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启东市天汾初级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期初水平测试试卷

《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门外那对老人  

                                                                           牛凯
    ①一天全家正吃晚饭,突然有人敲门,开门见是一对老年夫妇,大概都有六十多岁,穿着物业的衣服。我以为来收物业费,刚要解释,那大婶忙举起手中的水桶,说想来接桶水。我说没问题,刚要接过水桶,她身后的大叔闪出来,说要给我钱。一桶水当然不值什么钱,可大叔很认真地抓住水桶,说想以后定时来打水,不给钱他们心里过意不去。我推辞了半天,他才放开手。
    ②接好两桶水,我顺便给他们提过去。他们租的房其实是间储藏室,从虚掩的门看进去,也就十几平方米,里面除了一张床便没了多大地方。老人连连称谢,甚至又把我送了回来。
    ③ 过了几天,我忽然想起他们没来打水,一次正遇到他便问起来。大叔先是歉意地一笑,说我不要钱,他们也不好再来麻烦。前几天他们发现不远处的山脚有条小溪,水挺干净,便每天从那里挑些水来用,吃的水是从另外一家接的,已经商量好每月给他们钱,说这样心里总踏实些,然后又对我说了些感激的话。事已至此,我也无言,只觉得有些莫名的遗憾。
    ④小区里住的大都是以前单位的同事,我们彼此都很熟悉,孩子们也都能玩在一起,每天放学后,院子里便成了他们的天堂。老人的房门始终开着,每当干完活他们便拿张小凳出来看着孩子们玩,一有车来,便站起来把嬉闹的孩子喊走,等车过去再慢悠悠坐下。日子久了,我们也都熟悉起来。有时遇到谁家有事,便让他们给看着孩子,每当这时,老人都格外高兴,直到家长回来把孩子领走,他们才如完成任务般轻松愉悦。
    ⑤每到夏日晚饭后,人们都喜欢在院子里乘凉,也有好事者支张桌子,几个人甩把扑克。他们也凑上来看,让他们打,他们总是推辞,说看看就行,一副很知足的样子。一天晚上,忽听见院子里传来二胡婉转悠扬的声音。我出去一看,竟是那位老人坐在门口,正入神地拉着。看得出他在有意识地控制,所以声音不大,但他拉得不错,一曲凄婉的《二泉映月》竟驱散了些夏夜的燥热。渐渐地,不少人围了过来。老人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便停了手。我们让他再拉几首,他犹豫了一下便又拉了起来。看天色有些晚,他说今天不拉了,有上早班的还要休息,人们这才散去。
    ⑥一天,我记得钥匙好像丢在了外面,便去老人处问,正看到他们在吃饭。房子本来就小,他们正坐在床沿上,面前的小凳上放着个方便袋,里面装着好像是点儿凉皮,两人正头碰头地就着馒头吃。见我过来,他们都有些吃惊,忙站起来把我往里让,其实里面早没了地方。我忙说明来意,他们立刻都认真回忆起来,甚至要放下馒头马上去找。我忙说抽空帮着问问就行,他们像接受重大任务般连连答应
    ⑦晚上,老人竟真找到了钥匙。后来才知道,他们几乎把那天晚上在那待过的人都问了一遍。找到钥匙,老人甚至比我还高兴,在我道谢时,他却急红了脸,说平时我们都很照顾他们,以后有啥事尽管说。
      ⑧两位老人起床很早,我们每次上下班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有时是点头一笑,有时是几句寒暄,觉得心情就格外轻松。我觉得,他们身上有着我们在苦苦找寻的东西。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摘  花  记

①天落着雨,地上的积潦形成了一个个小湖泊。这是我们到乡下来度春假的第二日,山径湿滑,无法出游,这场雨扫尽大家的兴致,只有闷在这一座楼屋里。

②大人们聚在客厅里吸烟、聊天,山山、兰兰一双小兄妹和他们四岁的表妹小玛,在廊前追逐着花猫为戏,几个孩子随即又冒着雨在院中荡了一回秋千,然后,又跑进客厅里来。

③这三个活泼的小生命在院墙内拘囚得太久了,小脸上都似笼罩着一层阴影,山山望着窗外连绵的雨丝说:

④“这里多没意思,我们还是坐火车回家去吧。”

⑤小玛转动着一双龙眼核般的黑眼睛望望小表哥,然后学着说:“回家去吧。”

⑥兰兰嘟着嘴不说话,她自昨天好像就厌烦这乡居生活了,她在怀念着她的小女伴们。

⑦我带他们走上楼屋,打开窗子,眼前顿觉一亮,一丛丛的杜鹃、樱花红遍了附近一个人家的庭院,那庭院被一道旧竹篱围了起来,院中静静的,没看到有人走出来,这些美丽的花朵该是寂寞的吧?

⑧“那些花真好看啊。”兰兰翘着脚,双手扳着窗槛,眼中充满了羡慕的神情。半晌,她又说:“能摘些来多好!”小玛也笑着:“我们去摘吧。”

⑨只有山山在一旁不吱声,他像是在那儿打主意,忽然间,他拿起我桌上摆的一把小剪刀:“我们到那家去剪些来吧,好不好?”

⑩我对他们说:“人家的花怎么好去摘呢?”

⑪“那个院子里反正是没有人的呀,”山山,这个小小的观察家说,“半天我们也没看到个人影呢。”

⑫我实在被他们缠不过了,只好让他们去:“去吧,但是要少摘,擘一两枝就够了,不然人家的枝子上就光了,多难看。”

⑬“好的,好的,我们一定不多摘!”三个小孩子跳跃着下楼去了。

⑭他们走了,这空荡荡的一间楼屋顿显得如此清寂。我看看远山头上的一堆白雾,慢慢地向天边挪移着,远处传来叮叮的凿石声。在这幽静山中,听来是那般清脆。我随手在桌边拿起了一本书,其中落出了缤纷的花片,这还是以前自一个友人的园中摘下来,压放在书页中的一朵玫瑰,我原也是一个喜欢花的人。我更忆起读书的时候,每逢生日,总有一个朋友送来一盆淡紫色的菊花,这已是十多年前的旧事了,但那片淡淡的忧郁的紫色,一直保留在我的记忆里……

⑮我想着,想着,窗外的雨声渐疏,孩子们杂沓的脚步声也自院前传来了。我探首楼窗外,只见他们像自前线撤退的三个小兵,神情是那般沮丧,步履是那般迟迟,没有欢呼,没有笑语,尤其使我感到诧异的是:三个人的手中空空的没有一朵花,只是三张小面孔红通通的,比才开的杜鹃还要红艳几分。

⑯我匆匆下楼,问着他们:

⑰“怎么空着手跑回来了,花呢?”

⑱“太高,摘不到!”

⑲“我们够不着摘。”两个大的孩子抢着说。

⑳年纪最幼的小玛在那王呆呆地站看,她的眼中噙着泪。忽的,她扑向我的怀里:“那家,我们推门,有人出来了,说摘花叫狗咬我们。”她断断续续地说着,说完,号啕大哭起来。

㉑旁边,那两个为了“自尊”不肯说出真情的大孩子——山山同兰兰,瞄了他们的小表妹一眼,悄悄地溜了出去,蹲到郎前看雨去了。

(选自张秀亚《种花记》)

小语、小义就美文大师张秀亚的《摘花记》交流着自己的阅读困惑和体会。请你帮助完善讨论内容。

小语:张秀业老说“诗歌重韵律节奏,散文重画面图像”,这篇文章描绘①{#blank#}1{#/blank#}这一景致极富画面感。

小文:对,作着描远山白雾挪移的景象也非常生动,你看——“远山头上的一堆白雾,慢慢地向天边挪移着,远处传叮叮的凿石声。”你觉得可以从什么角度去欣赏呢?

小语:我首先关注到的是叠词的运用:②{#blank#}2{#/blank#}

小文:你的分析太有道理了,也恰恰印证了张老师对散文用词的追求——“要选取最精当的字,淘汰那繁冗重复的字。”可在“这三个活泼的小生命在院墙内拘囚得太久了”这句中,“拘囚”一词有点不妥吧?

小语:③{#blank#}3{#/blank#}

小文:原来如此,“用词精当”在于作家情感使然,亦如作家行文时的选材。本文题为“摘花记”,却在文章开头写了成人们雨天无聊的情景,这与孩子摘花有何关联呢?

小语:④{#blank#}4{#/blank#}

小文:嗯,本文看似松散,其实都围绕着“摘花”展开,这与汪曾祺《昆明的雨》相似。而且两文都流露出作家对“美”的珍视,你能联系《摘花记》与《昆明的雨》作具体分析吗?

小语:⑤{#blank#}5{#/blank#}

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村迎花灯

胡赛标

①故乡对元宵节迎花灯情有独钟。故乡迎花灯是巡游迎接的,像游动的一条条火龙,这与城市悬挂花灯供人赏玩,韵味迥然不同。

②故乡迎花灯多以祖楼为单位来制作花灯。这不,正月“开小正”晚上,就有村中双桂堂的人来“炒灯”了。咚咚锵,咚咚锵……每到一楼门口,炒灯队就扛着两架花灯,拼命敲锣打鼓,震得人耳膜嗡嗡响,然后就在楼门口嘭嘭地放铳(chòng)……所谓“炒灯”就是炒人来迎花灯。

③有一年,炒灯队来到我家祖楼奋跃堂门坪前,一直滞留不走,锣鼓喧天,火牌闪闪烁烁。大哥打开楼门,点燃鞭炮……炒灯队见大哥接灯了,抬起大鼓,走村串巷去了。

④大哥牵头做花灯。他拿着红单去集资,把谁写多少只灯,出多少钱,一一记下来,并安排楼中的嫂子、姐妹去山上砍竹子。纸、竹材料备齐后,本楼的老老少少都来帮忙制作花灯。先制作八只鼓子灯和写着楼名“奋跃堂”的“火牌”,敲锣打鼓“迎”到各楼去“炒灯”,全村迎花灯的气氛渐渐浓郁起来。

⑤竹篙灯制作较简单,经过裁竹、剖篾、扎架、糊纸画、饰丝绦子等工序,就可做出形状各异的走马灯、书卷灯、鼓子灯、鲤鱼灯、花篮灯等,然后每四盏灯挂在一根六尺长的竹篱上;这竹篱一根根连接起来,并在竹篙接合处安上一支竖竿,迎灯时统一擎着走,像一条长龙,称为“竹篱灯”。

⑥“迎灯”是整个元宵节的重头戏。早早吃了饭,夜色未暝,“三把连”响过三声,便可“出灯”了,各架灯都有火牌、锣鼓作前导。各路花灯汇合到村中心“和好坊”后,停下来让观众赏灯,并按祖上的规矩调整好各路花灯的行进次序,趁机护灯换烛,谓之“顿灯”。然后一路向水口坝迎去。这时,村中小溪两岸早已人山人海,挤得里三层外三层。一间间店铺鞭炮绵延不绝,烛光灯彩将整个溪面照得宛如化了粉妆

⑦花灯队伍到江仔下后,乡贤第、世德堂、奋跃堂等九个楼的各架花灯,就沿着一条蜿蜒崎岖的山路爬上狮形岗,到行素婆太坟地行“灯祭”。此时,一架架花灯如一条条游龙。缓缓地向山上移动。整个坟地花灯璀璨,恍若莲花盛开……祭祖完下山时,一队队花灯,或断或连,时而直行,时而转穹,闪闪烁烁。从山下遥遥望去,只见花灯队如火龙缓缓下山,静默无声。

⑧灯祭下来,迎灯队向胡氏家庙进发。胡氏家庙早被几百只彩灯装饰得金碧辉煌,高耸林立的石旗杆上安放着烟花。草坪上人山人海、等候“闹灯”的到来。“闹灯”要经过穿灯、摆灯、赛锣鼓、舞龙、戏狮、装醮、烧花几个阶段。每队花灯都要在家庙厅堂、天井、巷间穿来穿去,烧香祭祖放炮。穿过三五回合后,花灯在后山、草坪上摆开展览,比谁的灯做得精巧,谁的灯做得漂亮,观众评评点点,拍照赞赏……

⑨此时,在胡氏家庙的天井中,赛锣鼓更是爆热。三五伙人各占一隅,锣鼓敲得铿铿锵锵,咚咚震天,时而鼓声大作,时而渐响渐远,时而戛然而止……作鼓板的人也各具神态,各有打法,尽情表演,一拨刚走,一拨又来,敲得人心跳也加快起来。除了赛锣鼓,还有舞龙、耍狮、装醮。下圩的狮队,下赤坑的龙队,觉坑的装醮,各有绝活,各有精彩,让观众目不暇接,痴迷不已。

⑩“烧花”则是“闹灯”的高潮,只见条条火龙从石旗杆上腾空而起,一声脆响之后,各自散成火树银花状,夜空顿时变成瑰丽多彩的光色海洋。天上光华璀璨,地下欢呼雀跃,全都沉浸在狂欢之中。

⑪“烧花”过后,花灯队次第退去,回到祖楼厅堂。大哥指派人员分成几个小队,敲着锣鼓去送灯。花灯到时,写灯户燃放鞭炮,向送灯人递茶敬果,互致吉祥。送完灯,招呼理事吃“花灯酒”,扛灯的小孩则吃“花灯粥”。

⑫此时,已是半夜,各家亲友来得太多了,没有房间可睡,我们主人或到村中心看电影,或喝茶聊天,一直到天亮……

(有删改)

注释:①开小正:旧时在粤东一带,农历正月初五叫开小正。又称“开张日”。

语文学习小组展开“感悟母爱”活动,请你参与。

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

宁子

①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她爱外婆,外婆走了,她哭到歇斯底里。母亲没日没夜地守着她,为她担心。可是母亲不知道,那些天,她正在暗暗生母亲的气:母亲的母亲走了,可母亲更多的却似乎不是为亲人的走难过,而是担心她。母亲怎么可以这样?她记得很清楚,在成长的岁月里,外婆对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妞妞,长大了一定要对妈妈好,要让妈妈享福。”外婆这样爱着母亲,外婆走了,母亲却那样平静,这让她很生气,甚至渐渐有了怨。

②她对母亲的疏远,母亲是不安而忧虑的。那天,她再次将母亲放在书桌边渐渐凉掉的牛奶沉默着端出去后,她觉得母亲哭了,一刹那,有些悔意,毕竟,母亲对她足够好。那天晚上,她睡下后,听到母亲悄悄走进来。她不想跟母亲说话,闭着眼睛装睡。母亲就在她床边坐下来,她能感觉到母亲一直注视着她,目光里,有些犹豫,有些期待,又有些忧伤。那种可以清晰感觉到的目光,几乎让她快要装不下去了。毕竟,那是爱她的母亲。好在母亲坐了一会儿就站起来。她偷偷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走到窗边,轻轻将窗帘的缝隙拉严。从窗口到房门,短短几步,母亲走了好半天。房门近乎无声关闭的那一刻,她的心软下来,想起她一次次对外婆的承诺,她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③第二天早上,她醒来,起床前想了想,躺在床上大喊了一声“妈”。母亲几乎是即刻就推门进来了,眼神里有些慌乱,连声问她:“怎么了?做噩梦了?”她摇头,笑笑,然后用撒娇的口吻说:“妈,你做什么好吃的了?”因为激动,母亲的声音都有些轻轻颤抖:“牛奶,荷包蛋,还有你爱吃的小粽子……”那顿饭,她吃了很多。她和母亲的关系,就这样恢复到从前。母亲的爱,更加细致和妥贴起来。

④高三,她学习最紧张的一年。最后几个月里,当她发现母亲头顶冒出的白发时,她愣住了。那天晚上,她忽然变得像个小孩子,坚持要母亲和她一起睡。母亲嗔怪她:“你这孩子。”她嘻嘻地笑:“妈,我答应过外婆,以后一定会对你好。”母亲忽然就哭了。她和母亲,再无隔阂。她长成快乐明媚的女子,毕业,工作,恋爱,结婚,产女。转眼,小宝一岁了。小宝很依赖母亲,像她当年依赖外婆。

⑤初夏的时候,单位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活动,活动有个项目叫心路历程,教练让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手指比喻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了女儿、母亲、父亲、自己和一个朋友。第一个被压下的手指她选择了代表朋友的。下一个,她却为难了,最终选择了父亲。再后来,她迟疑的时间更久,终于选择了自己。但是在最后一个目标的舍弃中,她万分难过,最终,在教练的一再催促下,猛地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了。那一刻,她心如刀割。

⑥她想起和母亲同睡的那天晚上,她终于问出了那个压在心底的问题:“妈,外婆去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非常难过,但是你不想说?”当时母亲显然愣了一下,沉默了片刻,说:“外婆是妈的妈妈,妈当然难过,可是外婆不在了,妈还有你,就觉得坚强,觉得活着有劲,虽然伤心,但不觉得绝望。”

⑦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无疑,世间最爱母亲的人是外婆,最爱她的人,是母亲。可是,她和母亲一样,都会为了爱自己的孩子辜负最爱自己的人,哪怕那辜负是无意的,是不情愿的。10年以后,做了母亲的她,终于理解了母亲说过的那四个字:爱往下走。

(有删减)

阅读理解

母亲的枕巾

①母亲是继母。

②一个陌生优雅的女人来到我们农村的家中,已经懂事的我既新奇,又高兴,还有些自豪,因为继母无疑是整个村子里最有文化的人,连她戴的近视眼镜都可以让别人兴致勃勃地谈论和猜测。继母到家带来最多的是枕巾,整整一大包。有一次,她把枕巾在老家的炕上摊开,那简直就是一座花园。母亲第一次教我认识了牡丹、玉兰、蔷薇、紫藤……小小的心房里暗自欢喜,甚至迷恋,但我却始终没有喊她妈妈。

③那年冬天,淘气的我和哥哥到池塘边看大人捕鱼,不小心掉进了冰窖。恰巧奶奶不在家。当叔伯们像拎两只落汤鸡一样把我们扔在炕上时,继母脸吓得煞白。她用热水为我们擦洗身子,擦得那样认真细致,甚至耳朵眼、指甲缝都被洗得干干净净。或许是因为我们俩大难不死,她一直以来平静安详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兴奋,喃喃道:“没事,没事,我的两个儿子没事……”她用芳香的枕巾为我们揩干了身子,然后给我们围上了浅紫色的缎被。在暖烘烘的炕上,看着她的手来回地动,看着她的眼神中透露出的关切,我乖乖地感受着她的柔情。然后,我小心地,轻轻叫了声:“妈——”她没有答应,但脸红着笑了……

④1976年夏天,唐山发生了大地震。惨烈的灾难突然降临,废墟上的人们大多赤着身子,我惊讶地看见,母亲顺手扯出两条枕巾,用头上的卡子在腰间缀成一条别致的短裙。奔忙救人的母亲是一个多么优雅的形象。我拎着从瓦砾中扒出来的药箱,跟在她身后屁颠屁颠地东奔西跑;哥哥加入了壮汉们救人的行列。

⑤母亲累得不行了,额上的汗珠混着雨水大颗大颗地滚落(后来才知道她那时正怀着小妹)。倒在地上的母亲用微弱的声音叫我:“亮亮,妈难受,让妈靠一会儿……”母亲就这样唯一一次靠在我幼小的肩头。母亲头发散乱,憔悴的脸被雨水打得越发苍白。我害怕:“妈,我不让你死,我不让你死!”她睁开眼睛,吃力地冲我笑笑:“妈不死,妈不死,我儿子中用了……”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她的眼神,那是疲惫中流露出的满足的眼神!

⑥母亲渐渐老了。转眼我到了结婚的年龄,她欣喜着,翻箱倒柜,自言自语,反复比较,选出两对最好看的枕巾——那上面有两朵盛放的富贵牡丹。我含着眼泪接过她的那份爱……我的女儿出生那天,她可乐坏了,非要用两个新枕巾给孙女当尿布,我第一次跟她急了……

⑦再后来,每次出差,我都愿意到商场买回两条图案新颖、花色鲜艳的枕巾带回老家,但她都舍不得用。旧枕巾破得不能再用时,她就找出我们穿旧了的白背心,剪去肩带,套在枕头上,白白净净的倒还挺合适。我知道,母亲枕着我们的背心就好像孩子们还在她的身边,她就可以和我们心贴着心。

⑧如今,我们像小鸟一样飞远了。年节回老家时总爱枕着母亲的枕头在炕上躺一会儿,享受家的舒适,也享受着母亲深情的注视。有时,月的清辉透过窗棂泻进来,我不经意瞥见落寞的她还在月光下痴痴地望着我们,此时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抑不住涌出的泪。

⑨母亲啊!继母就是我的母亲。

——(选自《甘肃日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