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西藏林芝二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在贵阳与各报记者谈话中说:“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故目前吾国惟一急要之问题,乃为如何挽救此已就崩溃之国民经济,而使人民获得相当之生活?为如何解决货弃于地而民困之矛盾可耻的现象,而谋国民经济之发展?”“……须有一个运动继生活运动而起,其名为‘国民经济之建设运动’.此国民经济运动,乃以振兴农业,改良农产,保护矿业,开发矿产,扶助工商,调节劳资,开辟道路,发展交通,调整金融,流通资金,促进事业为宗旨,而已革除苛捐杂税,减免出口税,与要求新宪法之实施,禁止纸币之乱发,为建设国民经济之初步。”

(1)、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
(2)、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国民经济建设活动的积极作用。
举一反三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1920年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公吨

436815吨

30000吨   

1936年

1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公吨

958683吨

556347吨

增长率

9.4%

7%

9%

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

——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三  众所周知,中国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所日渐发展起来的新式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沿海各省,而东北地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在沿海地区,仅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就集中了全国新式工厂的70%,1937年以后,这些地方均遭到了侵华日军的野蛮掠夺和破坏,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请回答: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曾尝试推行农村土地改革。利用在江西等省进行“剿匪”的契机,国民政府制订了以“业权发还原主、农民得有田耕”为原则的土地改革政策,试图通过兼顾地主和农民双方的利益,维护社会基层稳定,对抗和“围剿”中共。1932年10月6目,国民政府颁布了《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训令豫、鄂、皖各省政府“凡经赤匪实行分田之县或乡镇,于收复后处理土地及其它不动产所有权之纠纷,及办理一切善后事宜,得设农村兴复委员会”,并规定该委员会“处理被匪分散之田地及其他不动产所引起之纠纷,一律以发还原主、确定其所有权为原则”。而乡镇公有荒地则由农村兴复委员会管理,按计口授田标准分给农户。此外,该条例还在减免田租、农业借贷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但是,国民政府完全否定共产党的土改办法,坚决反对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计口分田、废除土地私有制。蒋介石曾明确表态,坚决反对效法中共“打土豪分田地”式的土地改革,提出“今日中国之土地……不患地主把持……土地经营及整理问题,实更急于分配问题……关于土地分配,自应特辟和平途径,以渐进于耕者有其田”。

——摘编自费钦涵《南家国民政府渐进式土地改革放策的形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