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涟水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材料一:1937年,在国共庐山会谈中,“周恩来提出了特区的观念”。1937年9月,中共承认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接受国民政府指导,在中华民国的旗帜下,当时的中国实际上存在“一国两制”的实践。陕甘宁边区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进行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的陕甘宁边区是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国统区实行的是“……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实际上就是蒋介石国民党和官僚资本公开的恐怖的专政,亦即特务统治”,“在国民党统治区,基本上也还是一个半殖民地社会”。
材料二:“一国两制”理论是邓小平首先提出来的。在香港回归后的1998年的5月的第一届特区立法会的选举中,港人积极投票充分显示了港人治港的成功。
材料:1951年6月,在台湾稳定了阵脚的国民党政府公布施行“耕地三七五减租条例”。条例的核心为佃农对地主缴纳的地租,以全年收获量的37.5%为上限。同时公布相关法律,规定要签订书面佃耕契约、延长契约期间、限制佃耕地的收回等。值得一提的是,农地的“正产物”是指稻米、甘薯等,以1947,1948年的平均值为计算依据,而非依每年收获量的37.5%重新计算。台湾土地改革政策是一连串巧妙的政策,将地利盈收部分转往官方。三七五减租之后,大部分地主因为害怕受处分,于是主动与佃农签约,只要佃农耕作若干时期,该田地便属于佃农,不必再缴租。而政府方面为了补偿地主,以向其盐、纸、农林、工矿这四大国业股票作为补偿。地主除了获得股票、债券作为补偿外还能保有部分土地,不会一无所有,消除了地主暴‘力反’抗的风险。于是部分佃农转而成为自耕农,也有余钱可存款。
——摘编自孔夫子旧书网《揭秘台湾“三七五”减租》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