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B、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C、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D、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指一般的职务调动,类似的还有转、移、徙等,但文章结尾处的“黜”则是降职或免职。 B、陛下:“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谦称。在此文中可译为“您”。 C、秩:是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的俸禄,后引申为评定的官员等级。“秩满”指惯例任职期满。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C、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②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游点苍山记

杨慎(明)

    自余为僇人,所历道途万有余里,齐、鲁、楚、越之间,号称名山水者,无不游已。及至楪榆之境,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比入龙尾关,且行且玩。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觉,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曩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

    嘉靖庚寅,约同中溪李公,为点苍之游。自龙尾关窥天生桥,两山千仞,中虚一峡,如排闼然。落月中悬,其时天在地底。中溪与予,各赋一诗,诗成而月犹不移,真奇观也。

    北行二里,至点苍神祠。庙后有问俗亭,俯瞰城郭楼观,海波万顷,涧松萦云,岩雪映日,酤酒更酌,村人荐米缆,食而甘之,既醉既饱。下山,抵三塔寺,中溪有书楼在 , 因留连累日。芒鞋藜杖,相与入瀑布溪,悬流百尺,其承流处有石如盘。盘中有一石,为瀑流所激,跳跃如马,声如雷鍧。石壁上有朱字诗,液沫所涂,远不可辨。臆当时题刻,悬构千仞之上,非大力不能也。

    壬辰,登帝释寺,松萝苍翠,因止宿焉。夜中静默,聆丁东琳琅,如琵琶笙箫,又如瑟瑟,有顷而寂。旧闻兹地夜聆天乐,故名其峰曰“应乐”。中溪曰:“岂山腹空洞,万窍递响耶?”予曰:“如此则不应有作止也。”

    癸巳,北渡两涧,乃至无为寺。方至其处,大雨忽至,遂趋屋下避雨。轩窗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曰:“异哉,何晴雨相兼也。”中溪曰:“此点苍十景之一,所谓晴川秧雨者是已。每岁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时时放晴,故刈麦插秧,两无所妨。是夜卧草庵,殊觉快适。

    己亥,由上关水月楼,放舟遵岛屿而南。则见削壁卷阿正向,点苍十九溪峰尽在几席右。山巅积雪,山腰白云,天巧神工,各呈其技。予曰:“此非点苍真面目乎?微公几失此奇观矣!”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榜人催促,予二人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遵崖壁而南。壁下石窟,有深有浅,皆渔家妇子居之。生事萧条,身无完衣,指予舟中几案食器,互相问诘,盖所未见也。予二人不忍其穷,各解衣投米。问其男子何在?曰:欠为官家所系。”其情可悲也。

    自念放逐以来,得此佳游,真如隔生事矣。中溪与予赓和若干首,汇为一帙,题曰《点苍杂咏》云。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兵之“此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日)

材料二: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之先。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下》)

材料三: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进不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