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洪泽县黄集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材料二:“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问题:
①郑成功②林则徐③左宗棠④邓世昌⑤谭嗣同⑥张学良⑦李宗仁⑧彭德怀
材料一:由于他的不抵抗政策,我东北三省旋即沦入敌手,这样于国于民不利的人,留有何用?——1936年,东北军爱国官兵。
材料二:若先生能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听先生指挥。
——周恩来
请回答:
材料一 在国家危难之际,于上海和嘉兴南湖的动荡船舶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共产主义”。
——摘编自刘冠君《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材料二 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都是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都是以武装暴动来反击国民党新军阀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运动的进攻,都是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代表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反动政府。以土地革命的口号来发动群众,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动员民众的又一共同特点。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桂玉麟《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的异同及历史经验》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