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樊片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点“赞”暴露性格特征

    ①经常在社交网站上点“赞”的人请注意啦!英国和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新开发的一种计算程序可根据一定数量的点“赞”数据,“算”出你的性格特征,其判断比你的朋友、同事甚至家人更加准确。

②社交网站脸谱上的8.6万多名志愿者完成了一份性格测试问卷,并向研究人员提供了访问他们的“赞”数据权限。一些志愿者还邀请了亲朋好友来填写问卷,评估志愿者的性格。把志愿者的自我评估作为标准,研究人员发现,电脑程序“算”出的被测者性格大多比其亲朋好友的判断更为准确。

③英国剑桥大学心理测量学中心吴又又博士对新华社记者说,电脑仅需分析10个“赞”,便能比测试者的同事更准确测出其性格;通过分析70个“赞”,电脑就能超过其朋友或室友;140个“赞”便超过其家人,如父母或兄弟姐妹;300个“赞”则能“击败”其伴侣。

    ④吴又又表示,如果利用其他社交媒体的“数字足迹”开发出类似电脑程序,如微信用户的订阅号、网页浏览记录、网络搜索记录和购买记录等,电脑判断的准确程度可能类似或者更高。

⑤通过对“数字足迹”的纯数据分析,电脑有可能比我们所认为的更了解我们。吴又又说:“在未来,电脑能推断我们的心理特征并做出相匹配的反应,直到成为情感智能且具有社交能力的机器。照这样发展,科幻电影所描绘的人机互动场景将变得触手可及。”

⑥这类人工智能拥有从招聘到市场等多方面的应用前景。吴又又举例说,雇主们能根据性格结果找到更适合职位的应聘者;市场推广人员也能借此做出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改进。

    ⑦不过,这项成果也可能引起人们对隐私问题的担忧。对此,吴又又呼吁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把“数字足迹”控制权完全交由用户。

(1)、本文以“点'赞'暴露性格特征”为题有哪些好处?
(2)、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①请在文中找出与文章标题照应最紧密的语句。

②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下面语句中的“有可能”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通过对“数字足迹”的纯数据分析,电脑有可能比我们所认为的更了解我们。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杰出的建筑师
法布尔
①居住在草地里的蟋蟀,几乎和蝉一样有名气,主要是因为它出色的歌唱才华和建筑才华,它的住所堪称别墅。一位法国作家在一篇关于蟋蟀的寓言中写到:“我的小家庭很舒适,如果你想要快乐的生活,就隐居在这里面吧!”
②在那些青青的草丛之中,隐藏着蟋蟀的住所。在这里,即便是下一场滂沱的暴雨,也会立刻就干了。蟋蟀的住所有一个有一定倾斜度的隧道。这个隐蔽的隧道,最多不过九寸深的样子,宽度也就像人的一个手指头那样。隧道按照地形情况,或弯曲,或垂直。总有一叶草,把进出洞穴的孔道遮蔽在黑暗之中。那微斜的门口,仔细用扫帚打扫干净,收拾得宽敞整洁。这里就是它们的聚会平台,每当四周很宁静的时候,蟋蟀们就会悠闲自在地聚集在这里,开始弹奏它的四弦提琴。它们一点儿也不嫉妒那些在空中翩翩起舞的花蝴蝶。相反倒有些怜惜它们。它们那种怜悯的态度,就好像我们常看到的那种有家庭欢乐的人,每当讲到那些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人,都会流露出怜悯之情。
③确实,在建造窠穴方面,蟋蟀可以算是超群出众了。在各种各样的昆虫之中,只有蟋蟀在长大之后,拥有稳固的家庭住所。即使在一年之中最坏的时节,大多数其他种类的昆虫,都只是在一个临时的隐避所里暂且躲避身形,躲避自然界的风风雨雨。尽管这些昆虫在很多时候,也会制造出一些让人感到惊奇的东西,以便安置它们自己的家,比如棉花袋子,用各种树叶制作而成的篮子,还有那种水泥制成的塔等等。
④经过辛苦劳作造出的家,无论是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的春天,还是在寒风刺骨、漫天雪飘的严冬,都让蟋蟀无比依赖,不想迁移到任何其他地方去。虽然蟋蟀屋子内部并不奢华,隧道底部就是卧室,但这里很宽敞,也不潮湿。这样一个居住之所,是为安全舒适而建的,是蟋蟀的别墅。其他动物,或许正过着孤独流浪的生活,或许正卧在露天里,或许埋伏在枯树叶、石头和老树的树皮底下,它们正为没有一个稳固的住所而烦恼呢。
⑤要想建成一个稳固的住宅,并不那么简单。在我的住地不远的地方,有狐狸和獾猪的洞穴,它们绝大部分只是由不太整齐的岩石构建而成,而且一看就知道这些洞穴都很少修整。对于这类动物而言,只要能有个洞,暂且偷生,“寒窑虽破能避风雨”也就可以了。相比之下,兔子要比它们聪明一些。如果有些地方没有天然的洞穴可以供兔子们居住,以便躲避外界的侵袭与烦扰,那么,它们就会到处寻找自己喜欢的地点进行挖掘。
⑥然而,蟋蟀则要比它们中的任何一位聪明得多。它总是非常慎重地为自己选择一个最佳的家庭住址。它们很愿意挑选那些排水条件优良,并且拥有充足而温暖的阳光照射的地方。蟋蟀宁可放弃那种现成的天然洞穴,因为这些洞不合适,没有安全保障。蟋蟀要求自己的别墅每一处都必须是自己亲手挖掘而成的,从它的大厅一直到卧室,无一例外。因此,它拥有安全可靠的躲避隐藏的场所,拥有享受不尽的舒适感。
⑦除去人类,至今我还没有发现哪种动物的建筑技术要比蟋蟀更加精湛,它是自然界杰出的建筑大师。                              (根据《昆虫记·蟋蟀》删改)

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病毒出能源,成本更低廉

    ①长久以来。人们提到“病毒”二宇难免心生恐惧,在“非典”、“甲流”等致命病毒袭击人类以后,人们更是扣临大敌般的谈病毒而色变。但是,你会想到病毒也能为人类造福吗?美国研究人员就提出了利用 M13病毒提取氢能源的设想。

    ②目前,能源公司获得氢燃料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分解水、裂解石油和煤、分解植

物等。但是最环保而且最可持续的方法还是电解水。然而,这也需要有能源分解水获得氢燃料。用传统能源(如石油、火电)来生产,这些能源本身会释放污染物,它们所生产和氢能源就不能算是绿色清洁能源。因此,获得氢能源的最好方法是用绿色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来分解水。目前,用得比较多的方法是用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力分解水,然而,太阳能电池木瓜本身造价很高。因此,科学家正在想办法降低氢能源的造价。美国研究人员提出的这种新的设想,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③研究人员是依据植物利用太阳光分解水制造促进自身生长所需能源的原理来进行氢能源提取的。他们首先从一种细菌中提取名为M13的病毒(这种病毒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然后对这种病毒进行了基因改造,再让它吸附一个催化剂分子氧化铱和一个吸光物质锌卟嘛。吸光物质源源不断地将阳光沿着病毒传递,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病毒充当了太阳能的传输通道,可以把太阳能从吸光物盾传输到催化剂。在催化剂和太阳能的共同作用下,水就分解成了氢气和氧气,耙氢气进行液化和压缩,就变成了高效清洁的绿色能源。

    ④比起太阳能电池板分解氢气,用病毒制造氢气的效率提高了4倍。然而,研究人员涉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氢能生产之后。传输太阳能的病毒“通道”从线状变成了团状,就像是一团乱麻,自然不能很好传输太阳能了,氢能的生产效率大大降低。研究人员又想了很多办法来克服这个难题,最终将这些病毒变成凝胶状态封入一个胶囊内。这样,它们就能够保持原有的状态,从而维持了氢能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⑤目前,从水中分离的氢被分成质子和电子。矸究人员正在进行第二步攻关,将这些质子和电子变成氢原子或者氢分子。该研究团队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用来做催化剂的铱昂贵而稀少。他们希望找到更常见、更便宜的特质来替代铱。

    ⑥有关专家袁示,氢能源最终大规模生产可能要靠生物方法,而利用病毒生产氢气是氢能源领域内的重大吉展。我们相信,有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一个洁净的氢能湖时代即将到来。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阿尔法狗”凭什么打败世界冠军

    ①前不久,一场举世瞩目的围棋比赛以“阿尔法狗”4:1击败前世界围棋第一人李世石九段告终。

    ②打败世界冠军的“阿尔法狗”其实不是狗,这只是它的“网名”,它的英文名叫AlphaGo,中文名叫“阿尔法围棋”,它的真实身份是谷歌公司开发的一款人工智能软件。

    ③什么是人工智能软件呢?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能够产生人类智能行为的计算机软件,它具有现场感应和环境适应的能力,具有表示、获取、存取和处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能够采用人工智能的问题求解模式来获得结果。击败世界冠军的“阿尔法围棋”便是这样的一款智能软件。

    ④就下棋而言,一种直观的思路就是列举所有能赢的方案,然后优选出一个最佳方案。一般来说,下一盘围棋大约需要150步,每一步有250种可选的方法,要是人工智能采用这种思路,需要计算大约10360种情况。这样看来,在有时限要求的比赛中,列举所有情况的思路是不可行的,所以,研究者们选择了模仿人类大师的下棋方式,这就是“深度学习”。其原理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深度神经网络——“策略网络”和“价值网络”合作“挑选”出那些比较有前途的棋步,抛弃明显的差棋,从而将计算量控制在计算机可以完成的范围内。其中,“策略网络”负责减少搜索的宽度。面对眼前的一盘棋,人工智能机器人会观察棋盘布局并试图找到最佳的下一步,相当于“落子选择器”。而“价值网络”则负责减少搜索的深度。人工智能机器人会评估棋局的整体局面并预测双方胜负,相当于“棋局评估器”,在局面处于明显劣势的时候,会直接抛弃某些线路,从而辅助落子选择器。在“两个大脑”的配合下,“阿尔法围棋”具有了像人类棋手那样的思维方式。同时,研究者通过“监督学习”让机器人掌握海量的专业棋局;通过“强化学习”让机器人从每次对弈中获得新的经验。而且,一个人或许一年能玩1000局,但机器人一天就能玩100万局;人类在长时间比赛时会犯错,但机器不会。所以,从理论上说,“阿尔法围棋”只要经过足够的训练,就能击败所有人类选手。

    ⑤如果你认为智能软件就是陪你下棋的娱乐工具,那你就错了。智能软件在商务管理、家政服务、精准医疗、环保检测和巡航导弹武器控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日前,中国科学院技术研究所发布了全球首个能够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寒武纪”,这项成果正式投产后,反欺诈的刷脸支付、图片搜索等将更加可靠、易用。

    ⑥“阿尔法围棋”战胜世界冠军,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标志性成就。随着整个科学体系演化进程的加快,在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与发展中,人工智能一定会进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开启人机协同思考的新纪元。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旋转的风车

鲁求平

    ①“遥远的风车/在晒谷坪的黄昏里/吱呀吱呀/唤着童年那昏暗的记忆……”

    ②此处所说的风车,不是纸糊当玩具用的七彩风车,也不是你在高速路上看到的,立在山头张开三只白色手臂很拉风的发电风车,我说的是劳动工具,一种在江淮水乡平原广泛使用的农具。

    ③在大集体年代的农村,它是稀罕物,一个村庄很难超过两架,分田到户后,这样的大型农具只能归集体,大家伙共同使用,金着呢。不就是一个木头架子吗?我一脸疑惑问,父亲说,弄干净稻、米、麦子就靠它,你行吗?

    ④我自然是不行,只能瞅着这个大家伙在晒谷场上耀武扬威立着,稻谷堆在它背上的漏斗里,像小山一样。父亲转动把手,在他同一侧左手边,干净的精谷从一个滑槽里像流水一样滑进稻罗筐里,在风车的肚子底下还有一个滑槽,流下来的是瘪谷,最霸气的是风车的端口,那儿喷出来的是灰尘和碎叶,远远看去像龙卷风一般,渦斗上的小山一会儿就瘪下去了,母亲就用簸箕继续添加稻谷。记忆中,这样的劳作总是持续到很晚,父母亲满身灰尘、疲惫异常又精神充足地把精谷抬回家里去。

⑤有段时间,我对这个怪家伙充满好奇,它怎么能把稻谷分拣得这样干净呢?其实,它构造复杂且巧妙。主体部分由四个木头腿撑起来的,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制风系统。它是由四块木片连上一个转动轴,形成一个像风扇一样的东西,外面罩有一个半封闭的舱室,只有一个方向留有出风口,出风口前面建有国板,像龙头一样仲到前面,被清除的灰尘和碎叶就从这儿射出去,第二部分是顶部像漏斗一样的装谷器,上大下小,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宽不足10厘米的槽洞,槽泂下面是木栓,扇凤车的人可以通过外面木梢控制木栓,达到控制稻谷流量的大小,第三部分是滑槽,它有两个,一个出精谷,一个出瘪谷。如果是分拣清理碾过的米,那两个滑槽一个出干净的米,另一个出来的就是糠。(注:糠,稻谷在分离米和壳时,外面的壳会被碾碎成粉末状,即是糠。可做牲富饲料。)

    ⑥谷米从装谷器向下掉,在制风系统扇动的风力下,精谷最重,在重力作用下,最先掉下来瘪谷第二重,随后摔下来,最后是灰尘和碎叶,它从出风口飞了出去,风车就是这样工作的。

    ⑦其实,操作这个风车是有一定技巧的。转动把手用力猛了,风速就快风力就大,精谷米就可能会从出风口被吹跑;用力小了,杂质吹不干净,一般要匀速地转动。

    ⑧记得儿时,感觉河埂边的晒谷场非常大,那儿既是大人们劳动的场地,也是小孩子们嬉戏的乐园,纸飞机满天飞,赛水漂,无缘无故地奔跑,热得满头冒汗就冲到风车的出风口享受一下大人们赶都赶不走,汗水粘着灰尘自己脏得不成样子也毫不在乎。

    ⑨现在,我们这里农村主要养殖螃蟹和龙虾,即使有种田大户,成片种植水稻,也是集中工业化收割。傍晚散步,走在马路上,远远看到收割机屁股后面喷出的碎稻叶,立刻让我想起风车那个霸气的出风口,还有桔红色的火烧云,晒场上不知疲倦奔跑的少年……

    ⑩“风车/仍在旋转/在父亲浑浊的眼眸中/在历史断裂的创口之中/也许/辛酸成为历史/可你的影子/还在梦的深处”

(文章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空间和传奇:昆明“一颗印”传统民居

朱净宇

①昆明“一颗印”民居始于明代,成熟、定型于清代早期,与福建围龙屋、陕西窑洞、北京四合院、广西干栏式建筑并称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一颗印”曾经是老昆明城内外最普遍、最常见的民居住宅,清代昆明民居住宅大多是“一颗印”“三坊一照壁”的四合院,一般为两层土木结构,甚至还有草房,不仅正街大道如此,背街背巷如此,乡村也如此,但如今已不可避免地衰落,甚至渐渐消失。

②明万历年间,《云南通志》中提到“民居皆四合瓦屋”,可见当时四合院民居已普及。直到民国时期,老昆明城和近郊民居结构仍多为“三间两耳倒八尺”的四合院形式:其正房两层,建筑较高,面阔三间,底层为一明间两次间,前有单层廊,又称抱厦,构成重檐屋顶,这叫做“三间”;两侧为吊厦式耳房,建筑较矮,为一层或两层,左右各两间,这又是“两耳”;楼梯两个,建在正、耳房左右连接处;房前有门廊,又称“倒座”,进深八尺,这就是“倒八尺”;正房、耳房、门廊组成四合院,中间围成院落,昆明人称“天井”。其平面方正整齐,如印章盖地,俗称“一颗印”。

③昆明“一颗印”民居一般以土、木、石、竹等天然材料和砖、瓦、石灰等初级材料建成,得来方便,既可建为独栋,也可连排建筑,可大可小,可增可减,可单层,可双层,可豪华,可简朴,“版本”不少,灵活多样,经济实惠。特别适宜昆明高海拔低纬度高原型地区的特点,无论城镇、村寨、平坝、山区都适合修建。

老昆明城中,普通“一颗印”民居多为穿枋榫结、木梁支架、土基砌墙,青瓦覆顶,围墙厚实,天井较宽,如红花巷4号朱德旧居、节孝巷24号中共云南地下党建立故址等。其外封内敞,又多坐北向南,正屋高踞,冬天可多得日照,春天可避开风沙,夏天无日光暴晒,在院内营造宜人的小气候。早年官绅大户人家的“一颗印”,多建为外廊式大四合院,耳房外扩,成“三坊一照壁”的大“一颗印”格局,如今尚存的文明街马家大院、景星街懋庐、东寺街将军府等,结构装饰极为考究,门坊、楼顶、柱梁、门窗、栏杆常镂空精雕,饰以彩塑彩绘,或为历史故事,或为山川风物,或为绮繁图案,可见豪华。

⑤老昆明四乡民居也多是“一颗印”。因为多山,地势复杂,民居坐向也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再因乡间多风,多用土基筑成厚重之墙。又因山多地少、雨多潮湿,又多建为楼房。而为阻隔风沙、防火防盗,仅在二楼外墙开小窗,内院则开有大窗,以利通风采光、保持室温凉爽。

(选自《昆明日报》2021年3月5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