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娄底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神奇的瓦片

    ①瓦,作为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最早使用于西周早期,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随着朝代更迭,瓦被广泛使用,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故宫奢华的琉璃瓦,也可以看到徽州质朴的粉墙黛瓦。千百年来,瓦的功能除了透风、挡雨、装饰,没有过改变。

    ②但,如今,瓦的功能性被扩大化了,这一改变源自薄膜太阳能企业汉能公司推出的新一代产品“汉瓦”。“汉瓦”的神奇之处在于,这种瓦片不仅具有屋顶建材的基本功能,还具有发电的功能,是更符合现代建筑审美需求的新一代屋面瓦,也是现有市场里太阳能产品和传统屋面瓦的升级产品。

③“汉瓦”之所以能发电,核心技术是,它将柔性薄膜太阳能芯片与屋面瓦融为一体,换言之,就是将轻薄、高效、柔性的铜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芯片通过内外双层的夹胶封装工艺,精密封装在透光度超过91.5%的玻璃内层中,这种太阳能芯片能让瓦片像绿色植物一样直接利用阳光,进行薄膜发电。

    ④除了具有发电功能之外,相比传统屋面瓦,“汉瓦”还具有隔热、保温、防火、防渗水、抗冰雹等特性。“汉瓦”具有玻璃材料、U型挡水条、F型卡槽三重防水保护。其中,玻璃材质永久不透水,U型挡水条保证瓦片安装后上下方向不渗水,F型卡槽双扣结构保证瓦片安装后左右方向不渗水。

    ⑤为了适应不同使用场景,目前上市销售的“汉瓦”包括三个系列,分别是曲面、平板、倒C型三款。不过这款神奇的瓦片售价也不菲,每平方米售价在千元以上。

选自《东南快报》

(1)、选文中这种神奇的瓦片有哪些功能?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选文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为了适应不同使用场景,目前上市销售的“汉瓦”包括三个系列,分别是曲面、平板、倒C型三款。

不过这款神奇的瓦片售价也不菲,每平方米售价在千元以上。

②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中划线的“多”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瓦,作为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最早使用于西周早期,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飞机黑匣子
①现代民航客机尽管采用大量新技术,采取许多安全防范措施,但意外坠机事件仍在所难免。一旦发生空难,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寻找黑匣子,从中分析事故原因。
②黑匣子是一种飞行记录仪。它记录下飞行中的重要参数,例如,飞机相对地面状态、速度、高度、航向、航速、燃料等等。依照这些参数,就可以很容易标绘出航迹。信息随录随洗,但保留飞机失事前数小时的飞行信息。
③其实黑匣子并非黑色,而是桔红色。它之所以采用桔红色,主要为了与周围地形地貌颜色相区别,便于搜寻。除了桔红色外表外,为了更容易找到它,黑匣子还装有无线电信标,这种装置能自动、定时向外发射一定的无线电信号,便于专用的接收机接收。
④黑匣子外壳十分坚固。它能同时承受来自三个方向3.4公斤重的物体长达5分钟的撞击;能承受一件230公斤的重物从3米高度砸下的冲击;黑匣子表面覆涂隔热材料,能经受起火爆炸,并能在1100℃的烈火中烧半小时;能在3米深的水中浸泡30天。所以,在飞机遭遇不幸后,黑匣子往往是唯一的“幸存者”。
⑤为了保证黑匣子能正常工作,与所有航空航天设计一样,它在工作程序和故障考虑上有很高的“自保性”和“互保性”。这点好比进入银行金库的规章制度一样,目的是为了万无一失。例如黑匣子的电源供给很特殊。在正常情况下,黑匣子所需的直流电由飞机的发电系统供给。这种发电机是交直流变换机,将发出的交流电直接由直流电机变换成直流电。而一旦发电机出故障时,立即自动切换成由蓄电池供电,提供所需的电压。又如黑匣子的工作开关一般在飞机发动前应接通,但即使驾驶员忘记了也无妨。当飞机在跑道上滑行到一定速度后,起落架自动收回,黑匣子的工作开关因起落架支柱的压力而自动接通。
⑥目前正在研制中的黑匣子将趋于微型计算机化。这个电子装置被装在一个保护匣内,它由采集数据的接口卡片、存储器和把信息编入存储器的程序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它与传统的黑匣子相比有很大优越性,例如,它可以变换参数记录速度,当一出现不正常时,便自动加快记录速度,以备人们更加准确地进行分析,此外,它的体积也将被大大缩小。

阅读《勤于用脑》完成后面小题。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脑细胞。”“人脑多用了会笨。”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神经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国外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黑色金子──石油

    ①石油被称作工农业生产中流淌着的黑色血液,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很多交通工具如汽车、飞机等使用的汽油、航空煤油等都是石油产品,日常生活中部分电力的供应也来自石油。美国有45% 的能源供应来自石油,我国能源中石油所占比例为23%.据不完全统计,我们生活中有6000多种产品,例如润油膏、橡胶、合成纤维等等,都是石油产品。石油像黑色的金子一样,吸引着人们去寻找、去开采。

    ②石油是怎么生成的?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在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5亿年之久。在地球不断演化的历史过程中,如古生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③伴随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持续不断地堆积。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分子,最终生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④分散在岩层的石油又是怎样聚集在一起的呢?石油不是聚集在沉积岩中,而是透过岩石的孔隙,被挤压到压力分布更低的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直至停留在被完全封闭的储集岩中。储集岩是聚集石油的岩石。储集岩形成了储藏石油的地质环境──圈闭构造,它是阻止石油被继续运移的地质构造。石油的这种聚集方式就如同水被一块海绵吸收一样。正因为有了储集岩和圈闭构造,石油才能够安静地在地下定居,等待发掘者的到来。

    ⑤石油的生成、聚集需要相当规模的储集岩及储集岩形成的圈闭构造等几个要素,上述诸要素任何一项缺失或“不佳”,都会对石油生成全过程产生影响或破坏,导致仅形成规模较小的石油生成、聚集,而不具备商业开采的价值。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参的绝技

      世上的许多种动物皆可以视作一部励志大书,即便是那些生命形态极其简单的物种。

      海参就是这样一种动物,它的生命形态简单得甚至连眼睛也没有,但仿佛世上越是简单的东西就越能练出不一般的本领。

      隐身是人类眼下最热衷的“高科技”之一,比如隐身飞机,隐身潜艇等。海参数亿年前就具有这种隐身的本领,生活在礁石旁边的海参,它的身体颜色为棕色,而生活在海藻、海草中的海参则为绿色。海参变色的本领使得敌人很难发现它们。

      海参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人类往往要将它们作为餐桌的美味。为了不致于被贪得无厌的人捕捉,它们终于练就一种绝技,这就是自溶。海参通过进化,体壁中拥有了一种自溶酶,当海参离开水时间太长,体壁就会变形,自溶酶发生反应让整个海参迅速溶解成液体。

      海参离开海水后六七个小时就溶解成水,是在向人类宣示:不要大量捕捉海参,即使存储起来,也是一场空!这样海参也就有效地保护了自己——至少在科学落后的时代是这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溶成了海参们的一种自然归宿,在海洋中生长约10年时间,海参就会把自己溶解在海洋里,以此结束坚强而奇葩的一生。

      海参的奇葩还在于它们一年两眠。海参除了冬眠外,还会夏眠。海参的食物来自于海洋中的微生物,微生物的特点是趋温避冷,冬秋之季水下的温度比海面要高,微生物就生活在海水下面。海参只在水深处13至15米的地方活动,这就让它们有了足够的食物。到了夏天,海水表面温度随着阳光的照射开始升高,海底的微生物上浮到海面上来活动和繁殖。这时海参的食物匮乏,它们于是开始夏眠,睡它三四个月的觉,一觉醒来,那些浮游生物正好沉入水底,在海参身边快乐玩耍着,这时海参只要开开合合嘴巴,很快就痛痛快快地吃了一个肚儿圆。冬天,浮游生物虽然在海水下面,但已不多了,这时,海参就再睡一个长长的大觉。

      海参最为奇葩的技艺是遇到危险时,它们会把内脏当作“子弹”打出去。天敌来袭了,它们的身体一收缩,海参的肛门就有一道黑烟喷出。这可不是它们从体内排放出的对敌人造成伤害的有毒液体或气体,而是它们的身体内的肠子、肝脏以及大量的体腔液。海参的这一“子弹”也不是去伤害敌人,而是让天敌的眼前有一片障碍,不,海参是以整个内脏给贪心于食物的天敌,自己则借助内脏及体腔液喷射出去对身体所起的反作用力,从而迅速逃掉。

      当然,海参这不是以自己的生命作代价。海参体内有一种结缔组织,这种结缔组织由若干个形状的细胞构成,让海参具有了很强的再生能力,它们一旦抛掉内脏等器官,仍然能够完好坚强地活着,并在适宜的条件下重新生出内脏。

      纵观海参的各种绝技其实是一种自我牺牲,比如变色牺牲了特有的个性皮肤;夏眠牺牲了夏日海底世界的热闹与美丽景色;尤其是喷射出自己的内脏,海参更是忍受着巨大疼痛,还要牺牲一段时间享受美食。

      正因为此,海参以极其简单的个体,在世界生存了6亿多年,成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有海洋活化石之称。

(选自《知识窗》2015年第7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植物“预测术”

①《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件怪事:那些本该在阳春三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11月却突然开满了鲜花。聪明过人的探春心想:“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不久,大观园开始走向衰落。

②植物究竟有没有预知天灾人祸及天气变化的能力呢?虽说预知人祸的能力大多在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但预测天灾及天气变化的本领却是活生生的事实。许多科学家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研究。

③科学家发现,含羞草能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含羞草的叶子排列整齐、对称,轻轻触动一下它的叶尖,整个叶子都迅速合起来,真像低眉顺目、含羞自持的少女一般。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是白天打开,夜晚闭合;日出前30分钟舒展枝叶,日落30分钟后枝叶则收拢。假如一反常规,白天闭合,夜晚舒展,则表示大自然将发生变异,这种反常表现很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有人观察到,如果周围60公里的范围内将发生大地震时,约40分钟前,含羞草会发生行为改变,会在白天将叶子闭合起来。看来,含羞草的确能预知地震,给人以警示。

④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植物,人们称它为“地震花”,可能是属于樱花一类的植物。它们生长在山坡上,地震发生之前,便会开花。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做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了,马上作应急准备。

⑤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之前,蓟县穿芳峪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顶部20厘米处,全部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那么很可能是地震将要发生了。

⑥科学家们观察到,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1983年,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震前20小时左右,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开始激烈地上下波动;震前10小时,又平静下来;震前6小时,再次异常;地震之后,异常消失。除了合欢树以外,还有一些植物也能产生与合欢树一样的生物电位变化,像桑树、凤凰树、漆树等等。

⑦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下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

⑧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多岁的“气象树”,当地人叫它青冈树。它的叶子颜色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晴天,一般是深绿色;当叶子变红的时候,就预示两天内这一带将要下大雨;雨过天晴,叶子又恢复成深绿色。多年来,当地农民就是根据叶子的颜色来预测天气,安排农活的。

⑨在安徽省和县高关乡大滕村旁,有一棵树龄400多年的老榆树,它也能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这棵树如果在谷雨前发芽,长得芽多叶茂,就预示雨水多;如果它跟别的树一样,按时节发芽,树叶长得疏密有致,就预兆风调雨顺;要是它推迟发芽,叶子长得又少,就预示雨水少,有旱情。几十年来的观察资料证明,它对天气变化情况的预报是相当准确的。

⑩这些植物为什么具有这种神奇的功能?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它们的根系能敏感地捕捉到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磁场等复杂变化。那为什么其他植物不具备这种功能?看来,要想解开植物预测的机理,还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一旦把植物预知大灾难的超能力之谜揭开,那么将在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树立起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