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临沂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春天忆故人
高红十
①春天,第一茬花赶在叶子前扑天抢地地开开;河边柳条摇头晃脑得意地绿;远看有近却无的草坪草,白天黑夜加班长,飞快地长得远看近着一样样绿了。
②从遍地毛毛虫,到绿叶满枝头,杨树终究成了扬脸可见像模像样的树,也就眼一闭再睁开的时间。
③春季前半季有点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到清明就慢下来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虽说雨水不一定清,视线不一定明,但节气这辆吱啊吱啊哼叫的老车毕竟抵达“清明”这重要一站。
④那天听广播,正播《我与地坛》,不能不想起文章的作者,走了六七年的史铁生。我和他同在黄土地插队,我延长,他延川,两县挨着,插队时并不认识。文学新时期初起,我在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文学期刊《绿原》,通过友人介绍,向史铁生约稿。他给我写街道福利小厂的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似乎没用,也约了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和前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似乎也没用......过去快四十年。
⑤我去过他在瘫和宫也就是地坛附近的家,见过他父亲和妹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上第七期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一人到他家来过,和同学一起来过。不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控制哪个机关,院门应声打开,客人得以进了院门又进了房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了清新的陕北风光,文字表达也十分别致,想哪写哪,散文式的,随意,放得开又收得拢。我问他,怎么这样写?学谁?他有点不好意思,说,鲁迅。
⑥后来,和陶正一起上史铁生新搬的家,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的讲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故事除了土插队,还要延伸至出国洋插队。我们很有诚意地和史铁生一道,轮椅出门,轮椅上出租,轮椅下出租,轮椅进楼上电梯直至“走”到谈事的房间……结果是未遂,关于电视剧的理解双方差得有点远。
⑦再后来,有了今文坛惊艳的《我与地坛》。他说,在出入地坛十五年后写下此文。可见他出入地坛的第一年至第许多年,一定没为文体事先设计,没有想到是写一篇小散文还是大散文,是文化散文,还是争取获奖的散文,或者不吝文体又像写小说(写园子里一对老夫妇和一位练习唱歌的年轻人那章),史铁生只是把心中想写特别想写的生末净旦丑狮子老虎狗山水林田路……一一铺陈纸笔。
⑧文章写了对母亲的愧疚,又岂止是愧疚?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特别悟到死是迟早的事,着什么急一令人顿悟;特别精彩的是园中四季与林林总总的对应,与一天之光景对应,与乐器的对应,与声响的对应,与园中景观的对应,与心绪的对应,与艺术形式对应,与梦的对应……有些对应可能在史铁生出入地坛时就有了,像春草冒芽,像风吹过几片叶脉好看的落叶那时就有了文章的碎片。要不是觉得结构、段落排序、语言风格基本成熟可以动笔,还会有什么对应四季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无限铺排开来。
⑨十五年出入地坛,史铁生是在深入生活么?眼下不少采风式的“深入生活”只能叫擦蹭生活,史铁生似乎高于深入生活。清明时节听此文,一种情感的、文学的浸润,浸润干涸的世道,浸润干涸世道里粗戾的人心。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事,都润泽成玉了。相比有的人人没走,文字就旧了,颓了,蔫巴了。《我与地坛》的作者走了六七年,被广播里的专业人士读起来,新鲜有如古筝铮铮作响,清亮无比,深沉无比,余音袅袅。难得的是《我与地坛》全文几无废话,这年头,要想说或者写一些没有废话的话,该是多难的事!
⑩春天来了,春天读好文章,情随声来,声情并茂。春天听好文章,万物生发思念也生发,万物綻放情感也绽放,带起听者所有感觉,却无悲伤。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
⑪记得有一年,史铁生从延安回来,晒得有点黑,他叫着我的名字,欢喜地对我说,延安有人问你好呢……
(选自《北京日报》2017 年04月27日,有删改)
①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体会这句话的含意)
暴水桥头
谈歌
①徐水城西有一暴水河,沿河二十余里,只上游有一桥,桥面极窄,只走一辆车马,常有人失足落水,弄得行人惊惶。
②几任县太爷都曾筹划建桥,只是缺银子。
③多年前,“乐仁药堂”老板方树林也曾动议募捐,并自认五百大洋。告示贴出多日,共捐得大洋十几块,徐水人讥讽:“沽名钓誉,若真心造桥,你自家出资便是。”他便冷了心,再不提造桥。这一切,虞世明皆看在眼里。
④虞世明幼时卖菜,经人介绍承包“乐仁药堂”的蔬菜供应。小世明干完活,常痴看方树林写字(城中店铺匾额,多是方树林墨宝),方树林便常指点一二,还送他一些碑帖笔墨。三年后,世明的字竞有了几分气魄。
⑤那年春节将至,城中人来求方树林写春联,他却推说感了风寒,竟把虞世明喊进县城舞墨。于是,城里纷纷贴出了世明的字。世明便抛了卖菜挑子,做了药堂记账伙计。
⑥方树林丧妻,只有一女方念桥,年纪与世明相仿。
⑦一日,方树林在喝茶,看世明记账,问:“世明,做我干儿如何?”虞世明笑笑,不搭话,又埋头记账。
⑧秋天,方树林采购药材,途中不幸船翻溺亡。
⑨好些日子,虞世明总在河岸上呆立,如失魂魄。
⑩一个月后,世明对念桥讲:“师妹,师父走后生意冷落,店里人多开销大,我想告退。”念桥一怔,横一眼世明:“说昏话,走也轮不到你。”世明道:“都是老伙计,怎好让谁走,还是我走。”念桥怒道:“不行。”世明道:“师妹,我去意已决。”
⑪虞世明开了间“写字坊”,挂出“方树林师父传人”的牌子。他一改方树林的规矩,总要同人争得面红耳赤,狠索润资,概不赊账。便是方树林当年故友,他也分文不让。
⑫徐水人恼怒:“方老板走了眼,传下这样一个重利寡义之徒。”
⑬某日,念桥来城东办事,顺脚来看世明。世明正写字,念桥喊他,他抬起头来,二人的脸都热了。
⑭“师妹也来求字? ”
⑮“不知润资多少? ”
⑯“师妹近来生意如何?”
⑰“还好。”
⑱“那么,每字一百元。”
⑲“师兄啊,你也委实太狠了些!”
⑳世明淡然一笑:“绝不还价。”念桥冷道:“你岂不知一分利撑死,九分利饿死?”世明面色安然,念桥渐渐青了脸,掉头出来,伸手摘了门前“方树林师父传人”的牌子.摔在地上.洒泪走了。店门口几个围观的街人叹息着散了。世明端坐,目光茫然,纹丝不动。
㉑几年后,一支军阀队伍开进徐水城。军阀人称耿司令,竟也喜舞文弄墨。司令驻下头件事,即派兵把虞世明请来。世明道:“虞某润资高,恐长官不肯出钱。”司令一怔,继而大笑:“不知虞先生开价多少?”
㉒世明:“照例,一字一百大洋。”
㉓司令:“你黑心要价,不怕我杀你?”
㉔世明:“若便宜了长官,他人都要骂虞某势利。”
㉕这司令到底不俗,还是出了一千大洋,世明便给他写了一副字。
㉖半年后,念桥嫁给“庆和药堂”陈掌柜。又半年,陈掌柜进货途中遇害。念桥便将两家药堂便合在一处,取名“仁和药堂”。她请过几个书家写匾,都不中意。
㉗这天,世明正在聚英楼闷闷饮茶,抬头一看,念桥正站在他的面前,他怔了一下,手中的茶碗一晃,水溅到桌上。念桥稳稳神,强笑笑:“请虞先生写块匾,不知润资多少?”世明看一眼方念桥,低声道:“听说方老板生意不如往日,虞某不敢开价。”念桥沉了脸:“谅块匾还是写得起!”世明以商量的口吻道:“一字一百大洋如何?”
㉘念桥并不还价。世明换盏热茶,饮过,伏身研墨,竟研得沉重,不似平日潇洒。
㉙只听得墨在砚上吃力地转动。
㉚“仁和药堂”四个字,一气呵成,念桥不禁喊道:“好字!”她掏出银票,放在桌上,捡字便走。世明轻唤:“师妹留步。”念桥款款站定。世明指那银票:“这字算我赠与贵店。”
㉛念桥怔了一下,笑道:“虞先生做的是买卖,怎可如此?”说罢下楼。楼上食客们鸦雀无声。
㉜五日后,县衙贴出文告,要在暴水河上造桥,全部款子,皆为虞世明先生捐奉。一城人呆若木鸡。
㉝念桥看罢,如梦方醒,一时泪流满面,拼力挤出人群,一路跑到世明写字坊,却已是人去楼空。
㉞数月后,河上建起一桥,桥宽可并行四辆马车。桥头立一石碑,碑文为虞世明所书:方树林师父传人虞世明捐建。
同学们想将《暴水桥头》改编为舞台剧,请你一起讨论,并完善下面的改编活动记录单。
《暴水桥头》舞台剧改编活动记录单 | |||||||||||||
编写分幕剧情 | 第一幕 | 暴水河河险桥窄,方树林欲募捐建桥,鲜有响应,无奈作罢。 | |||||||||||
第二幕 | 虞世明受恩惠入乐仁药堂,后来方树林身遭不测,虞世明痛心。 | ||||||||||||
第三幕 | {#blank#}1{#/blank#} | ||||||||||||
第四幕 | 军阀耿司令求字,虞世明不让分文。 | ||||||||||||
第五幕 | {#blank#}2{#/blank#} | ||||||||||||
第六幕 | 虞世明捐资建桥,桥成身退。 | ||||||||||||
帮助导演说戏 | 小语作为导演,想从人物表演的动作、神态等方面给演员说戏,请你帮他完善第四幕选段中横线处的内容,并阐述理由。 司令 (背手敛起笑)你黑心要价,不怕我杀你? 世明 ({#blank#}3{#/blank#})若便宜了长官,他人都要骂虞某势利。 理由: {#blank#}4{#/blank#} | ||||||||||||
探讨 剧情 | 小文:第三幕和第五幕剧情有重复,但也有不同。这样设计有什么意图?我: {#blank#}5{#/blank#} | ||||||||||||
设计 | |||||||||||||
揣摩角色安排 | 小文认为没必要安排那么多群演戏份。请你阅读研读卡,联系全文,向他说明小说多次呈现围观群众的必要性。{#blank#}6{#/blank#} | ||||||||||||
研读卡 《范进中举》・邻居 范进中举前,范家无人问津;中举后,邻居们一涌而出,范家门庭若市。作者借此道出了人情冷暖,讽刺了世人趋炎附势之丑态,儒林扭曲之根源。《孔乙己》・酒客 酒客们与孔乙己的对话只有五句,说的是他偷书被打的短处,揭的是他屡试不中的伤疤,肆无忌惮,冷漠残酷,且比语言更诛心的还有他们的笑声。他们以冷漠与麻木合力完成了对孔乙己的精神虐杀。 | |||||||||||||
探究原作之妙 | 本文作者叙事时,有时“捂住了剧中人物的眼睛,却没有捂住读者的眼睛”。他为何不“捂住读者的眼睛”? 请以方念桥为例谈谈你的理解,并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blank#}7{#/blank#} |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