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在下文横线上填入相关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千百年来,人们裹在梦幻的柔纱里,忘却尘世的喧嚣,单纯的心灵只愿意接受这一个李白:诗仙、醉圣、谪仙人……不,历史是斑驳的杂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________;"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是______;"长揖万圣君,还归富春山"是______;"君王赐颜色,声价凌烟虹"是_____.既热衷功名,又藐视权位;既超凡,又落俗;既坦荡荡,又常戚戚.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李白.

A、隐逸 附庸 傲骨 媚态 B、隐逸 傲骨 附庸 媚态 C、傲骨 隐逸 附庸 媚态 D、傲骨   媚态   隐逸   附庸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谢绝”的智慧

    ①美国化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为自己订了一份通用的谢绝书:“对您的来函表示感谢,但十分遗憾,我不能应您的盛情邀请而给您签名,赠送相片,接受采访,发表广播讲话,在电视中露面,赴宴和讲话,充当证人,阅读您的文稿,作一次报告,参加会议,担任主席,充当编辑,接受名誉学位,等等。”克里克不无智慧的谢绝虽然少了“人情味”,但却避免了无数麻烦,省却了许多无意义的社交应酬,节约了大量宝贵时间。

    ②大概名人、要人、成功人士都会遇到类似的麻烦,都需要拿出谢绝的勇气与智慧。谢绝和拒绝还不一样。谢绝,基本都是好事或善意,至少当事人是这样认为的;拒绝,则只要把脸往下一拉,把头一摇就行了。谢绝,则既要把事情回掉,还要感谢人家的“好意”,既要语言委婉,合乎情理,又要坚决而不妥协,所以,如何措词,还要一番踌躇,需要点智慧。

    ③钱钟书先生生性淡泊,最烦应酬,特别是晚年,几乎谢绝所有宴请、演讲、兼职和采访,尽管人家都是好意。可钱先生不这样看,“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很好,就有必要去见下蛋的母鸡吗?”他这样谢绝那些希望拜见他的读者,倒也不失幽默诙谐。而对于种种胡吃海喝的宴请,他又这样谢绝:不愿“花些不明不白的钱,吃些不干不净的饭,见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似乎直接有余,巧妙不足,但更见先生之清高狷介,也更有成效。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谁还好意思再上门相邀。

    ④作家茅盾是个温和厚道的人,他的谢绝很客气,带有商量的味道。1958年3月,茅盾给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室写了封信说:“现在写一点我个人的规划,可是规划是订下来了,能不能完成,要看有没有时间。这就希望领导的帮助。一,帮助我解除文化部长的兼职和政协常委的兼职;二,帮助我解除《中国文学》和《译文》的两个景职;三,帮助我今年没有出国任务。如果照上面所说,一面挂名兼职这么多,一面又不得不把每星期五分之二的时间用在开会、酒会、晚会等三种‘会’上,那么我就只能不写小说了……”正是因为他的谢绝太过客气,不够决绝,当然还有“工作需要”,所以不大奏效,他不得不日复一日地泡在开会、酒会、晚会上,写作计划基本落空,在他后半生的三十年里,没有一部有影响的作品问世。

    ⑤与茅盾相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凯尔泰斯自认为其成功的最大诀窍就是“善于谢绝各种邀访和应酬,成功地关上了自己的门”。他一向谢绝采访,谢绝各种会议,谢绝入选名人辞典之类,以至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外国文学卷、《东欧国家文学史》、几种版本的《世界文化名人辞典》,都查不到他的名字。也正是因为他谢绝了几乎所有与写作无关的活动,才得以集中精力去从事他钟爱的文学创作,卧薪尝胆默默无闻地耕耘了大半辈子,最终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⑥人生苦短,转眼百年。学会谢绝,可以帮你节约时间;学会谢绝,可以帮你集中精力干事情。

    ⑦那么,就请适时关闭电话和电子信箱,以减少各种“热情”干扰。那些可有可无的应酬,充当“花瓶”的做秀,五花八门的研讨会、颁奖会、演讲会,电视台的名人访谈,名目繁多的大赛评委,能谢绝就坚决谢绝,不妨学学钱钟书先生幽默而决绝的精神,学学克里克先生的巧妙措词和不妥协态度。

(陈鲁民《人民文摘》2017年第8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小题。

【材料一】①现在,“落日六号”内部已完全处于失重状态,飞船已下沉到6300公里深处,那里是地球的最深处,她是第一个到达地心的人。

②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飞船上有一个中微子传感眼镜,这个装置使她同地面世界多少保持着一些感性的联系。但这种如同生命线的联系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飞船里中微子通信设备的能量最后耗尽,这种联系在两个月前就中断了,具体时间是在我从草原返回航天中心的途中。

③那个没有日出的细雨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看到的地面世界。“落日六号”的中子材料外壳足以抵抗地心的巨大压力,而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④我听到了她同地面最后通信的录音,这时来自地心的中微子波束已很弱,她的声音时断时续,但这声音很平静。

⑤“……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⑥在以后的岁月中,地球常常在我脑海中就变得透明了,在我下面6000多公里深处,我看到了停泊在地心的“落日六号”地航飞船,感受到了从地球中心传出的她的心跳,听到了她吟唱的《月光》。

⑦有一个想法安慰着我: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

【材料二】在叙述特征上,刘慈欣承袭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中节奏紧张、情节生动的特征,并且在看似平实拙朴的语言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学和自然的伟大力量。例如,小说《流浪地球》综合了自然灾害、技术进步和人类生存的宇宙困境等宏大的主题,写出了地球因为太阳的毁灭而必须进行逃离太阳系的悲壮远征。在人物方面,刘慈欣的小说继承了古典科幻小说中的人物塑造规律,即无论是技术专家还是普通人,他们一定要在社会的变革中被推向改变世界的精英舞台。

【材料三】《流浪地球》电影一开场,就开启了一个宏大的叙事:人类在地球表面上装满发动机,推动这个星球在太阳氦闪引发爆炸之前,去往比邻的星系。而离家出走的叛逆少年,最终在父辈的感召之下成长,成为让地球从木星引力中挣脱出来的英雄。以宇宙为背景的宏大设定,配上太空场景、灾难景观、工业风格、热血少年,让电影颇具观赏性。

在这个电影世界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熟悉的中国元素。不仅是地下的北京、冰封的上海,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面对危机的人类,竟然带着地球这个家园一起去往远方。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对这样一部电影开启的世界更为期待的原因。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中国价值、东方理念,在人类想象力的疆域里延伸,在更为极端与特殊的情况下处理人类面临的永恒拷问。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