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无锡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赵三贴

刘剑飞

    ①清末民初,谯城南门里有一赵家正骨堂,主堂大夫姓赵,擅接骨,尤擅配制膏药,人称“赵三贴”。

    ②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可甭看其身胖体拙,手上功夫却是了得,碰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笑眯眯看着对方,伸出胖手这么一摸,里面怎么回事,立马心知肚明。而后,谈笑间,趁人不备,忽而双手如电,分抓断骨两端,一推一送一按一揉,但闻咔咔几响,不待那人喊疼,断骨就已接上。随即,再往伤处敷一贴膏药,上两块夹板,就算完事。临走时,照例给伤者另拿两贴膏药,嘱咐好七天一换。回去了,不出二十一天,伤处自愈,准能行动如常。人们无不啧啧称奇,于是送他绰号“赵三贴”。

    ③有一年,镖局的杨镖头外出护镖,路遇悍匪,被打得四肢齐断、奄奄一息。看了几个大夫,均是摇头叹息。后来找到赵三贴,接上断骨,贴了膏药,到了一个月头上,就能打拳练棒了。杨镖头很是感激,花重金为赵家正骨堂做一牌匾,并请书法名家题写了“赵三贴”三个大字。自此,赵三贴名声更盛。

    ④自古道:同行是冤家。在城北也有一家治骨伤的老字号,主家姓孙,人称“孙接骨”。自从赵三贴名声大盛后,这孙家的生意就日渐冷清。孙接骨就恨上了赵三贴,逢人便讲赵三贴是江湖野医,根本不懂接骨续骨之正法。赵三贴听到传言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

    ⑤一日上午,赵家正骨堂突然闹嚷嚷抬进一个伤者。这人正是街面上的一个混混儿,名叫马三。但见他左脚低垂,小腿红肿,显然是左小腿骨断了。

    ⑥正位,接骨,贴膏药。正当赵三贴准备上夹板时,马三吸溜着嘴,阴阳怪气地道:都说你赵三贴擅接骨、膏药神,马爷我这腿,你确保能接好吗?

    ⑦赵三贴淡然一笑,不紧不慢地道:一贴正骨、二贴生肌、三贴闭合,不出三七二十一天,定能让你走路。

    ⑧呵,好大的口气!马三一撇嘴,到时我这腿要是不好,可要砸你的招牌!

    ⑨赵三贴就知道是遇上找碴的了,轻笑一声,不再多言。

    ⑩二十一天后的下晌,十多个无赖抬着马三,骂骂咧咧地闯进赵家正骨堂。

    ⑪一进门,马三就指着赵三贴大骂,你他娘的什么赵三贴?说什么二十一天准能行走,现在你给我睁眼瞧瞧,老子的腿接好了吗?

    ⑫赵三贴一愣,走上前细看马三的伤处,但见左腿依然红肿,一只脚无力地垂着,竟是没接上!待伸手去摸断骨的部位,不禁心中一惊,豆大的汗珠顺额头流下。

    ⑬弟兄们,给我砸!马三一声喊,众无赖早已跑出堂外,摘掉写有“赵三贴”的那面牌匾,稀里哗啦,一通猛砸。

    ⑭赵三贴也不讲话,脸上依然带着笑,抄起一把大扫帚,慢悠悠地清扫地上的碎匾。

    ⑮再说孙接骨,听说赵家招牌被砸,高兴得又是放鞭炮又是换匾,发誓要研制一种骨伤新药,盖过赵三贴。

    ⑯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孙接骨带着徒弟,去城西六十里的龙山采药。孙接骨从崖上摔下,竟硬生生把脊椎骨给摔折了。其徒弟再三施救,也没能将他的断骨续上。正当孙家人哭天抢地、一筹莫展时,赵三贴竟背着药箱,上门治伤来了。

    ⑰经此一事,孙接骨是又惭愧又感激。伤愈后,在芍香楼订一桌酒席,答谢赵三贴。席间,孙接骨说起当年马三找碴闹事,砸赵家的招牌,皆是他花钱收买,幕后指使的。

    ⑱赵三贴一笑,这事你不说我也知晓。当初马三的断骨本是齐碴,伤在膝下四寸;第二次再来找我,断的却是斜碴,伤在膝下五寸,显然是外力挫伤所致。而细观挫断其腿骨的手法,正是你孙家的分筋挫骨手。只是,当时有些震惊,这生生将人闭合之骨再次挫断,也未免太有违医道了!

    ⑲喝了一口酒,赵三贴又道:其实,孙兄不知,我们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的心里。故此,你虽让人砸了我的招牌,却无法砸去病人对我的信任。

    ⑳一旁的孙接骨,早已听得又羞又愧……

(1)、本文主要写了与赵三贴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三件事。

④孙接骨伤愈后答谢赵三贴,说出真相。

(2)、赏析第②自然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赵三贴的性格特点。
(4)、说说第⑲自然段画线句的含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金色的草地
       蒲公英成熟的时候,这是我和我的兄弟最开心的日子。常常是这样,我们随便到什么地方去狩猎-他在前面,我跟在后面。
     “谢廖沙!”-我一本正经地喊他,等他回过头来,我便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于是他也开始窥伺我,假装打呵欠似的也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就这样,我们总是为了寻开心,揪掉这些不引人注意的小花。但是有一次,我有了一个新发现
      我们住在乡下,窗前就是一片草地。许许多多的蒲公英正在开放,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可真是美!大家都说:“金色的草地,太美了!”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快到中午的时候,我返回家来,整个草地又都变成了金色。我开始注意观察,傍晚时草地又变绿了。我便来到草地,找到一朵蒲公英。原来它的花瓣都合拢了,就像我们的手,手掌展开时它是黄颜色的,要是窜成拳头,黄色就包住了。清晨,太阳升起来,我看到蒲公英张开了自己的手掌,因此,草地也就变成金色的了。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因为它和我们孩子们一起睡觉,也和我们一起起床。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1)①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②这是为什么?想,用图画来打比方,对称是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④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廓。
     (2)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   )而不是(   )。③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⑤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⑨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⑩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⑪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独立宣言
龙应台
       安德烈:  
       你昨天的话是这么说的:“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安德烈,那一刻就是儿子在向母亲做斩钉截铁的独立宣言,我没办法应付这局面,譬如你站在沙滩上,突然一个浪头,天一样高,眼睁睁看着它扑下来,你其实不知道躲到哪里去,反正趴着躺着都会被击倒。
      你根本不知道大多数的亚洲母亲是怎么对待她们的儿女的。
      你记不得你香港的数学家教?他是博士生了,谈妥要来上班之前,还要打电话回北京问他父母同不同意他做家教。你记不得大三的小瑞?她到台北和朋友晚餐,结束之后还打电话问她妈准不准许她搭计程车回家,结果电话里妈妈说计程车危险,她必须搭公交车。你记不记得大二的阿芬?拿着暑期创意营的选课单,说伤脑筋,不知道她妈会不会同意她选她真正想要的课程。
      这些,都是典型的镜头,我不是这样的母亲。
      但是同时,我也看见二十一岁的女儿跟母亲手挽着手亲密地逛街,看见十八岁的儿子很“乖”地坐在母亲身边陪着母亲访友,跟母亲有说有笑。
      老实说,安德烈,我好羡慕啊。
      我也觉得,刚成年的人跟母亲太亲近,太“乖”,恐怕代表着他本身的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我渴望和你们保持儿时的亲密,但是又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幻想。我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典型的亚洲母亲了,而且还一直认真地在上你和菲力普给我的“课”。
      十六岁的菲力普曾经说:“妈,我觉得,欧洲人是看年龄的,譬如在德国学校里,你只要满十四岁了,老师便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人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辈份。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你妈或爸身边,你就是‘小孩’。你就没有身分,没有声音,不是他讲话的对象。所以,他会眼睛盯着你的妈或爸发问,由‘大人’来为你代言。”
      菲力普做这归纳的时候,安德烈,我这有名的社会观察家,真的傻了。
      菲力普给我另一次“震撼课”,是在垦丁。我们一大帮人坐在凉风习习的海岸咖啡座看
海。过了一阵子,我想去洗手间,起身时问菲力普:“要不要上厕所?”你老弟从一本英文杂志里抬眼看我,说:“妈,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不知道吗?需要妈来问吗?第一,这种问题,不是对三岁小孩才会问的问题吗?第二,上厕所,你不觉得是件非常非常个人的事吗?你是怕我尿在裤子里吗?”
      我们之间的矛盾,安德烈,我想不仅只是两代之间的,更多的,可能是两种文化之间的。
      我常常觉得你们兄弟俩在和我做智力对决,价值拔河。譬如你的中文家教来到家中,我看见你直接就坐下来准备上课;我把你叫到一旁跟你说,“安德烈,虽然你的家教只比你大几岁,你还是要有一定的礼节:给他奉上一杯茶水,请他先坐。他离开时,要送客送到电梯口。“你显然觉得太多礼,但你还是做了
      我也记得,譬如住在隔壁的好朋友陈婉莹教授来到家中,你看她进来,对她说了声“嗨”,还是坐在椅子上读报。我说,“不行,再熟她都还是你的教授,在中国的礼仪里,你要站起来。”你也接受了。
      我们之间,有很多价值的交流,更何况,德国的传统礼节不见得比中国的少,欧洲社会对亲子关系的重视,不见得比亚洲人轻,对吧?
      可是,昨天发生的事情,还是让我难以消化,隔了一夜还觉得郁结在心中。
      你和菲力普到上海来做暑期实习,我一个做母亲的快乐想像:母子三人共处一室,在上海生活一个月,多幸福。让我来引导你们认识中国大陆,多愉快。
      你说,“我好不容易可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为何又要和妈住一起?而且,难道以后我到某一个城市去工作了,做妈的都要跟着吗?”
      十八岁的菲力普,刚从德国降落,天真的眼睛长在一百八十四公分的身躯上,认真地说,
      “我不要你牵着我的手去认识中国大陆──因为你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安排得好好的,但是真正的世界哪里能这样。我要自己去发现中国。”
      我听见自己可怜巴巴的声音说,“难道,连一个周末都不肯跟我去玩?青岛?苏州?杭州?”你们眼睛都不眨一下,异口同声说,“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己出去,自己探索?”
      安德烈,我在面对你们的“欧洲价值”,心里觉得彻底的失落:可是,转念想想,你们俩,是否也努力在抵抗你们母亲身上的某些“亚洲价值”而觉得“有点累”呢?
      昨晚,我一个人去散步。月亮黄澄澄的,很浓;梧桐的阔叶,很美。我足足走了一个小时,然后,叫车到你俩的住处,看见你们自己洗好的衣服袜子凌乱地散在沙发上。我想,“不行,我也不能帮你们清理家里。”在沉沉的夜色里,菲力普送我到大马路上搭车。他忍受我一个深深的拥抱,然后,大踏步走到马路的对岸。
MM 2007.4.25(选自《亲爱的安德烈》,有删改)
      链接:安德烈,龙应台长子,生于台湾,八个月大时随母移居欧洲,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他,返回台湾,母子年龄相差三十岁,且存在中西文化差异,为了重新认识成年的安德烈,龙应台用书信与他交流,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间互相通信,这些信后来汇集成书信体散文集《亲爱的安德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乡宴

    ①停刀落箸,乡宴至美。

    ②在我的老家,管做乡宴的厨师叫“大师傅”,平日里,他们与土地为伍,与粮食蔬菜相伴,并无异于常人之处。只有在喜事场上,他们才被主家以“天地君亲师”中的“师”称呼,身份便有了些许特殊。

    ③只见“大师傅”马步扎得稳当,一只炒锅盈握在手,翻炒之间尽显如虹气势,“砧板”和“传菜”臂助左右,不敢怠慢。或许,他们不知“八珍”是何烹饪之术,更叫不出几道“满汉全席”中的菜品名号,不论是批切锲斩,还是煎炒烹炸,全靠代代传续,耳濡目染,他们用娴熟的烹饪技艺制作出富有地方风味的菜肴,灵趣中透出憨鲁,粗粝中带着精细,一如他们性情的折射。

    ④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一名做乡宴的“大师傅”,我们村也有,是我的伯祖父,也就是我的大爷。二堂哥建春结婚的时候,那十六桌酒席宴就出自他老人家之手。他是长辈,本应到外村请“大师傅”来伺厨的,他不允,说还是由自己做才放心。家人拗不过他,只好答应。

    ⑤随着建春哥婚期的临近,我似乎闻到了那股浓浓的菜香。

    ⑥大爷常说,做宴席讲究五个字:质、色、香、味、器,缺一不可。对于食材的质,大爷向来很在意。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做一方宴,要想做出亲近唇齿的味道,就不能忽视本地食材,因为它们接了我们脚下的地气,还有渗入我们肌体的水气。

    ⑦按照本地风俗,不管谁家办喜事,本家族人和左邻右舍都要去帮忙。炉灶锅台,杯碟碗筷,刷得纤尘不染,干货菜蔬,鸡鸭鱼肉,逐一备齐。大爷并不急于过油、走红,而是先吊了一锅清汤。照他的话说,这叫“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厨师没了清汤,做出的菜肴就没有底味,不论是烧、扒,还是炖、焖、煨、汆、涮、烩、熬,味道再好,终究是浮着的。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

    ⑧炉膛中,松柴毕毕剥剥地燃烧着,酱锅里的汤汁上下翻涌,锅底箅丝上的肉慢慢红润起来。大爷一声令下,大家抖擞起精神,火速“备宴”。搅动鸡蛋的嘚嘚声,切葱姜末发出的唰唰声,“粗斩细剁”肋条肉形成的马蹄声,给鲤鱼、光鸡过油响起的噼里啪啦声……各种声音融汇在一起,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小院子的花花草草也被这气氛所感染,欢快地摇曳着。

    ⑨薄暮时分,“备宴”收尾,建春哥和伯父送来糖茶,表示感谢。大家围坐在八仙桌旁,讲古说今,大爷话不多,深邃的眼神让人捉摸不透。晚九点左右,大家散去,大爷斜躺在连椅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沉重混沌的鼾声。

    ⑩第二天,阳光灿烂,天气晴好。唢呐声声,鞭炮齐鸣。建春哥迎来了堂嫂。他们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炸开花的呛味,非常好闻。另一头,大爷将两碗宽心面下好了,由本家嫂子用红漆木盘端给两位新人。宽心面,嫩香腆润,每碗一整根,代表一心一意,蕴含美好的寄托。这时,“传菜”的伙计捎话过来,客人已经遵照安排入座,大爷将手勺一挥,宣布开席!

    ⑪宴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天刚破晓到日上中天,大爷在“砧板”的配合下,忙而不乱,一口炒锅在手,或翻或转,动作流畅自然。做完最后一道“四喜丸子”,他长舒一口气,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脸膛泛红,让人感觉很温暖。

    ⑫送走宾客,伯父安排大家会餐,再次表示感谢。我又尝到了大爷的手艺。大爷多喝了两盅,他说,他记不清做过多少次乡宴了,但这次喜宴是他做得最满意的一次。大家打趣他,说他之前故意留了一手。他摆摆手说,每次都很用心,但这次感觉不一样,至于啥感觉,一时半会说不清。

    ⑬许多年过后,我结婚了,“大师傅”是从外庄请来的,因为大爷再也不能做喜宴了,或者说,我永远没有机会品尝他做的菜了。我陪客人入座,一道道菜端上餐桌,菜品用了很多新式调料,客人推杯换盏,赞不绝口,我却停了一下筷子,忆起大爷,还有他做的乡宴。

    ⑭那滋味,那么美,是浓浓的亲情,是家的味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时间的艺术

曹国琪

①有种说法,0.1秒决定了短跑冠军,1秒之内决定了灾难面前的生死时速,1分钟的懊海可能是错过了一次航班,1小时的表现可以获取心仪女孩的芳心,如要做成一件像样的事,没有一年半载难以实现。

②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意在强调读书对人的塑造作用。同样的逻辑,我们也可以说,"人就是他所走过的路。"是时间铺设了这条漫长的路。在漫长的时间里,你变得善良温柔;在时间里,你变得多愁善感;在时间里,你气宇轩昂……时间是女娲手中的泥土,靠了它,你才成为了你。

③时间如此有意义,它的另一面也会令人烦恼。林语堂曾说过,如果你想一天不得安宁,在家请客吃饭。一年不得安宁,造房装修……有些时间让你周遭充满鸡飞狗跳。还有一些时候,时间像是旅途中单调而无聊的路程,让你既提不起兴趣,又无法打发。这样的时间多了,就常常让我们陷入麻木、

九年级语文作业质量检测(第5页◇共8页)

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人不知所措时,经常以忙碌填满日程,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和自然。一旦这种日子停摆下来,很多人又会魂不守舍一样地茫然。时间的两面性让它不再是一个话题,而成为一个命题。

④我见过许多真正幸福的人,他们所有的时间投入都是福种和生长。对他们来说,只要方向正确,时间就是最好的滋券。丰富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抹去容颜上的皱纹,宛如时光倒流,及人所不及。

⑤最好的惜时如命不是躺在重症病床上的觉悟,紧迫感不等同于使命感。"身前了浮事、身后不虚名",紧边感令人焦虑,而真正的美好时光大多是从容状态下的产物。忘却繁花,不觉春风,只为一心追寻心中那一粒星斗。惜时如命并不是拒人门外,而是闭门造车,总有一天,当他打开自己的那扇门时,外部世界的纷扰也会为之降低分贝。

⑥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驱驰自己的时间。"你要的是什么?"永远比"你要茹何得到什么?"来得重要。你春天没有思考这个问题,冬天收获的必定是一箩筐的鸡零狗碎;清晨你没有它的答案,傍晚必定空手而归。时间是袋中的利箭,失败的猎人往往箭失乱飞而终无所获。

⑦浅尝则止、见异思迁,往往是失败者的通病。点点时间是屋檐间的滴水,从不改变滑向重点的轨迹。耗时越久,则日积月累,获得感越大。反之,那洒水车的游走灌沃虽如泼如倾,但逞一时之快,几个时辰之后就了无痕迹。

⑧要把时间的艺术操之在手。大多数人对时间的感觉:与心悦之人对坐,时光如急流穿润;与烦厌之人尬谈,时光如老龟负重。另一种说法,快乐一瞬间,痛苦如度年。实际上,时间用在不同场景中都是一种主观感受,好与坏、长与短,不仅在于你的规划和爱惜,更取决于填满你个人时间的是笑声还是叹忽。由此可见,时间的艺术首先是选择的艺术。

⑨时间也有鹅城和股絮之别。人的这一生,饱满丰富与否,取决于所执着的事、往来的人、见识的世界、品过的滋味。所谓厚德载物,是在你这一生的时间容量中,或在那看似透明的万花筒中,装了多少能兑换未来的东西。

现代文阅读

在明明德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他叫周明德,生于1952年,这样一个好名字,似是该在哪个书香门第,但他脚下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多的是结不出果实的庄稼与无尽的荒凉。

②忘了是用汗水砸成八瓣换来生计的第几个年头,他渐渐有了些积蓄。在一个日头不错的冬日,他用布包着所有的钱,换上最体面的衣裳,去镇上开了第一个户。

③存好钱的他本已打算和同乡回去,偶然瞥到医院门口的大红横幅——“乡村赤脚医生培训”。这几个字像一块块巨石砸在他早已沉寂的内心,掀起了千尺浪。

④他紧绷的脸上自然表现不出那么多情绪,只是重新取出了钱,不顾同乡的劝说与阻拦,踏进了那家医院。他借来纸笔,写了信央同乡带了回去。他早已不再年轻,但当他重新笨拙地写下“周明德”三字时,仍旧感到了一阵由内心发出的、震动身体的战栗。

⑤三个月后,他挑着担子回来了,开了村上的第一间“医馆”。说是“医馆”多少有些抬举了,它只是一个极其简陋的行医点。乡亲们仅仅是出于对他死去的父亲和他的敬重,才会有人愿意上门求诊。

⑥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个赤脚医生的行医点撑了下去。

⑦大抵他本就颇有天分,又肯下死功夫,隔三差五地就往镇上医院跑。一来二去,他的医术在村里乃至乡镇上都出了些名,甚至有走上二三十里路来求医的。都道“医者仁心”,他自是看不了这人间疾痛,便也不求报酬,尽其所能地医治。

⑧村里老师家的婆婆生了重病,前前后后求了不少医,西药大把大把地吃,却始终没见好,最后连大医院的医生也直言救不了了。

⑨请他来,本也是没抱什么指望的,只是想让婆婆走前少受点苦。他搭上老人枯瘦的手腕用布满老茧的指尖感受老人的脉象,沉吟良久,间或在纸上记些他人看不懂的字。末了,抬起头,眼中射出坚定的光:“这病或许能治。”

⑩他写下药方,叮嘱老人的家人把药煎好给老人服用。两家之间的路。那阵子被他开胶的破鞋踏了几十次。

⑪谁承想呢,陈家老太这口气,真给他吊了二十多年。

⑫家里的孩子一个个长大了,在这满屋药香中,识了字,念了书。他不想让孩子们同他一样被束在山里,他们该有更好的、他未经历过的人生。他将孩子们一个个送出了家门,这座热闹了十余年的小院重归宁静。

⑬儿女不在身旁的时光,他照旧侍弄庄稼,医治村民。孩子们寄来的钱早已足够他和妻子停下劳作可他还是歇不住,甘愿操劳。他将攒出来的钱拿去帮助修路,挖水沟,建学堂。绝大多数时刻,他寸步不离自己的“医馆”。大部分年轻人都离开村子了,剩下的老人难免有七病八灾,他尽力医治,同病人们共同咀嚼过往的时光。

⑭日子本该就这样过下去,没人预想过他的离开。

⑮没有任何征兆,他病倒了。他被送到市里最好的医院,儿女们扔下手上的工作日夜陪护也没能阻止他在十月一个阴冷的日子离开了人世。

⑯村民们自发来送葬,队伍绵延了数十米。已是花甲老人的老师含泪感谢他让婆婆多活二十余年的恩情,出嫁回来的阿嫂念着他修葺的学校让她有书读……

⑰他自然没能“明明德于天下”,只是在一座大山深处的小村中,仓促地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他独自卧在山坡上,望着家的方向,望着村庄的方向。

⑱他叫周明德,端端正正三十一画。周是家姓,明是字辈,德才是他的名。

⑲他自然担得起这个名字。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