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重庆市荣昌区盘龙镇初级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蒋介石认为现在的侵略国家的对面一定会产生一个英美法苏中的联合阵线,他还相信,随着形势的发展,反法西斯同盟一定会建立。珍珠港事变之后,中国政府竭力呼吁英美苏等国家共同对法西斯国家作战。1941年12月16日,罗斯福回应蒋介石,建议中国政府在重庆召集一个联合军事会议,在会议上产生一个永久机构,设计和指挥英美苏中共同作战。31日,罗斯福又将中国政府代表宋子文请到白宫商量《联合国家宣言》,宋子文当场表示,现在就可代表中国政府签约。最终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泥淖无法自拔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做出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对打败法西斯有何重要作用。
(3)、综上,谈谈包括抗日战争在内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举一反三
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扫清迷雾追根溯源;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抽丝剥茧正本清源。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发明、新理论层出不穷。电灯亮起来了,电话响起来了;内燃机取代蒸汽机,交通运输飞速发展。……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新时代。

材料二:这场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战场上)到处散布着破碎弹片,折断了的武器以及成堆的尸体……其中有些人被抛到15英尺高,断腿残肢挂在那些幸存的树枝上。这场战役历时10个月之久,人们称之为“绞肉机”“屠场”。

材料三: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

材料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缓缓降落”,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东西方两大阵营严重对峙,世界呈现出“不战不和”的“冷战”局面。

材料五:反法西斯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世界人民期待已久的“联合国”呼之欲出。战后经济全球化浪潮奔涌而至,区域性和国际性经济组织应运而生。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国际的帮助,促进加快了这一进程。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

材料二:由于早期中共理论准备的不足和革命斗争经验的缺乏,不得不时常向共产国际请示和汇报工作。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共产国际和苏共以“先生”自居,习惯于指手画脚。所以,学生也失去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养成了较为严重的依赖心理,一切都等待共产国际和苏共的指示,不敢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独立自主地做出判断与决策。

——摘编自于安龙《中共党史话语体系中“先生”与“学生”之考察》

材料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而国共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国共分别主导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又是国共合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摘编自《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合作抗战是中国制胜法宝》

材料四: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12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请回答: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