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昌平区2017~2018学年度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材料一:康熙帝指出,“乱则声讨,治则抚绥(安抚)”“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发,率政流移。夫兴俭化民,民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
———摘编自《清圣祖实录》《明清史料汇编》等
材料二:1875年,光绪即位,慈禧太后等两宫皇太后颁布懿旨“博采说言,用资治理”。李鸿章提出七大建议:开煤、铁矿,架电线,修铁路,各海口设洋学格致书院,由郭嵩焘出使各国主管洋务,建立海军,停西征、暂时掏弃新疆以加强海防。而左宗棠则上书指出:“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必须重视‘塞防’”。于是,这场事关“海防”重要还是“塞防”重要的争论由此发端。
材料一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轰破了国人几千年“天朝上国”的迷梦。19世纪70年代后,向西方学习,在近代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强劲的时代潮流。这种潮流由初期试探性的、全盘西化式的学习,逐渐发展到选择性的、批判性的学习。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称谓,由近代初期的“夷学”,发展到“西学”,及至“新学”。通过向西方学习,经过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完成了自己的时代嬗变,形成了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同政治、救亡图存密切结合的,以爱国、革命、革新、开放为特征的近代文化。这是一个无奈的、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新生的过程。
——摘编自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