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莒县桑园中学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阅读《冰窗花》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冰窗花

任随平

    ①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

    ②于是,每到冬日,我会有意无意念起熨帖在冬日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母亲选了废旧的布料,熬了浆糊,炕头置一炕桌,安安静静地做着鞋垫。父亲借了炉火,熬着罐罐茶,火苗间或跳出来,舔舐着茶罐,茶水滋滋地发着声响,茶香随着响声氤氲开来,整个屋舍内顿时茶香弥漫,即便是不常喝茶的人,浸淫在如此的茶香里,也会有几分迷醉,几分品咂的热望。而我,总是斜倚在墙角,捧了热爱的书籍,一页页,在缓慢流走的时光里,细品一份 恬美与温馨。冬日的白天总是很短,像兔子率性的尾巴,一甩,一天的时光就溜走了。而冬日的夜晚,唯有恬静与安谧。雪花簌簌地落着, 风安静地睡去,远山近水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村庄阔大的臂弯里。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③晨曦微亮,不必急于晨起 ,和衣而坐,望向邻近的窗棂,你会惊喜地发现,整个窗玻璃上冰窗花葳蕤如春,轻轻地凑近鼻息,似乎能嗅出冰窗花散发着馥郁的馨香,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手指轻轻抚摸上去,冰窗花棱角分明,如一朵朵雪花,被夜神的手指悄悄安抚上去,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不是俗世那一双巧手能够裁剪得出的。面对如此精美的自然神物,又有谁忍心去擦拭呢?但又有谁能长久地屏息凝视,而不凑近鼻息呵气顽皮呢?于是,悄然撮圆了嘴唇,凑上前去,吹灰般轻吹一口气,冰窗花随着热气消融开来,逐渐地四散开去,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美妙而悄然无声。

    ④就这样,冰窗花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而今我已走过而立之年,故园的老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去,像一个人的暮年,正在经历着风吹日晒的剥蚀。而盛开在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还依旧长久地驻扎在我的梦中,每每半夜惊醒,我都在与冰窗花相视而笑,彼此言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⑤冰窗花,你盛开在故园窗棂上的,不只是花,更是人生路上愈走愈远的梦幻,带着我的牵念和期望。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注释】①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盛。

(1)、请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说说冰窗花具有哪些特点。
(2)、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远山近水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村庄阔大的臂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以“冰窗花”为线索,回顾作者早年的故园生活,着力描写了盛开在冬日窗棂上的冰窗花。 B、第①自然段“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一句起强调作用,并自然地引起下文。 C、第②自然段中,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父亲煮茶的情景,极富表现力。 D、第④自然段写多年以后,冰窗花依旧长久地驻扎梦中,表现了作者对冰窗花秘密的好奇。 E、作者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对悄然消融的冰窗花的惋惜之情。
(4)、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阅读《博客》回答小题。
                                                                                                                                             博  客
        ①博客,即“网络日志”,是一种十分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它让任何人都能够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
        ②2004年,博客已经演变为一种全球性的大众表达方式,但中国博客还悄无声息。在接下来的十几个月中,博客在中国疯狂发展。有数据表明,目前全球中文博客站点数量超过5000万。同时,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博客在勤奋的敲打着一个互联网传奇。《第1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中国1.23亿网民中,2800万经常写博客,这个数字是上一年的两倍。
        ③人人可以博客,人人可以创造内容,人人可以发展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正是因为加入博客的“零门槛”,它在人们的心中更具诱惑力。不过,博客的意义仍远远的超出人们的想象。
        ④首先,博客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人们可以及时记录发布自己的生活故事、思想历程,发挥个人无限的创造和表达能力,还能以文会友,同别人进行深度的沟通。
        ⑤其次,自由发表和个性化书写的传播,是博客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
博客将成为公众的武器,人们用它来表达政治见解,对国家的政策走向发出自己的声音,对社会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⑥再次,博客的即时出版,还改变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给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冲击。它造成人们对传统出版业的怀疑与审视,从而影响到整个出版行业作出新的选择和调整。
        ⑦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质疑博客浪潮会使网络变成新的信息垃圾场,如揭露他人隐私,恶意攻击他人等。博客的随意性与开放性导致内容泥沙俱下,缺乏公信力。但这些都不妨碍博客的发展。一边探索一边建设,一边表达一边吸收,“人人皆博”的浪潮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兰草

       ①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娴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②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③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了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④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个圆形的大花台,周围种的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五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两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份,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

       ⑤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秉(bǐng)性:性格〗;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世事纷繁,倘若一个人始终能保持“自如”的状态,实属难能可贵。

    ②“任尔东西南北风”“乱云飞渡仍从容”“一蓑烟雨任平生”都是对“自如”之境的生动写照。清代王障的《今世说》记载了两则故事:一个叫罗贤的京官,有才华,有名望,却一直得不到提拔重用,但他毫不介怀,还“歌啸自如”;一个叫汪汝蕃的人,遇上饥荒年月,把家里的几百石米拿出来赈济别人,自己和家人则粗茶淡饭,“粗粝自如”。这些正是“自如”的高境。

    ③如今,生活的鼓点越敲越快,各种诱感扑面而来,人们时常感到被大流裹挟着往前走。调查显示,在受访者中,感觉“浮躁,踏实不下来”的人超过四成。现实中,有人汲汲于功名,一切围着私利打转,常常心神不宁,何谈“歌啸自如”?有人戚戚于贫贱,总跟别人攀比,一旦比不过就心态失衡,何谈“粗粝自如”?

    ④“君子有常度,所遭能自如”。所谓“常度”,其实就是应当恪守的准则或信条。匆匆赶路时,不妨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想想当初为什么出发。只有守住心中的“常度”,才能在内心深处积攢力量,抵抗“不自如”的焦虑状态。航天员邓清明,一次次入选“神九”“神十”“神十一”飞行任务乘组梯队,一次次与飞天梦失之交臂,当了20年“备份”也不后悔。守护不变的初心,越是时间久,考验多,越能彰显“自如”的价值。

    ⑤“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守住“自如”的心境,就能收获人生的曼妙风景。

(选自《人民日报》,有测改,作者:魏寅)

/span>.阅读

怀念我的童年

李德光

我的童年,那是一片缤纷的天地,充满了五彩斑斓的乐趣,仿佛一个梦幻的游乐场,其愉悦与自在远超过鲁迅先生笔下生机勃勃的百草园。在那里,我感受到的快乐与自由,无法用言语来量化,它们在我心中盛开,如同无尽的花海,璀璨而热烈。

春日的阳光,如金色的织缎,温柔地铺满了大地。寒冷的冬意早已被这和煦的暖流驱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这样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季节里,我与几位童年的伙伴们欢聚一堂,肩并肩,带着我们那只忠心耿耿的大黑狗,一同奔向山野,去追逐那敏捷的野兔,仿佛是在向春天的挑战致以最热情的回应。我们的笑声和欢呼声在空气中回荡,随着春风飘向远方。

我们在田野间奔跑,嬉戏,藏匿于稻草之后,互相捉弄,童心未泯。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大地上,我们像一群自由的灵魂,无拘无束,尽情呼吸着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感受着春日的温暖拥抱。我们弯腰挖掘那些应季的野菜,细心采摘路边的野花,寻找忙碌的细蜜蜂,体验它们的勤劳与奔忙,学习它们与春天的和谐共舞。

我们还追逐山上的小鸟,挑战自己去摘取树上的酸蚂蚁,每一次的成功都让我们欢呼雀跃。在清澈的小河中,我们尝试着摸捉那些滑溜的鱼儿,仿佛在与它们玩一场捉迷藏的游戏,那种快乐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我们模仿着成年人的样子,玩过家家,扮演着大人的角色,享受着童年的想象与创造。在乡间的小路上,我们行走十里八里,拾起散落的牛粪,感受着农耕生活的朴实无华,体会着那份来自土地的坚韧与诚实。

偶尔,我们还会攀上村头的树林,挑选干燥的枯柴,一边收集,一边在岩洞里点燃篝火。那火光映照着我们稚嫩的脸庞,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也照亮了我们对这个世界无尽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我们是自然的探索者,是生命的歌者,是春天的忠实伙伴,共同编织着一段段难忘的童年记忆。

当春意盎然,豌豆与蚕豆在泥土的怀抱中悄然成熟,我们便携带着一只精巧的铜锅,以及米、油和盐这些简朴的食材。在田野里,我们用石头搭建起简陋的灶台,火苗舔舐着锅底,不久,那浓郁的香气便随着微风飘散于山野之间。我们随手折下几根树枝,作为原始的筷子,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这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一口接着一口,我们的眼中闪烁着纯真的喜悦,仿佛置身于一个极乐的天地。

若是连绵的雨丝纷飞,我们会赤着脚丫,踏进那片刚被收割过的豌豆与蚕豆地,寻找那些遗落在泥土间,经雨水滋润后饱满起来的豆粒。我们将这些珍贵的收获捧回家,倾入锅中,撒上一把盐,经过一番猛烈的翻炒,便化作一道令人垂涎的佳肴,那是大自然的恩泽,也是生活最朴素而美好的滋味。

夏日的村庄,远非城市中那般单调乏味,仅仅是热浪袭人。白昼,当烈日在天际无情地炙烤大地,我们便逃至村旁清凉的龙潭,尽情畅游于碧波之中。随后,在高及肚脐的玉米田里,我们挥汗如雨,助长辈们除草挣取工分。而到了夜晚,微风轻轻吹拂,带来丝丝凉意,于是我们纷纷将席子、板凳和晒席搬到房前,那里葡萄与金银花交织成荫,我们在此享受夏夜的惬意。

孩童们的活力总是难以束缚,我们在夜色中追逐打闹,玩着打飞机、躲迷藏等游戏,其乐融融。然而,最令我们心潮澎湃的莫过于露天电影的放映。《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永不消逝的电波》和《闪闪红星》,这些影片早已被反复观看,情节倒背如流,但我们对它们的热情依旧不减,因为单单是往返电影场的路途,就充满了无穷的欢乐。(选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