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常州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红岩》选段(有删改),完成后面小题

    漆黑的夜空,像浸透了墨汁。

    许多战友早挤到孙明霞身边。还有几个人,已悄悄守住了牢门和窗口。孙明霞急切地用耳语般的声音念道:“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惊喜的人们,低声欢呼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片欢乐的低呼,像股热流,汹涌澎湃,激荡着牢房,黑暗中,闪烁着一片晶亮的眼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啊,五星红旗!”“江姐!我们也有一面红旗呀!把它做成五星红旗。”这面残留着弹孔,染透斑斑血迹的红旗,是一位不知名的同志珍藏在一床旧棉絮里的。当红旗在大家眼前出现时,几只拿着针线的手,团团围了上来。江姐说:“一颗金星绣在中央,光芒四射,象征着党。四颗小星摆在四方,祖国大地,一片光明,一齐解放!”“对,就这么绣。”你一针,我一线,一针一线织绣出闪亮的金星。江姐凝望着刺绣中的五星红旗,她激动而又冷静。她看见了胜利,可也看见了集中营的最后斗争。

    “江姐!”孙明霞双手捧起叠好的旗帜,走到缓缓地搓着线的江姐面前。“同志们希望你来宣布胜利的到来,也请你揭开这象征黎明和解放的战旗。”江姐双手接过红旗,迎风一抖,五颗晶亮的金星,立刻随着红旗飞舞。她的声音充满着幸福的感情:“让五星红旗插遍祖国每一寸土地,也插进我们这座牢房。”随着江姐低呼的声浪,人们严肃地站了起来,凝望着闪光的旗帜。黎明在眼前招手,人们的心正随着红旗飘扬到远方。

    “梆梆梆……”急促的梆声惊扰着魔窟中的黎明,在浓雾弥漫的深山野谷中四面回响。接着,是一阵阵急驶的汽车狂鸣。那飞快旋转的车轮,像碾在每个人心上。“要提人?”黑牢中传来一声惊问。“江雪琴!李青竹!收拾行李,马上转移。”特务喊道。江姐一听见叫她的名字,心里全都明白了。她站起来,走到墙边,拿起梳子,在微光中,对着墙上的破镜,像平时一样从容地梳理她的头发。江姐放下梳子,换上了蓝色的旗袍,又披起那件红色的绒线衣。她习惯地拍拍身上干净的衣服,再用手拉平旗袍上的一些褶痕,又弯下身去,拭擦鞋上的灰尘。女室里一个年轻的同志,抑制不住,倒在铺位上痛哭起来。“不要用泪眼告别……”江姐转身扶起哭泣的战友。李青竹点头微笑着,仰起头来,拖着断腿,迎向江姐。她们并肩走向牢门。

    “同志们,再见!”“江姐!李……”人们向江姐她们扑了过去。江姐再一次告别了战友,转身跨出牢门,她扶着倔强地移动断腿的战友,在走廊上迈步向前,再也没有回头……

(1)、通读选文,简要概述选文的主要情节。
(2)、结合下文,简述选文开头“漆黑的夜空,像浸透了墨汁”的表达作用。
(3)、具体分析选文画线部分突出了江姐怎样的性格特征。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山居岁月

    ①我在山中,有一座房子。
    ②一次朋友来了,带来了一株芭蕉苗。我植在窗前,竟长成了茂盛的一窗绿意。没想到,就是这几株葱绿的芭蕉,让后面有了故事

    ③那一年,山中干旱,溪水干涸。在满山的枯黄面前,这几株芭蕉,便有抢眼的绿。一个午后,我在窗前写东西时,发现一只野鹿在芭蕉前来来回回地转悠,很疲乏的样子。我想,大约是渴急了,以为绿芭蕉前有水呢。于是放下笔,一手拿叉,一手拎着小半桶水出去。我当然怕它伤害我,人世间多的是农夫和蛇的故事。它见了我,向树丛里退,看着芭蕉,又停了停。我用手捧了一捧水,洒在地上,示意它,然后退到窗前。它走近,喝了两口,大约不放心,停下看我,见我依然待在远处,复又低下头,一口气喝干,然后离去。有趣的是,第二天的午后,它又来了,张望着,却不再转悠,而是定定地站着,朝着我的窗子。我又拎出小半桶水,彼此默契,各自站着,只是我的手里不再捏一柄钢叉。如此反复,直到山间普降了一场暴雨。

    ④暴风雨吹坏了门窗,我的房子需要翻修。因为山中多蛇,而我又怕蛇。我觉得,蛇是极其阴险可怖的,就如同我时时躲避并防备的那些不动声色、冷不防暗里咬你一口的人。我想央山下的山民帮着修,又赶上正农忙,于是自己在窗户上暂糊上几张白纸。

    ⑤一天夜里,屋里看书,蜡烛昏黄的光色里,竟看见窗外来来去去晃动着淡墨样的影子。依我有限的经验判断:这是一只野兽,它借我的烛光看见了我,并且要袭击我。想到这风暴之下已不甚牢固的窗,我不由得一声惊叫,于是满屋子寻钢叉。这时,从窗外传来一声野兽的嘶鸣,然后声音杂了些,仿佛有一群动物在交战,芭蕉叶扑啦啦地响,间杂着发狠似的嘶咬声。约莫两个钟头,窗外安静下来了。我胆战心惊,一夜无眠。

    ⑥第二天早晨,我透过破损的窗户,看见一只尖嘴的灰狼躺在屋前,已不动弹。那只我喂过水的花鹿,身上沾满了血,站在窗前,像一位英雄的哨兵,看上去疲惫而兴奋。它的身后,有十来只大小不等的鹿。我忽然明白了,昨夜,是这只野鹿以及它身后的鹿群救了我!我感动并震惊,却无以回报,只是再次拎来满满一桶水,放在芭蕉叶下。尽管我知道山中多水,鹿们不渴。但是领头的那只鹿俯下头去,喝了一口,然后,它身后的那些同伴,一个接一个,走近桶边,喝完了我桶里的水。我眼含热泪,默默看着,像是在高台上亲临一场远古部落里的神圣庄严的结盟仪式。然后目送它们缓缓向深山走去,直到鹿群在视线里消失,直到深山那边遥遥传来暴雨般呼啸丛林间的蹄声。

    ⑦这之后,我狠狠弃了我原先的生活态度,回到了山外的家,回到人群里。我愿意相信,只要我一次又一次地付出,我能够收获爱和信任,收获一个丰饶的人生。
    ⑧临走,我将房顶的水塔改建在地面上,让它喂养山间的每一个生灵,并且告诉我身边每一个人:在山中,我有一座房子,有一个家。
阅读《大风》一文,完成下列各题大  风
莫言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  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 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很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陡,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捉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不知何时,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们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直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烦心事

程维平

①吴二是在罗田农村长大的,大学毕业之后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吴二誓言为乡村振兴出力,信心满满地要带领大家走上幸福之路。可是这几天吴二一直闷闷不乐,好像遇到了烦心的事情。

②吴二所在的生产队总共27 户人家,这次村里给了 3个低保名额,给哪三家才合适呢?为这事,吴二酝酿了好几天,终究是拿捏不准。他怕得罪人,就决定到队里跑一趟,兴许能解决问题。

③吴二要去的第一家是张铁蛋张叔家。张铁蛋年轻的时候,因为贫穷被迫外出打工,不慎从三层楼上摔了下来,左腿留下了残疾,失去了基本的劳动能力。多年来,他生活拮据,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在半路上,吴二碰巧遇到了张铁蛋,还没等吴二开口说话,张铁蛋倒是先乐呵呵地说:“大侄子啊,不,不,应该叫吴队长,我们家今年打算买一台收割机,你帮忙想想前景如何?”

④吴二听父亲曾经说过,张铁蛋的大儿子有出息,在外村承包了六十多亩地,由于党的政策好,农民种地不需要上缴农业税,加上收成不错,粮食的价格也在逐步提高,前两年张铁蛋家刚买了一台插秧机,今年又要买收割机,当然是好事啦!吴二一个劲地说:“张叔有远见,收割机当然可以买。”

⑤一直到与张铁蛋道别,吴二始终没提到低保的事,因为依他们家现在的状况看根本就不需要。
       ⑥吴二突然想到了王婶,王婶的丈夫患病,常年打针吃药,他们家应该符合办理低保的条件,吴二胸有成竹地想,然后拐弯去了王婶家。

⑦到了王婶家,王婶正在阳台嗑瓜子,两层小楼房优雅别致,门前还有一棵生机勃勃的“发财树”,吴二心头微微一怔。

⑧王婶从冰箱里拿出一大块西瓜递给吴二,说:“天热,吃点西瓜降降温,进屋吹吹空调吧!”吴二连忙说:“不了,不了,就在外面说两句,我知道王叔的身体一直不好,政府给你们家一个低保的名额……”

⑨本以为王姉会感恩不尽,可是没等吴二的话说完,王婶立即就不高兴了,一下子变了脸色,她拉过吴二喋喋不休起来:“你看看,我们家都住上了楼房,冰箱空调缺哪一样了?你说,我们家和低保户能搭边吗?”王婶见吴二不相信,她又说:“你在外面上高中,又上大学的,老家的情况你真的还不知道呢!你王叔确实身体不太好,但政府照顾我们家,并从中周旋,让你王叔在附近的一家工厂做保安,我的儿子也在罗田城里工作了,还是生产线的线长呢!政府也支持我在家里搞家庭养殖,提供技术不说,还帮我们做小额贷款,这几年我们家脱贫致富了,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你说,这低保我们能要吗?你还是分配给需要的人家吧!”

⑩吴二这才注意到从王婶家的屋后面传来的鸡鸭鹅的欢叫声,他也是第一次感觉到,这些声音是那么的悦耳、动听。

⑪吴二泄气了,张叔和王婶本来是他心目中的低保户,连这两家都达不到低保的标准,其他人家还需要去吗?可是吴二有点弄不明白,政府给钱都没人要,到底是什么情况啊?记得以前大家都争抢着要呢!甚至还为低保分配不公平的事吵架。

⑫吴二来到村头,来回踱步。就在这时,手机响了,是村长打来的,令吴二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村长果然是来催问送低保的事,吴二吞吞吐吐:“还……还没呢!我再试试……”

⑬电话另一头的村长笑了:“跟其他生产队一样,现在在我们罗田乡村送低保都很困难啦!我正准备向上级申请取消我们村的低保名额。我们村富裕了,跟以前大不一样了,政府的低保钱都送不出去了,难道不是件好事吗?”

⑭是啊!现在不一样了,城市变了,农村也变了,在乡村看到的一排排楼房,在田园美景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百姓安居乐业,直奔小康生活。卓越的成就和时代的变迁惠泽于每个人、每个家庭。由此看来低保送不出去并不奇怪了,是在情理之中的……

       ⑮想着想着,吴二不禁哑然失笑。

(原文有删改)

一起来吧!去乡野采风,聆听大地的诗歌。

稻田叙事(节选)

周华诚

田里已然是一片金黄。

稻穗低垂,大地正把成熟的香气播散在人间。成群的麻雀,从稻田上空呼啦啦地掠过,又呼啦啦地停歇,起起落落之间,仿佛是鸟儿们庆贺丰收的盛典。

老曾在这个季节开始变得忙碌,他的绝活是“喝彩”,传承自他的祖辈。农村有喜事要操办,上梁、进屋、嫁女、娶亲、过大寿、宴亲朋,都要有人喝彩,喝彩声一起,热闹喜庆:“天地开场,日月同光,今日黄道,鲁班上梁——”

老曾是万千喜事的现场见证人,是乡村生活变化的亲历者。这次,我们预约了老曾,请他到稻田里为大地丰收喝一嗓子彩。“这个事好啊!”老曾满口答应下来,“祖祖辈辈在土地上讨生活,土地待我们不薄,很少有人想到为大地喝彩。”

开镰的这一天,老曾立于稻田之间,丰收的稻浪在他面前摇摆,他手举一个酒壶,连饮三杯粮食烧,开嗓喝道:

“福也! 福也! 福也——”

田间早已围满了农人、乡亲,以及城里来的朋友们,大家齐声应和:“好啊——”

这一嗓子,是喝彩的“起”,喝彩师要把这一声彩头传递给稻谷、麻雀、山川溪流、传递给所有辛苦劳作了一年的农人。接下来,一连串的喝彩是一首献给土地、献给粮食的最朴素的赞美诗:

稻谷两头尖,天天在嘴边,粒粒吞下肚,抵过活神仙……

这一天,大家都成了“稻友”,跟着老曾一起在田埂上游走,心里那个欢乐啊,一个个好像重新变成了孩童!“孩童”们把稻田变成了游乐场。

接下来,这群“孩童”要在稻田里竖一个巨大的稻草人——这片稻国不仅仅生长粮食,还生长想象、生长快乐。在丰收的时节,我们有了大把的稻草,就想着做一个巨大的稻草人开心一下。

稻草人的设计师是城里的赵老师。经过几个晚上的思索,挥动画笔,“唰唰唰”,渐渐勾勒出一个潇洒不羁的稻草人大侠形象。

在扎稻草人的稻田现场,很多人聚在一起,不知从何下手。赵老师将大家召集起来,拿着设计图开始讲解,宽檐帽、蛋挞裙、流苏披风等,对每一个技术要领都分解到位,对每一个任务分工都定位到人。“小稻友”们也参与进来,大家以家庭为单位,领到了各自的任务。

在为稻草人扎裙摆时,这一家子配合得如此默契——妈妈整草,爸爸捆线,再将其固定到骨架上,逐个排布,两个小孩则是田埂上两只忙碌的小蜜蜂,一会儿理稻草,一会儿找麻线,到处都是她们俩的可爱身影。

“一、二、三,一、二、三……”十几个汉子抬着稻草人穿过稻田,金黄的稻穗拂过他们的身体,其他人都在边上加油鼓动。稻田里终于竖一个巨大的稻草人!

“福也! 福也! 福也——”

老曾的喝彩歌谣,也在稻田与天空之间激荡起情感的力量。

这座巨大的稻草人立在天地之间,像是一个守护者。

制作稻草人,不就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的故事吗?

这年秋天,我们把水稻田的大米搬到了城市,在繁华的城市中心,开展了新米展示活动。一筐筐的金黄,装点出秋的喜悦。几十位旧友新知一齐会聚于这片“田野”,空气中飘动着谷物成熟的香气……

又一次,更多的“稻友”们相见了。

(选自2024年第3期《人民文学》,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百衣

叶大春

    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讷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讷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讷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讷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祖传的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讷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啜嘴道:“值得值得!”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衣了,脱下百讷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衣。她很感激百讷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讷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讷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讷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衬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讷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衣——人生的百讷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