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南娄底市娄星区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

2014年2月,习近平来到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在“燕蓟神韵”“国际都会”“日下积胜”等展区,他在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前驻足,认真听取介绍。在珍贵馆藏文物展台,习近平提醒忙着拍摄的记者们“小心别碰到,砸了我得负责”,幽默话语引来大家一阵笑声。

习近平的意思是:

举一反三
南京乐团招聘民族器乐演奏员。

    应聘者人头攒动,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淘汰一名。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考场门开,有人叫道:“木笛。有请朱丹先生。”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迷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坐着一排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卓著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一言未发,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让助手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①贝多芬的《欢乐颂》;②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踌躇歉疚地说:“______”这一轻声的话语,使得主考官有点茫然失措了。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大师问:“你难道不知道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说:“知道。”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官们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在迷茫的飘雪中,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纪念碑,看见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再走近一看,竟然是一个由许多孩子组成的方阵。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他们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挂满雪的松树林。每个孩子手持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笛声悲凉凄婉,犹如脉管滴血。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艾青诗学”

    国庆假期,某校九年级语文老师布置学生阅读《艾青诗选》,阅读中允许学生借助网络学习,来丰富自己对艾青和“艾青诗学”的认识,假期回来班级将开展“艾青诗歌”阅读交流会。以下是小悦同学摘抄的诗选和网络学习的相关材料。请你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诗歌甄选】

手推车

艾青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

交织著

北国人民的悲哀

一九三八年初

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

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一九七九年三月  上海

【诗学流长】

    “如果在现代文学史上只选择三个诗人,我毫不犹豫地第一个就选择艾青。”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如是说。

    在第二届艾青诗歌节新闻发布会上,谢冕、吴恩敬、王光明、刘福春、陈晓明、赵振江、黄怒波、程步涛、孙晓娅、张黎明等与会诗人、学者提出,虽然艾青的诗歌广为传颂,但是对艾青的价值挖掘和研究还远远不够。在诗人艾青笔下,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还有更多未被发掘的理论富矿。他们明确提出,需要建构“艾青诗学”,这不但是文学史研究的需要,更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诗歌发展的需要。

    在吴思敬看来,①、②与③构成了艾青诗学最重要的支撑。

    艾青“归来”后,首先强调诗人要说真话,做一个真诚的写作者。这本不是个大问题,但在假话、大话、空话流行于世的年代,“诗人应当说真话”就成了一句千钧之重的诗学声音。艾青认为,诗歌最基本的品格就是真,没有真就谈不上美谈不上善,必须要先有真,然后才用独特的眼光表现独特的审美,代表这个时代底层人民的声音,这就是善。

    在艺术主张上,吴思敬认为艾青对智性的强调在中国现代诗史上是不可忽视的。在艾青的诗学中,诗不是简单的情绪的抒发,也不是简单的哲理的书写,而是把生活的经验通过诗人的构思,凝结成象征性的含义。所以艾青最好的诗,都是用意象说话的。艾青对诗的智性的强调,使我们的新诗能够进入新的水平、新的阶段,而非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抒情上。

    艾青的诗学中,对自由精神的渴望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发布会现场,吴思敬对艾青的诗论出口成诵:“诗是自由的使者”“诗的声音,就是自由的声音;诗的笑,就是自由的笑”。很难想象,如果丧失了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艾青一身铮铮铁骨如何练就。可以说,艾青的一生和他的诗学就是自由的化身,自由就是艾青探索诗学之深的方式。

    当下诗歌书写疼痛,却没有灵魂的痛苦。“我们的诗人面对灾难的时候,更多的是用身体感到疼痛,而没有用灵魂感受到痛苦,但艾青做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刘福春的发言令人深思。诗歌如何表达民族国家的重大苦难,诗人如何书写时代,这是艾青一生的探索,也是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依旧没能解决的问题。

    刘福春谈到,汶川地震后涌现出诗歌创作的热潮,这些诗作让人感动,但是能被传颂的不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缺乏重量,只停留在了疼痛的层面。同样,抗日诗选很多,但是在今天依旧被阅读的却不多,可艾奇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依然是20世纪诗歌史上不朽的名篇。在诗中,艾青“在没有灯光的晚上”对着“中国”书写“无力的诗句”,他对“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的人们深表同情,对“敌人刺刀”“烽火”强烈憎恨,而这一切,都是他在武汉看到流离失所的难民后的创作。这种对个人、民族、国家切肤之痛的联结,构成了艾青诗学中强有力的一方面。

    艾青“让西方的诗歌传统落在中国大地”,把“法兰西的芦笛”转换成“中国的号角”,艾青把中国的现代白话文写成诗,让中国的现代汉语走向世界。

    与会者认为,确立艾青诗学是建设新时代中国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创作意义深远,他们希望能及时、深入、系统地整理艾青诗作,把艾青的诗学发扬光大。

【诗韵纷争】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它和日常语言相比,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但是艾青的诗歌呈现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缺乏诗意美。

——网友的话

    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

——聂华苓

    口语是美的,它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里。它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而口语是最散文的……这样的语言,能比上最好的诗篇里的最好的句子。

    最能表达形象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称为“诗”的文学样式,音韵不能作为决定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在它是否有丰富的形象——任何好诗都是由于它所含有的形象而永垂不朽,却绝不会由于它有好的音韵。

——艾青《诗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