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它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材料评价的是(    )
A、郡国并行制 B、节度使制 C、行省制度 D、内阁制
举一反三
古往今来,历届中央政府都重视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有继承也有创新,效果各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章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署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盐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序》

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材料五: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摘选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务实精神,作为中国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成功解决了从古至今的诸多历史与现实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在中央设置的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是帝师和宣政院……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电中提出著名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其中,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行普遍的彻底的民主制度”;将“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蒋介石为急于使红军出师作战,才同意红军改编和设总指挥部,并答应不派参谋长。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联合政府在延安正式建立,通过议会选举成立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从此,中国两个政权由尖锐对立转变为并存合作的局面。

——摘编自李荣武、范丽梅《第二次国共合作与“一国两制”》

材料三:“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解决台湾问题开始提出的,由于香港问题的提前到来,使这一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付诸实现,并获得成功。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史符合中国实际的伟大构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编自卢培琪《从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看“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