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3-2014年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甲]“诗人固穷”和“诗人高贵”这两种观念都在唐宋时期绵延甚久、影响甚广。[乙]到底谁是“诗人”呢?穷愁的寒士,还是高贵的艺术家?这个问题本无答案。对它的追问本身,就是一段精彩的唐宋士大夫精神生活史。[丙]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固穷”的观念,体现了士大夫对政治的永恒依赖:“诗人高贵”的观念,体现了士大夫对政治的自觉疏离。纯粹艺术气质的“诗人”形象在南宋诗歌中的普遍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士大夫精神生活的新动向一一他们不只追求官僚、学者、文人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士大夫气象,而是安然并合理地追求某一种身份,自觉地塑造某一类人格。这种新动向终究在明代蔚然成风 , 从而造就了一个“文人”与“官僚”分庭抗礼的文化时代。
写作,要向经典作品学习语言。经典作品之所以千古传诵,不但因为它们是一个时期人文或文学的最高成就,也在于它们为后人提供了优秀的语言范式。(甲)《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宝玉黛玉初次见面时的对话,《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有关雪的描写,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对老葛朗台见到金子时眼神的描绘,托尔斯泰在《复活》开始时对法庭陪审团人物的介绍,等等,都是运用语言的典范。这种语言往往极为精粹形象,(乙)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极简洁的一个排字,既刻画了人物的动作,又通过这个动作,点出了人物的境况和性格。
经典作品的语言有借鉴价值,但如果只会借鉴不思创新,语言修养也很难提高。(丙)有创新意识的作者,才有可能让笔下的文字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或遣词造句让人拍案而起,或场景描写让人刻骨铭心,或叙述抒情让人感同身受……
[甲]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诗歌是中国文化在语言文字使用中的浓缩精华,寥寥数语,却做到了写实性与抒情性、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乙]中国曾被称为“诗的国度”,所谓“不学诗,无以言。”祭拜祖先需要唱诗,登高望远需要题诗,好友分别需要赠诗,入仕为官需要考诗……在中国历史上,诗歌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国文化的有力表达。
[丙]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经验、哲学思想文化传统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底气,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实践与人生哲学价值观。中华优秀思想长期浸润中国文学,久而久之转化为诗意,以诗歌等形式影响和塑造着民众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凭借着优美的语言与凝练的旋律,诗歌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外化为口耳相传的继承与发展,又内化为潜移默化的心灵认知。多少名诗佳句依旧在中国人嘴边吟诵,因而在他们心间缓缓流淌。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