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南湘潭市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参与还是拒绝?沉默还是制止?”请你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2014年11月13日晚,一则数名学生殴打一名同学的视频被发到网上。视频中,至少有4名女生对一名女生扇巴掌、脚踢达2分钟以上,周围不时传来一阵阵哄笑声。整个视频中,旁边站了不少女生,大家都袖手旁观。该视频是一男生笑着拍完全程。据其中一位女生说,主谋是因为看不惯那位女生的衣着,邀请她们教训该女生。

【材料二】1962年6月1日,犹太人大屠杀负责人阿道夫·艾希曼被执行绞刑。在此前的庭审中,艾希曼为自己辩护说:“我只是在执行命令……我不做,也会有别人去做。”汉娜·阿伦特在观摩了庭审后提出了“平庸之恶”这个词。它指的是正常普通人自以为无力左右大局,于是麻木、顺从,沦为极端之恶的帮凶。

【材料三】有些事你知道是错的,但你接到权威的指令,或是朋友邀请你参与,你会怎么办?下图是这一问题的问卷调查统计图。

(1)、请为“材料一”拟一则新闻标题。
(2)、请用简洁的语言解说“材料三”中的统计图表。
(3)、班上准备以“拒绝平庸之恶”为主题召开班会,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写—段发言稿,100字左右。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关于闽南语生存现状调查问卷

①你会讲闽南语或者同系方言吗?

选项

小计

比例

很会,讲得比普通话都好

5

17.86%

能听懂一些和会简单对话

4

14.29%

不会,掌握的各种词句不超过10个

19

67.86%

②近年来,闽南语在福建日趋弱化,你认为原因是

选项

小计

比例

闽南语生僻难懂,不能通行,大势所趋

4

14.29%

近年来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对闽南语本地流行造成阻碍

11

39.29%

祖父辈抱着“走出去”的观念,多注重子女普通话教育

15

53.57%

其他

5

17.86%

【材料二】民间的声音

关于“闽南话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闽南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泉州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闽南话,但那种老闽南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校讲普通话,在家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闽南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闽南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闽南话古汉语的活化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材料三】学者的声音

“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

“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新周刊》执行总编)

“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引自互联网)

关于劣质一次性筷子的主题阅读 【事件概述】

    3月17日晚,演员黄渤在微博上吐槽自己在饭馆用餐遭遇劣质一次性筷子,并晒出对比照片。照片中,一双一次性筷子泡在发黄的水里,右边则是一杯清水的对比照。黄渤微博解释道,“饭店上了一次性筷子,外观包装均精美无挑,热水中涮了几下,刺鼻的味道马上出来了,低头一看,结果……”黄渤还无奈调侃称,“这汤你敢喝吗?不用一次性筷子不是环保是保命啊!”

【记者走访】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位市民随手拿起一双带有黑色斑点的筷子使用。记者告诉他,出现小黑斑说明筷子很可能已经发霉,小黑斑里含有各种霉菌,具有极高的致癌风险时,这位市民很吃惊:“这么严重啊,还真不知道,以后坚决不用了。”

    从事瓷砖销售的王女士对记者说:“吃外卖本身就是图个方便,如果自带餐具,洗洗刷刷很麻烦。”当记者问她,知不知道一次性筷子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时,王女士说:“我周围很多人都用一次性筷子,不都没事吗?再说,这筷子都用这么多年了也没有听说谁因为用一次性筷子得病,是不是小题大做了?”

    另外,市民孙小姐告诉记者,她发现有些小餐馆根本就没有消毒设备,而有些餐馆即使有也不用。有一次,服务员给她拿的筷子都是湿的,还一直说是消过毒的。一次性筷子虽然不卫生,但至少没入过别人的口,不会传上什么病,循环使用的筷子如果消毒工作没做好,岂不是更脏吗?与其这样,她宁愿选择一次性筷子,至少只有自己用过。

【专家观点】

    天津科技大学木材科学系主任马晓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小作坊在生产一次性筷子的过程中,为美观而采用工业硫磺熏蒸,筷子在使用时遇热会释放出二氧化硫,所以劣质筷子在热水中涮一涮,就会泡出一碗“黄汤”。马主任还说,在一次性筷子生产中,需要对木质或者竹质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部分小作坊为了节约制作成本,使用工业硫磺来替代价钱较高的食品添加剂。消费者长期使用这种被硫磺熏蒸的劣质一次性筷子,可能导致中毒。刺激物对口腔、食道、消化道造成腐蚀,也可能导致呼吸道疾病,出现咳嗽、哮喘等症状。

    食品药品管理局的王君聪科长介绍说,生产劣质筷子的作坊式工厂会找一些价格低廉的边角料来进行生产,并且经过去皮和切割后不会进行热力消毒,之后也不会进入无菌车间进行操作,一些条件差一点的企业甚至将半成品的烘干放到了室外,只是简单地晾晒,到该进行材料分拣的时候,这些企业会将那些残次品用硫磺进行熏蒸或双氧水浸泡,把那些有污物、色泽不好、发霉的半成品漂白成卖相好的筷子;之后加工成型和包装成品也都是在普通的车间进行,细菌很有可能乘虚而入。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筷子,是中国文化代表符号之一。古时称为“著”,后流传到南方,因“箸”的谐音为“住”,住在河边的船家忌讳这个词,便把“箸”改为“快”,讨个口彩。又多以竹子为做筷子的工具,所以给“快”字加个竹字头,“筷子”便流传开来。《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著,而箕子怖。”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地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筷子虽为寻常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蔡元培曾在法国设在餐宴会招待客人时说:“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用过刀叉,不过中华民族是酷爱和平的礼仪之邦,宴会上出现刀叉会被人视为凶器,影响友好欢乐的气氛。”筷子文化源远流长,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用筷的习俗皆由我国传入。

材料二: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关于家的味道,它是一个味觉的习惯,也是一种情感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对家人的爱,却是唯一。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因为“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悟到心灵的依偎……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感恩等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材料三:下边是关于法国和中国餐具的图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