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8届浙江高考历史(选考2)仿真模拟卷(六)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摘编自何怀宏《世袭社会》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吾国昔为君主专制国家,因人而治,所谓一正君而天下定。数千年来,只求正君之道,不思长治之方。而君之正,不可数数见。故治常少,而乱常多,其弊极于清季。”为防止人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春秋时期面对这种变化,老子和孔子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主张以法治取代人治的原因。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4)、综上,说明法律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共同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宋时期,中国与波斯的交往达到高峰。双方的商贸、民间交往盛极一时。当时,波斯商人被称为“藩客”,云集长安、广州、扬州和泉州。波斯商人将中东和东南亚的宝石、药材贩卖至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织品、铁制品、茶叶和香料转运至其他地区。密切的经贸交往促进了波斯文化东传,“三夷教”即祆教、摩尼教和景教便是典型。三者皆由波斯人传入,后两者于唐代传入中国,并随着大量波斯人来华迅速发展。其中尤以摩尼教影响最大,一度成为回鹘国教,直至明清才逐渐消亡。波斯文化作为异域文化也吸引着唐人效仿,胡饼、胡乐、胡服受到青睐,唐代文学有许多描写波斯文化的诗句。

——摘自2017年《光明日报》闫伟《古代中国与波斯的文明交往》

材料二:1898年,月,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著沿江、沿海、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办理。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三:2019年3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主任李永全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19)》发布会上的讲话中说在世界局势多变,全球化面临新的艰难险阻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开启了新的合作模式,激活了各种合作机制,创造了诸多合作记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为全球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目前,这一方案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理解和支持。”

——至诚财经网2019年3月29曰讯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