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西城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寻找木头里的声音》,完成小题。

寻找木头里的声音

牛放

    木头里一定是藏有声音的,一个懂得木头的人能够发现那些藏匿的声音。

    音乐家是解读声音的高手,他们可以将散落在木质里的声音编织成音乐,像引导清泉一样让木质里储存的声音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让那些大地生命、森林鸟语、天空流云经久不衰地穿越时空,流进人们的耳朵。

    而要想找到木头里的天籁之声,需要既懂得木头又懂得音乐的人,何夕瑞就是这样一个人。

    何夕瑞1945年生于重庆荣昌县。他的母亲是音乐教师,早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父亲是南京金陵大学生物专业毕业的高材生。何夕瑞继承了父母的基因而颇有音乐天赋,识谱、拉琴,只要稍加指点,便能掌握八九分。他12岁时,父母双双被划成了右派分子,命运发生了转折。他13岁当了给人挑送东西的“挑夫”,16岁时,正式叩头拜师成了木匠学徒。何夕瑞天资过人,生就是块当木匠的料。一年后,他的手艺竟然超过了所有的师兄弟,成为师傅最看重的徒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为厂里的文艺演出做了一把二胡,结果这把琴竟成了厂里的宝贝,谁拉都夸琴的音色好,这让他兴奋了好一阵子。

    正是这个机缘,改变了何夕瑞。木头与声音结合的魅力,让他如醉如痴。此后,他迷上了制作乐器,而他决定这样干了,九头牛也拉不回头。

    1979年,34岁的何夕瑞带着自制的小提琴来到四川音乐学院,恭敬地恳请内行鉴定他的“成果”。他踌躇满志,自制的小提琴在小城荣昌已经是名闻遐迩了,他更希望这把琴可以登上音乐学府的大雅之堂。然而,教授的话泼了他一头冷水。“这明明是板胡的声音,”教授拉了何夕瑞的琴后说,“不是模仿就能制作小提琴的,一个好的制琴师是在音乐的灵感中获得制琴的技巧。”这番话对于信心十足的何夕瑞来说既是当头打击,又是明路的指引。百折不挠的何夕瑞看到的是后者。他心中堵塞很久的暗渠仿佛一下子被凿通了。

    从此他走路睡觉都在想着他的“琴事”,这个初中未毕业的木匠,一边自学乐理、乐器、有机化学和材料学等知识,一边继续探索着制琴技术。他渐渐发现,制琴的木材选择至关重要,而木材材质的好坏,与其生长的土壤、气候、海拔以及树种都密不可分。他越是往深里钻研越是感到事情艰难,也越是被深深吸引。

    (A)何夕瑞 , 一个中国乡镇的木匠,在自己设定的工作目标中迈着坚定的步子。他无数次去到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原始森林里,在高山沟谷之间仔细寻找他认为的优质木材——那种藏匿着万千美妙音律的优质木材。1997年7月他去西藏找木材,在杳无人烟的阿里地区寻找了32天,最后因“弹尽粮绝”困于山中,差点把命丢在藏北。那些经过千辛万苦弄回家的木材是他的宝贝,家里没有谁敢随便动。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将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叮叮当当,哗哗啦啦,又是锯又是敲,什么工具都用,什么声响都有……设计、制作、失败,再设计、再制作、再失败。木材、时间在他的坚忍中消耗和流失。他的信念也一次又一次地经受着失败的锤炼。

    何夕瑞吃尽苦头,终于发现了木头藏匿声音的种种奥妙,终于透彻地掌握了制作小提琴的要领,并完全得到了专家的肯定。这时,他发现自己追求的并不止于此,他要制造的是具有中国元素的“中国小提琴”。何夕瑞认为西方的小提琴体型是西方少女的胴体,宽肩、丰乳,个性张扬;而中国的小提琴应该是唐朝的少妇,削肩、蜂腰、肥臀,含蓄温婉,性格内敛。但是小提琴一旦改变原来固有的造型,声音也势必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要想将造型与声音完美融合,无疑是个世界难题!因此,中国式的小提琴也许是这位木匠的非分之想罢了。但他生性就是一个善于给自己出难题的人。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这个重庆荣昌木匠研制的中国小提琴“何氏三圆琴”诞生了。这把有着显著中国特色的“中国小提琴”,震惊了世界。2011年4月30日,何夕瑞迎来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的邀请,他研究自制的“何氏三圆琴”走进了中国最高的艺术殿堂。专场演奏结束后,现场长久而热烈的掌声传达出了所有听众的称赞与享受音乐饕餮的满足。专家们也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琴的音色如同散发着橡木味的陈年葡萄酒般沁人心脾,从低音到高音,清澈透明,无一杂音,特别是高位音,声如珠玑。”

    好一个(B)何木匠

    一次偶然的拜访,我看到何木匠的院子里堆积了很多木头,知道这些木头都是他从遥远的森林中寻觅来的,甚至每一根都可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年届七十的何木匠一定不愿意让这些蕴藏着无数美妙声音的木头永远沉睡,他想用他那双灵巧的手将那些酣睡的声音唤醒。然而这些木头却让我为何木匠担心,如果他将它们全部制做成琴的话,一定会被累死许多次的。我看着一天天老起来的何木匠,心中不由为他祈愿:老命只有一条,千万不能硬拼。

    (C)何大爷 , 您还是慢慢来吧!

(选自《第七届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品集》,有删改)

(1)、为了寻找木头里的声音,成为好的制琴师,何夕瑞做出了哪些努力?
(2)、对人物称呼的变化,往往与记叙的内容相匹配,也往往表达作者不同的情感。请仿照示例,分析不同的称呼在文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何夕瑞:他在找木头和制琴过程中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用这个称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尊重之情。

B.何木匠:

C.何大爷:

(3)、本文写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以下是百度百科中“何夕瑞”词条。

何夕瑞,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提琴制造专业特聘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环球弦乐协会贵宾会员。荣获"巴渝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有人认为这一内容应该写入文中,有人认为不应该。请你结合词条内容和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鹦鹉鱼的睡衣
      ①欧洲地中海生活着一种鱼,它色彩艳丽,脊背是紫红色的,体侧是玫瑰红色,胸部和腹部的鳍是淡黄色的,背鳍是灰黄色的,尾部镶白色的边,就像鹦鹉那样漂亮,所以人们叫它鹦鹉鱼。
      ②罗马和古希腊人特别器重这种鱼,把它当作珍品,这倒不是因为鹦鹉鱼长得漂亮,而是它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如果鹦鹉鱼一旦不幸碰上了针钩,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伙伴会很快赶来帮忙,咬断钓鱼线,从危险中救出同伙。如果有的被鱼筐围住了,别的伙伴就会用牙齿咬住它的尾巴,拼命从筐缝中把它拉出来。所以,一般的渔民很难捕获到这种鱼。
      ③虽然鹦鹉鱼能够互相帮助,一般的危险奈何不了它们,可是,这并不等于鹦鹉鱼永远没有危险。因为鹦鹉鱼很怕死,常常在没有危险的时候也忧虑忡忡,它们想,白天遇到危险了,有同伴来救助,如果晚上同伴们都睡着了,谁来救自己呢?于是,鹦鹉鱼们想出了一种办法。它们每天傍晚都会给自己织一件睡衣穿,这样便确保了晚上的安全。
     ④它们织睡衣的方法像蚕吐丝作茧似的,从嘴里吐出白色的丝,利用它的腹鳍和尾鳍的帮助,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这就是它们的睡衣。每天晚上,它们睡在自己编织的睡衣里,确实能够防御敌人的侵害,并能安安静静地睡一晚。可是它们的睡衣织得太坚固了,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从里面钻出来。到了晚上,鹦鹉鱼再织一件新的睡衣穿在身上。
      ⑤有时候,鹦鹉鱼生病了,晚上躺在睡衣里,早晨想出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力气钻破睡衣,这就麻烦了,时间一长它必死无疑。因为,鹦鹉鱼从不救助困在睡衣里的同伴,它们会认为同伴还在睡觉,不便打扰。
      ⑥所以,对于鹦鹉鱼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                                                      (选自《意林》)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大象之死

      ①大象毕生保持着尊严,包括死亡的时候。

      ②大象一旦意识到衰老,意识到因为衰老而将成为累赘,它便会悄无声息地离群而去。偌大一头象默默倒下、默默消失,就像一片树叶的默默飘落和消失。

      ③我们要说的是一头老象。

      ④一天,在象群转移途中,老象开始了自己的命运转移。它放慢脚步,落后象群,之后,置身于一蓬树丛中,目送群象一一远去。站立在生离死别中,仿佛一块石头。石头,却流泪,它是一尊流泪的石头。

      ⑤艰难跋涉,耐心寻觅,老象在一个向阳而又隐秘的山坳里,选定一片向阳又隐秘的草坪。四周是密林,一侧是溪涧。密林、溪涧加上一头老象,构成了一片独特的“桃花源”。

      ⑥孤独易生回忆,老象在对青年时代的回忆中穿过暮年。

      ⑦一天,当老象从恬静的休憩中醒来,突然看见一双子女站在自己面前。意外而又欣慰,老象说,你们是如何找到这里来的呢?

      ⑧孩子说,跋山涉水,寻找您老人家真不容易呢。

      ⑨老象说,老人应该懂得适时回避。我过得很好,就不跟你们回去而成为你们的累赘了。

      ⑩孩子说,我们不是来接您回去的……

      ⑪老象诧异了,问,那是为什么呢

      ⑫嗫嚅半晌,孩子终于发话了,说它们为遗产而来。

      ⑬老象大骇:我一生赤条条来、赤条条去,遗产一说从何谈起

      ⑭孩子说,待你百年之后,你的一对象牙……

      ⑮老象一下蒙了。                                   。之后,它颤巍巍站起,颤巍巍前行,在溪涧里洗净身躯,又围着草坪缓缓走了一圈。之后,它绷紧筋骨,低下头颅,猛地冲向一棵千年古树。咔嚓嚓——雷电轰击一般,一对粗壮的象牙齐根断下。接着,它又一次绷紧筋骨,又一次低下头颅,又一次冲向千年古树。

      ⑯咔嚓嚓——雷电轰击一般,头颅碎裂,鲜血飞溅,老象依偎着老树,颓然倒下。倒下了还大睁双眼,仿佛一部古老的《天问》。

      (《天问》: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除《离骚》之外的另一篇长诗,通篇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手机确定你的位置
       ①当今时代,手机已经越来越普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随着手机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各种新型无线业务的出现,如彩铃、彩信和手机上网等等。我们在这里要介绍的是手机的无线定位技术。
       ②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军事上,这项技术可以用以锁定敌对目标的位置。例如,在第一次车臣战争期间,俄罗斯军队用导弹击毙正在用手机通话的杜达耶夫,就使用了这项技术。在公共安全方面,警方在处理绑架案件的时候,可以通过这项技术确定使用手机的绑匪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这项技术可以派上大用场,例如,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救助突发疾患的病人等等。那么,怎么用手机来定位呢?
       ③无线定位可分为卫星无线定位和地面无线定位。在卫星定位技术中,最有名的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这是一种利用卫星系统实现移动目标三维定位的技术。而地面无线定位则通过测量无线电波的传播时间、信号场强、相位、入射角度等参数实现移动目标的定位。手机定位技术属于地面无线定位系统。
       ④手机定位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各种不同的定位业务对定位精度的要求也不相同。我们都知道,手机处在外地漫游状态时,其通话费的计算就另有标准,那么这种定位所需的技术就比较简单。移动通信网有很多基站,每个基站覆盖一定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的手机与基站发生通信联系,从而确定其大致位置。
       ⑤在手机的无线定位系统中,为了避免对移动终端增加额外开销,多采用的是基于网络的定位方案,由多个基站同时接收和检测手机发出的信号,根据测量到的参数由计算机对其进行定位估计。为了获得这些参数,就需要在基站中安装监测设备,再把这些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从而估计出手机的大致位置。手机信号的参数有传播时间、信号场强、入射角度等。
       ⑥从手机发出的信号到达基站,需要一定的时间,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算出手机与基站之间的距离。那么,如果通过多个基站进行这种测量,就可以计算出手机的位置。这种技术对时间同步的要求很高,后来,人们研究出一种方法,可以通过计算时间差来确定手机位置。
       ⑦手机距离基站越远,所接收的信号强度越低。这样,通过测量接收信号的场强数据,以及一些相关的参数,就可以估算出手机与基站之问的距离。同时,由三个以上的测量值就可以估算手机的位置。这就是根据信号场强来定位的原理。由于在城市的复杂环境中,无线电波的传播非常复杂,所以这种技术在定位精度上有局限性。
       ⑧手机发出的信号是一系列电磁波,电磁波到达基站有一定的入射角度,测量入射角度,就会得到一条从发射机到接收机的方向线,手机的位置就可以由这条方向线得到。当然了,至少要测量两个基站得到两条方向线才行。为了测量电磁波的入射角度,接收机的天线需要改进,必须配备方向性强的天线阵列。
       ⑨以上介绍的是最基本的手机定位技术。如果定住精度要求比较高的话,就需要多种定位技术混合使用,这就是混合定位技术。在混合定位技术中,手机也可以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人们服务。特别是在城市里,可以利用基站密集的优势,利用卫星技术和基站信号混合的方式定位,实现在高楼层中的精确定位。
       ⑩虽然目前的手机定位技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定位技术一定会更好地造福于人们。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美丽的南国树

丁立梅

       ①在广东,见得最多的树是榕树。今年夏天,初次踏上广东的土地,最先撞入眼帘的就是榕树。那时我尚不认识它,只觉得它跟我在北方见到的树不一样,树冠张开,就参天蔽日的一蓬,像绿色的蘑菇云,极具气概。更奇的是,从绿的叶间,竟垂下无数条褐色的根须,像伸长的手臂,随了风轻摆。正暗自惊异着,陪同我的广东朋友,在一旁笑了,说,这就是榕树呀,语气里颇是骄傲。接下来的日子里,就满眼的榕树。近距离里,远距离里,一抬眼,就是它。街旁,江畔,路侧,山上……到处都是。我从最初惊喜地跑过去抚摸,仰视,啧啧地惊叹,到后来,也坦然了。那原是广东最本色的东西,是嵌入广东脉搏里的,用不着惊奇的。

       ②但,还是惊讶了。

       ③那日,朋友神神秘秘地告诉我,要带我去一个好地方,专门看榕树。我说晕啊,天天见着,还有什么好看的?他笑而不答,驱车几百里,把我带到一个叫石头村河坝寨的地方。天,那哪里是树,分明是一座绿山丘,只一棵,就浓荫蔽日,美得惊心动魄。巨大的主干,中有一洞,洞口像巨象。又生出九根枝干,最粗的枝干要四五个人才能合抱,最小的枝干,我和朋友两人合抱,也没抱得过来。仰头,头顶上是万千条根须。用不了多久,它们又会扎入大地,生出新的枝干来。

       ④当地人打着手势跟我们说话,笑眯眯的。我听不懂广东话,但从他们的神情上,可以看出他们的自豪。朋友告诉我,他们说,这是他们的榕树王呢。一刹那都无语,默默看着那棵榕树,只觉得它浑身上下充满神奇。

       ⑤离开河坝寨时,我回头望去,整个寨子,掩映在一片绿色苍穹里,映着蓝天白云,世世代代,让人心中油然而起一种永恒的感觉。

       ⑥后来到珠海去,在唐绍仪故居里,我又着着实实为榕树惊叹了一回。那是一棵硕大无朋的榕树,远看去,像一片小树林。当地的朋友考我,问我能不能看出那棵榕树的奇特之处。绕树转过两圈,除了惊叹它的粗大外,我没看出什么异常。朋友就得意地笑,指着树干让我看,说,这里面是一座塔呀。我凑近了仔细看,果真看到有砖块隐约在里面,外面是盘根错节的根缠绕着。据说,原先那儿有一座小塔,不知哪天,一粒榕树的种子掉落在塔的石缝中,那粒种子便顽强地生长起来,慢慢成树,垂下的根须沿着塔身扎入,最后,竟把塔整个儿抱在里面了。多么强的生命力!我想,人若如此,这世界不知又会多出多少奇迹来。

       ⑦在珠海又一个旅游景点,我看到一棵大榕树上挂满红色飘带,像盛装的新娘。朋友说,那是许愿树。天,榕树又成许愿树了,上面该牵了多少姻缘多少祝愿?定定地站着看,心里,盛满感动。

       ⑧回江苏前,我特意跑去跟榕树合了一张影。我希望自己的生命也能像榕树一样,充满美丽、又充满坚忍不拔。

       ⑨近日翻书,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这样一句话:“我看见一棵榕树,它美丽得好像开花的土地”,非常喜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陪母亲磨面

    ①快过年了,母亲决定回老家淘麦磨面。今冬把父母亲接过来一起住后,家里的面吃得格外费,勤劳的母亲照顾完父亲和小女儿后,坚持压面条、蒸馍吃,母亲说:“买的面条和馍没面味儿。”再加上妹妹一家要从广州回来过年,母亲坚决不让买面,执意要回老家磨面。我知道母亲是想让千里之外的女儿吃上自己亲手磨的面。

    ②在一个晴朗的周末,我早早地陪母亲回了老家。家里虽有邻居的照看,仍缺了点人气。我先帮母亲把院子打扫干净,然后从厢房的粮仓中拿出筛子和簸箩等淘麦工具。看着粮仓靠墙的一排粮缸,我觉得既熟悉又陌生。我已想不起来自己上一次进粮仓是哪一年的事了。打开一缸压得严严实实的麦缸,母亲抓起一把麦子放在手掌间揉搓着,沙沙作响。“这是去年的麦子!”母亲自言自语,像摩挲着自己的孩子,脸上放着光芒。母亲说新麦暴,陈麦好吃养人,家里总存着二三年的麦子。小时候,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家中有粮心里不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认识到母亲那简单的话语里蕴含着做人的哲理:只有自己内心富足了,才能在岁月的洗练下沉静,悦己,怡人。

    ③淘麦子就是把麦子倒入一个盛满清水的大盆里,水要满而不溢,麦子要完全沉入水中。只见母亲先用笊篱伸入水中的麦子里充分搅动几圈后,麦子里混杂的麦壳等杂物就浮到了水面上。母亲用笊篱把浮在水面的麦壳捞干净后,用笊篱在水面沿盆沿顺时针水平划圆,水中的麦子就听话地排起队,跟着母亲的笊篱 【1】 (A.舞动  B.运动)起来,麦子中混杂的小石子等杂物就留在了盆底。等水中的麦子舞得正欢时,母亲灵巧得把笊篱后沿往下一倾,突然停止转动,麦子就 【2】 (A.蜂拥而入  B.鱼贯而入)到笊篱中。母亲就这样一笊篱一笊篱地捞满一筛子,由我端起倒入放在小桌上的大薄箩里。用一大块白棉布蒙在手上,插入麦子里反复正反转着圈擦,擦一会儿把棉布掂起来,抖落上面的麦子,拧干再擦。如果拧出来的水浑浊,就把棉布洗干净再擦,直擦到棉布拧不出水,就可以把麦子摊到反铺的竹席上晾晒了。没多大一会儿,两袋麦子就淘完了。母亲一边收拾家什儿一边说:“现在的麦子都是机器收得,干净,不像麦场上打的那么脏,好淘。”看着阳光下泛着金光的麦子,母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的心里也体验到了一种久违的踏实。

    ④磨面用的是机器,相对轻松,只是找磨面的磨坊倒费了一番周折,多方打听,才在一个偏远村子找到了一个小磨坊。看着雪白的面粉,母亲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了。我要把磨好的面粉搬到车上,母亲不让,母亲说:“你没干惯活,别弄脏衣服,咱俩抬着。”

    ⑤在我弯腰和母亲抬面粉的刹那,母亲的白发像针尖一样刺在我的心上,生生地疼。每次母亲都准确地计算好我回老家的时间,把要带的油、面、菜蔬等准备得停停当当,做好好吃的等着我们,而我总是匆匆地回、匆匆地去,不是工作忙,就是孩子要上辅导班,从来没考虑过那菜和面里饱含着母亲多少的艰辛。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已经身为人父的我,又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

    ⑥今年春节可以和父母在一块儿过年了,我想关掉手机、关闭微信、宅在家里,跟母亲学做两样家常菜,陪父亲好好唠唠……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细雨如丝锦城春

    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公元761年,诗人杜甫在成都与一场春雨不期而遇,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当时,杜甫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与当地的农民一同劳作,种菜养花,闲适惬意。全诗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工笔细描,曲折有致,诗人爱雨的满心欢喜,跃然纸上。

    ②成都的春雨,多在夜里开始。清晨起来,隔着窗户听见在枝叶间发出春蚕咀嚼般“沙沙沙”的声音,就能感知春雨的节奏。成都的春雨,是极柔的,柔得像蘸饱了墨的毛笔在宣纸上轻轻晕出来一般,没有冬雨的寒冷,夏雨的急骤,秋雨的惆怅,更多的是温暖、柔和、甜蜜。

    ③春日的雨,笼盖住湖边的花花草草,用温情的方式催促它们成长,让这些绿意在雨中更加青翠欲滴。树树海棠,枝枝红梅,在雨中绽开或红或粉的笑颜,细雨滋润后的锦城,穿越千年光阴而来,将春的信息写在枝头、湖畔、人们心里。

    ④邀上三五好友,在湖畔寻一茶楼坐下,梨花枝头白,树下盖碗绿,真乃人生一大惬意之事。春雨悠悠远处鹭雁飞掠鸳鸯戏水一壶清甜的暖茶入胃。即便不懂诗的人,也会一不留神滑入那些脍炙人口的唐诗意境中去。

    ⑤感受成都的雨,还有一种方式,是闻。

    ⑥推窗观春雨,移步闻花香。沿着成都温江的江安河滨,是蜿蜒的林子和草坪铺开的画卷,你会遇见海棠、红梅、翠柳,也会遇见薄雾中成群的白鹭和三两的黄鹂,有时还会遇见戴着斗笠垂钓的老人。古人反复吟唱的一幕幕情景,此刻就在眼前舒展开来。

    ⑦几场春雨过后,春阳便灿烂起来。无须远行,沿锦江溯河而上,一个接一个的花木园子早已蓄满了春色。无须进到园中,在花影横斜的绿道,便可看到招展过墙的花枝。这时你会发现,浩浩荡荡的春天早已将成都这座美丽的城市包裹得严严实实。行走其间,衣袂带香,惬意无比。

    ⑧无论是垂丝海棠、樱花、红叶李、玉兰,还是黄花风铃木,全都大大方方地绽放开来。不仅是主题赏花基地、公园、小区,就连街头路旁也将变成花海。一朵朵、一丛丛带露的花,与镌刻在记忆中的诗句遥相呼应,带你穿过绵延的时光。她们娇羞、妩媚、奔放,因这春雨,添了无限情趣,说她们姹紫嫣红也好,说她们千姿百态也罢,终归是“千朵万朵压枝低”“二十里中香不断”。

    ⑨时空越千年,春雨催好诗。成都的春雨滋养了万物,也滋养了心田,叫人心里萌动着无限喜悦、生机和活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