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清远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以全球视域去解读历史。

材料:中国“近代早期”大约自1550年至1850年的三个世纪。受传统“西方中心论”的影响,社会停滞论一直是历史学界关于明清中国社会经济的主流看法,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明清中国与西欧之间差别并不如过去所想象的那么大。彭慕兰《大分流》指出:在18世纪,欧亚大陆上有一些各种各样的核心区,如中国的长江三角洲、日本的关东平原、西北欧的英国和尼德兰、印度次大陆的古吉拉特等,彼此的经济发展水平在1800年前后也比较接近。它们共同拥有某些重要的特征例如相对自由的市场、普遍的手工业、高度商业化的农业等),而在这些地区中,英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绝非具有普遍性,大多数地区的发展方向,即“一种近代的、城市的、商业的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依旧是建立在传统技术基础之上的。像长江三角洲这样的地区还是比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为工业革命所导致的近代经济成长做了更好的准备。

——摘编自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整理

依据材料结合“近代早期”中外史的相关知识,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运用合理、逻辑清晰)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商品市场网络。在这块不大的地面上,明代分布了300多个市镇,清代分布了400多个市镇。镇与镇的间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很多市镇,无论就其规摸还是经济地位而言,都大大超越了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渐成为新设置县的治所,由市镇升格为县。例如,万历元年置青浦县,以唐行镇为县治,乾隆二十五年,移金山县治于朱泾镇。很多农家皆以丝绸、棉业为主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江南市镇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材料二:在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下,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或被迫转离。……进入20世纪前期,亦即清末至20年代,随着近代工商业进一步向内地扩散,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变革进一步展开,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

——摘编自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