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生活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如下图,参照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橘子汁呈碱性 B、胃酸过多的人不宜喝玉米粥 C、牙膏呈酸性 D、柠檬汁比西瓜汁的酸性强
举一反三
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瓶,标签中只剩下“Na”和“10%”字样(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对其组成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可能是什么溶液呢?

【查阅资料】

Ⅰ.初中化学中常见含钠的化合物有:NaCl、NaOH、Na2CO3、NaHCO3 , 其中一种物质的类别有别于其它三种物质,该物质是{#blank#}1{#/blank#}.

Ⅱ.NaHCO3的水溶液呈碱性.

Ⅲ.室温(20℃)时,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数据如下:

物质

NaHCO3

NaCl

NaOH

Na2CO3

溶解度g/100g水

9.6

36

109

215

【资料分析】

依据上述资料分析该瓶试剂不可能是碳酸氢钠的原因是{#blank#}2{#/blank#}.

【实验探究】

实验1:实验测得该溶液的pH>7,则这瓶试剂也不可能是{#blank#}3{#/blank#}.

实验2:为了检验该溶液是什么溶液,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盐酸,有气泡产生,得出结论,该溶液是Na2CO3溶液.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lank#}4{#/blank#}.有同学对上述结论提出质疑,他认为该溶液可能由{#blank#}5{#/blank#}组成,并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3:另取样,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呈中性),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blank#}6{#/blank#};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得出结论,该同学的假设成立.

上述实验中,证明所加氯化钙溶液是过量的方法是{#blank#}7{#/blank#}.

同学们把盛有自上而下依次呈现多种颜色溶液的试管称为“彩虹管”。小组同学看到某个“彩虹管”的制作过程(如图)后,对影响“彩虹管”效果的因素进行探究。

已知:“彩虹管”呈现出的颜色越多、保持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进行实验】

实验1:用蒸馏水浸泡黑枸杞得到浸取液,分别滴入pH不同的无色溶液中,记录现象。

pH

≤3

4~5

6~8

9~11

12

≥13

溶液颜色

红色

粉色

紫色

蓝色

绿色

黄色

实验2:向试管中加入6mL一定质量分数的盐酸、滴入5滴黑枸杞浸取液、振荡,再逐滴滴入约3mL一定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之后记录溶液颜色。

实验

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颜色

5

5

红色

5

10

自上而下依次为红色、蓝色、黄色,静置约6分钟只剩红色、黄色

5

15

自上而下依次为红色、蓝色、黄色,静置约20分钟仍无明显变化

10

5

自上而下为无色、红色

10

10

红色

10

15

自上而下依次为红色、蓝色、黄色,静置约6分钟只剩红色、黄色

【解释与结论】

(1)向pH=7的无色溶液中滴加黑枸杞浸取液,溶液颜色变为{#blank#}1{#/blank#}。

(2)盐酸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lank#}2{#/blank#}。

(3)实验2中,①②③的目的是{#blank#}3{#/blank#}。

(4)实验2中,“彩虹管”效果最佳的是③,理由是{#blank#}4{#/blank#}。

【进一步探究】

查阅资料发现,在NaOH溶液中加入一定量可使“彩虹管”效果更好。小组同学设计实验3进行验证,并与实验2中③对照。

实验3:向100mL质量分数为15%的NaOH溶液中加入固体,搅拌后得到溶液a,进行如下实验并记录。

操作

现象

______,再逐滴滴入约3mL溶液a

立即出现气泡;滴加完成后溶液颜色自上而下依次为红色、粉色、紫色、蓝色、绿色、黄色,静置约1小时仍无明显变化

【解释与结论】

(5)补全实验3的操作:{#blank#}5{#/blank#}。

(6)实验3中观察到气泡,推测有气体生成,该气体是{#blank#}6{#/blank#}。

(7)由实验2、3可知:制作“彩虹管”过程中,影响其效果的因素一定有{#blank#}7{#/blank#}。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