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113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 , 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颖脱不                         群:合群。 B、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             聊:悠闲。 C、于半道栗里之                   要:邀请。 D、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篮舆     舆:抬。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 B、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 C、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 D、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辞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悠然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②潜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元王交,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汉六年,立交为楚王。既至楚,以穆、白、申为中大夫。高后时,浮丘伯在长安,元王遣子郢客与申公俱卒业。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文帝时,申公始为诗传,元王亦次之诗传。元王 , 郢客嗣,是为夷王。薨,子戊嗣。景帝即位,封元王宠子富为休侯。

    初,元王敬礼申公等,穆生不耆酒,常为设醴。及戊即位,常设,后忘设焉。穆生退曰:“可以逝矣!”称疾卧。申、白强起之曰:“独不念先王之德与?今王一旦失小礼,何足至此!”穆生曰: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遂谢病去。申,白独留。

    王戊稍淫暴,为薄太后服私奸,削东海、薛郡,乃与吴通谋。二人谏,不听;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雅舂于市。休侯使人谏,王曰:“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惧,乃与母太夫人奔京。景帝三年,戊起兵应吴反。汉绝吴楚粮道,吴王走,戊自杀。

    既平吴楚,富等皆坐免侯,后闻其数谏,乃更封为红侯。富子辟彊,亦好读诗,清静少欲,辟彊子德,修黄老术,有智略。昭帝时,杂案上官氏、盖主事。德常持老子知足之计。妻死,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满也。盖长公主孙谭遮德自言,德数责以公主起居无状,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诏狱,免为庶人,光闻而恨之,复白召德。岁余,与立宣帝。

    宣帝五凤元年,德子向坐铸伪黄金,当伏法,德上书讼罪。会薨,大鸿胪奏德失大臣体,不宜赐谥置嗣。曰:“赐谥缪侯,为置嗣。”

(节选自《汉书·楚元王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曾子固龙图

[宋]张耒

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其诚,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遒,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厌。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愤而非怼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无省之者,故剖志决虑以无自显,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也;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也;如神仙烟云,高远而不可挹也。惟其言以考其事,有不合者乎?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江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试,休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曰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选自《张耒集》,略有改动)

[注]曾巩:字子固。龙图:宋代官职名。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题。

(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人君之道如何?”对曰:  “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 广开耳目,以察万方 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 廓然远见,踔然独立。此人君之操也。”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

(取材于刘向《说苑》)

(二)

帝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帝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对曰:“不然。 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 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帝深然之。封德彝【1】非之曰:“三代以还,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 盖欲化而不能, 岂能之而不欲邪? 魏征书生, 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征曰: “五帝、 三王不易民而化,昔黄帝征蚩尤, 高阳征九黎,汤放桀,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 岂非承大乱之后邪? 若谓古人淳朴,渐致浇讹,则至于今日、 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帝卒从征言。

元年、 关中饥。 二年、 天下蝗。 三年, 大水。 帝勤而抚之, 民虽东西就食, 未尝嗟怨。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焉。帝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 又云: ‘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唯魏征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朕用其言。今颉利【2】成擒,其酋长并带刀宿卫,皆袭衣冠,征之力也。但恨不使封德葬见之耳。”

臣祖禹曰:太宗可谓能审取舍矣。魏征,仁义之言也,欲顺天下之理而治之。封德彝,刑罚之言也,欲咈天下之性而治之。夫民莫不恶危而欲安,恶劳而欲息,以仁义治之则顺,以刑罚治之则咈矣。故治天下在顺之而已,咈之而能治者,未之闻也。太宗从魏征,而不从德彝,行之四年,遂致太平,仁义之效,如此其速也。故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为太宗乎?

(取材于范祖禹《唐鉴》)

注释:【1】封德彝,隋末唐初人,唐太宗继位初任宰相。【2】颉利,东突厥可汗,贞观四年为唐将所擒,押送长安,授右卫大将军。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