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下面这段话,作者主要阐明的观点是(    )
一个人的堕落往往经过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种种征兆觉察出来并及时采取措施,为身遭灾祸的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果你觉得孩子开始显得心不在焉,似乎只是本能表面地参加家庭生活时,你必须睁大眼睛,刨根问底。

A、一个人的堕落是长期的过程。 B、家长应该给孩子帮助。 C、家长和教师应及时觉察孩子的反常行为,及时给以帮助,以免孩子堕落。 D、家长和教师应该相互合作,发现孩子的问题。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关于“推迟上学”的主题阅读

【新闻摘要】

    2月12日,浙江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在小学施行早上推迟上学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全省范围内在小学施行早上推迟上学,以确保小学生每天有10小时充分的睡眠时间、充裕的早餐时间、从容的上学时间。该政策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早上到校时间不得早于8:00,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30。

    据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2月27日止向各设区市教育局初步统计汇总,目前,全省已有67个县(市、区)拟在2018年试点或推行小学推迟上学,其中有62个县(市、区)春季学期将陆续在部分小学先行试点。

【媒体声音】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普遍性的睡眠不足引起社会担忧。权威数据显示,2005年—2016年间,近六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国家规定的9小时。未成年人睡眠不足,其危害性显而易见,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的体质、智商和生长发育。下一代睡不好,意味着未来国民的国际竞争力大受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测数据连年下滑,与日韩同龄人相比劣势明显,这与普遍性的睡不好有很大关系。

    小学“推迟上学”,表面上看是让孩子们多睡会,其实是一项关键性的减负实措。小学教育固然追求孩子们多学知识,可比长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身体健康。“让孩子们多睡一会”呼吁了很多年,可学校到校时间不推后,就只能早起早到,政府层面强制性的小学“推迟上学”,一个很小的调整,很可能赢得一代小学生的“睡饱睡足”,可谓功德无量之举。

    “推迟上学”释放出的减负理念,相比实措更值珍视。少年儿童的天性是玩,全社会有义务给少年儿童创造一个“吃好、睡好、玩好、适宜学习”的生态环境。如今社会竞争激烈,成人社会的竞争推及基础教育领域,“赢在起跑线上”的理念被不少家长视为圭臬,升学压力层层下压,小升初竞争激烈程度甚至不逊高考,孩子们的睡眠玩耍时间,让位给学习刷题,“减负”沦为看起来很美的理念,具体实施遇到各种阻力。政府层面的减负强制措施必不可少,但更关键的是“让孩子们拥有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成为社会共识,形成合力呵护一个宽松愉悦有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舒适环境。

    小学“推迟上学”既要“看起来很美”,又要实施起来有保障。“推迟上学”,一是希望小学生们不要太早起床,二是确保他们每天睡眠不少于10个小时。孩子们不能因为推迟上学而“推迟上床睡觉”,这需要家长严加督促,千万不能把多出来的睡觉时间消耗在越来越有吸引力的手游上。而笔者最担心的还是,现在孩子们的兴趣班学业辅导班很多,不能把学校让出的休息时间给辅导班占领,如果孩子们晚上忙于各种作业直到深夜,“推迟上学”一样没达到减负目的。

    希望“小学推迟上学”,能继续凝聚全社会“给中小学生减负”的共识。要建立“为小学生减负是民生”的理念,统筹各种资源力量让中小学生的生活学习慢下来,通过供给更多优质教育资源,遏制基础教育领域的恶性竞争,让全体中小学生共享国家发展进步的红利。

    减负从“推迟上学”开始,浙江迈出了重要一步,我们也期待政府和社会统筹更多资源纾解“放学早、接送难”难题,拿出更多减负实策,家长们也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子女成长成才理念,为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

(文/程振伟,新浪视点,2月25日)

【各方热议】

    言妍(杭州市凤凰小学副校长):磨刀不误砍柴工。睡眠时间保证了,学生上课时的精气神也就出来了,效率就高了,这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胡昌升(小学语文老师):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不能速成,而是要给学生喘气、发展的空间。

    江河(浙江中国美术学院附属小学6年级学生家长):推迟半小时上学,是一场守护孩子睡眠时间的“及时雨”。这是小举措,却蕴藏着大智慧。

    @萍子:推迟学生的上学时间,应该考虑家长的上班时间,大多数家长上班时间比学生上学时间早。我们这种双职工家庭就是愁死了。

    @能成铁:增加不了睡眠时间,只会增加熊孩子游戏时间。

    @白驹过隙:学生睡觉时间是作业时间决定的,解决睡眠不足的问题应该是少布置作业。

(整理自网络)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即将消失的沙漠——毛乌素沙漠

    据2019年3月9日《科技日报》报道,中国第五大沙漠,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即将消失,变成毛乌素森林。毛乌素沙漠形成不过上千年的历史。它雄踞在苍茫的鄂尔多斯高原。鄂尔多斯草原是大自然    ①    (留给    赐予)人类的优良牧场。但是滥垦的铁犁和无休止的战争铁蹄无情地践踏着鄂尔多斯草原,沃野变荒成沙,成为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也是京津地区重要的风沙源。

    1959年以来,人们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到了21世纪初,已经有600多万亩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绿,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在沙漠腹地,榆林市还累计新辟农田160万亩,榆林这座“沙漠之都”变成了“大漠绿洲”。

    材料二:

库布齐沙漠变成绿洲

    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发生奇迹:死亡之海变成绿洲。库布齐沙漠坐落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这里曾经森林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后来由于气候干旱、人为破坏等原因,库布齐沙漠由草原渐渐退化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

    从新中国成立算起,库布齐沙漠每年向黄河方向“移动”,把近2亿吨黄沙倒入黄河,使黄河水位上涨。同时,频繁的风暴天气使包括北京在内的沿线城市饱受沙尘暴之苦。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地企业在沙漠里打通第一条纵贯沙漠南北的柏油公路——川沙公路,并用网格沙障固沙,长达30多年的治沙之路由此展开。库布齐沙漠治理工程取得巨大成就,沙丘整体高度下降了一半,1/3的荒漠变成绿洲,每年阻止上亿吨黄沙流入黄河。更可喜的是,沙漠中还出现了几百万亩厘米级厚的土壤,使其初步具备农业耕作条件。还创造了300多亿的生态收入,让沙漠地区10多万人彻底摆脱贫困。2015年库布齐生态创造模式被巴黎气候大会标举为中国样本,完全可以照搬。如今,库布齐沙漠治理模式已经成功进入沙特、蒙古国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并在中东、中亚、东南亚等地落地生根。世界上沙漠国家的专家     ②     (川流不息  纷至沓来),向中国取经。南非《独立报》报道称:库布齐模式可以在世界各地    ③    (移植    复制)。

综合阅读题,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在“阅读与博物——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京版集团第十届讲坛”讲话中表示,图书是博物的一种成长,一类记载,是博物的研究成果,博物是个人对前人研究成果的验证,二者始终在一种相互关系中表现出特别的文化魅力。“阅读正在成为当代人一种稀有的生活方式”,陈履生说,“阅读和博物应该比翼齐飞,共同推进中国建设文化强国步伐。”

(人民网 2020年4月22日)

(材料二)

南阳市“最美读书声”2020年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活动启动

为迎接第25个世界读书日,持续深入开展“最美读书声”,南阳市2020年全民阅读活动启动。活动旨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围绕“读书、讲书、荐书、展书”开展系列线上线下阅读活动,提升新华书店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丰富世界读书日活动内容。

全市各级新华书店组织读者开展“好书推荐”阅读活动,参与活动的读者一是要演讲图书推荐理由和阅读感受,二是要选取本书中的优秀篇章或精彩段落进行诵读。通过群众投票选出“最受南阳读者喜爱的十本好书”及推荐人,取前3名上报省组委会,通过网络评选出的“最受河南读者喜爱的十本好书”及推荐人,将在2020年河南省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现场正式发布。

(搜狐网  直播南阳云播台 2020年4月10日)

(材料三)

下面是“全民阅读”的标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