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待之。武往锐师,老母系之,臣昼夜待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五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B、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C、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D、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幕僚,在古代称将军幕府中参谋、书记等,后泛指文武官署中佐助人员(一般指有官职的)。 B、秦晋之好,原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通婚姻,后泛称任何两姓之联姻。有时也简称为“秦晋”。 C、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 D、旬是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三旬);十岁为一旬;旬也可指12年,一般说大一旬或小一旬是指一个属相周期12年。本文是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有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对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②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 日 与 彪 战 彪 将 申 缙 复 降 彪 奔 松 山 浙 东 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 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选自《陈书•韩子高传》,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文表,其先天水西人也,后徙居南郑。累世为二千石。文表少而修谨,志存忠节。便弓马,能左右驰射。好读《左氏春秋》,略举大义。起家为太祖亲信。魏恭帝元年,从开府田弘征山南,以功授都督。复从平南巴州及信州,迁帅都督。又从许国公宇文贵镇蜀,行昌城郡事。加中军将军、左金紫光禄大夫。保定元年,除许国公府司马,转大都督。五年,授畿伯下大夫。又为许国府长史。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从宇文贵使突厥 , 迎皇后,进止仪注,皆令文表之。文表斟酌而行,皆合礼度。及皇后将入境,突厥托以马瘦,行除。文表虑其为变,遂说突厥使罗莫缘曰:“后自发彼藩已淹时序途经沙漠人马疲劳且东寇每伺间隙吐谷浑亦能为变今君以可汗之爱女结姻上国曾无防虑岂人臣之体乎。”莫缘然之,遂倍道兼行,数日至甘州。以迎后功,赐食邑六百户。

    天和三年,除梁州总管府长史。所管地名恒陵者,方数百里,并生獠所居,其险固,常怀不轨。文表率众讨平之。迁蓬州刺史,政尚仁恕,夷獠怀之。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进位大将军,爵为公。

    大象中,拜吴州总管。时开府于顗为吴州刺史。及隋文帝执政,尉迟迥等举兵,远近骚然,人怀异望。顗自以族大,且为国家肺腑,惧文表图己,谋欲先之。乃称疾不出。文表往问之,顗遂手刃文表。因令吏人告云“文表谋反”,仍驰启其状。隋文以诸方未定,恐顗为变,遂授顗吴州总管以安之。后知文表无异志,虽不罪顗,而听其子仁海袭爵。

(选自《周书·赵文表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益柔字胜之。为人伉直尚气,喜论天下事。补荫至殿中丞。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河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尹洙与刘沪争城水洛事,自泾原贬庆州。益柔讼之曰:“水洛一障耳,不足以拒贼。沪裨将,洙为将军,以天子命呼之不至,戮之不为过;顾不敢专执之以听命,是洙不伸将军之职而上尊朝廷。”出为两浙、京东西转运使。上言:“今考课法区别长吏能否,必明有显状,显状必取其更置兴作大利。夫小政小善,积而不已,然后能成其大。取其大而遗其细,将竞利图功,恐虚名无实之风日起。愿参以唐四善,兼取行实,列为三等。”不行。熙宁元年,入判度支审院。诏百官转对,益柔言:“人君之难,莫大于辨邪正;邪正之辨,莫大于置相。相之忠邪,百官之贤否也。若唐高宗之李义甫,明皇之李林甫,德宗之卢杞,宪宗之皇甫镈,帝王之鉴也。高宗、德宗之昏蒙,固无足论;明皇、宪宗之聪明,乃蔽于二人如此。以二人之庸,犹足以致祸,况以文致其奸说者哉!”意盖指王安石也。益柔少力学,通群书,为文日数千言。尹洙见之曰:“赡而不流,制而不窘,语淳而厉,气壮而长,未可量也。”时方以诗赋取士,益柔去不为。

范仲淹荐试馆职,以其不善词赋,乞试以策论,特听之。司马光尝语人曰:“自吾为《资治通鉴》,人多欲求观读,未终一纸,已欠伸思睡。能阅之终篇者,惟王胜之耳。”其好学类此。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论梁元帝读书

[明]王夫之

    ①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①,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 , 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②、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   △   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③之区区者乎?

    ②呜呼! 岂徒元帝之不仁,而读书止以导淫哉?宋末胡元之世,名为儒者,数《五经》《语》《孟》文字之多少而总记之,辨章句合离呼应之形声而比拟之。饱食终日,以役役于无益之较订,而发为文章,侈筋脉排偶以为工,于身心何与耶? 于伦物何与耶? 于政教何与耶?其穷也,以教而锢人之子弟;其达也,以执而误人之国家;则亦与元帝之兵临城下而讲《老子》者奚别哉?故程子斥谢上蔡之玩物丧志④,有所玩者,未有不丧者也。

(节选自《读通鉴论》,有删节)

【注】①影迹:指史实、典故,或金石文献。②六博投琼:古代博戏名。③取青妃白:指卖弄文字技巧。④程子斥谢上蔡之玩物丧志:程门弟子谢良佐录五经语作一册,程颢见之,谓曰“玩物丧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癸卯,天未明,(武)元衡入朝,出所居靖安坊东门。有贼自暗中突出射之,从者皆散走,贼执元衡马行十余步而杀之,取其颅骨而去。又入通化坊击裴度,伤其首,坠沟中。毡帽厚,得不死。傔人王义自后抱贼大呼,贼断义臂而。京城大骇。于是诏宰相出入,加金吾骑士张弦露刃以卫之,所过坊门呵索甚严。朝士未晓不敢出门。上或御殿久之,班犹未齐。贼遗纸于金吾及府、县,曰:“毋急捕我,我先杀汝。”故捕贼者不敢甚急。兵部侍郎许孟容见上言:“自古未有宰相横尸路隅而盗不获者,此朝廷之辱也!”因涕泣。又诣中书挥涕言:“请奏起裴中丞为相,大索贼党,穷其奸源。”戊申,诏中外所在搜捕获贼者赏钱万缗官五品敢庇匿 , 举族诛之。于是京城大索,公卿家有复壁、重橑者皆索之。成德军进奏院有恒州卒张晏等数人,行止无状,众多疑之。庚戌,神策将军王士则等告王承宗遣晏等杀元衡。吏捕得晏等八人,命京兆尹裴武、监察御史陈中师鞫之。癸亥,诏以王承宗前后三表出示百僚,议其罪。陈中师按张晏等,具服杀武元衡。张弘靖疑其不实,屡言于上,上不听。戊辰,斩晏等五人,杀其党十四人,李师道客竞潜匿亡去。李师道置留后院于东都 , 本道人杂沓往来,吏不敢诘。时淮西兵犯东畿,防御兵悉屯伊阙。师道潜内兵于院中,至数十百人。谋焚宫阙,纵兵杀掠,已烹牛飨士。明日,将发,其小卒诣留守吕元膺告变,元膺亟追伊阙兵围之。贼众突出,防御兵踵其后,不敢迫。贼出长夏门,望山而遁。是时都城震骇,留守兵寡弱。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意气自若,都人赖以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