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甘肃省陇西县2016-2017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母亲的羽衣

张晓风

    讲完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细看儿子已经垂睫睡去,女儿却犹自瞪着坏坏的眼睛。忽然,她一把抱紧我的脖子:“妈妈,你说,你是不是仙女变的?”

    女儿的问话充满童真和稚气。我真的一时不知怎样回答,但这句问话却像一把无形的钥匙,开启了情感与记忆的箱箧。

    许多年前,那时我自己还是小女孩,我总是惊奇地窥伺着母亲。记忆中母亲晒箱子的时候就是我兴奋欲狂的时候。

    母亲的樟木箱子又深又沉,像一个浑沌黝黑初生的宇宙。我还记得的是阳光下竹竿上富丽夺人的颜色,怪异却又严肃的樟脑味,以及我在母亲喝禁声中东摸摸西探探的快乐。

我唯一真正记得的一件东西是幅漂亮的湘绣被面,雪白的缎子上,绣着兔子、翠绿的小白菜和红艳欲滴的小萝卜。母亲一边整理,一面会回过头来说:“别碰,别碰,等你结婚送给你。”

    那幅湘绣后来好像不知怎么就消失了,我也没有细问。但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打开箱子时那份欣悦自足的表情,会让我觉得她忽然不属于周遭的世界,那时候她会忘记晚饭,忘记我扎辫子的红绒绳。

    除了晒箱子,母亲最爱回顾的是早逝的外公对她的宠爱。外公总喜欢带她上街去吃点心,而当年的肴肉和汤包又是如何好吃,甚至煎得两面黄的炒面和冰糖豆浆都是超乎我想象力之外的美味。

每听她说那些事的时候,我都惊讶万分——我从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吃剩菜的角色,红烧肉和新炒的蔬菜简直就是理所当然地放在父亲面前的,她自己的面前永远是一盘杂拼的剩菜和一碗“擦锅饭”。

    母亲每讲起那些事,总有无限的温柔,她既不感伤,也不怨叹,只是那样平静地说着,并不想把那个世界拉回来。下一顿饭她仍然会坐在老地方吃那盘剩菜;而到夜晚,她会照例一个门一个窗地去检点去上闩。她一直都负责把自己牢锁在这个家里。

    其实世上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像故事中的小织女,她们都曾住在星河之畔,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几曾烦心挂虑?她们是天神最偏怜的小女儿,她们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的痴然如醉。

    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把洁白的羽衣拍了又拍,无声无息的关上箱子,藏好钥匙。是她自己锁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女儿没有得到答案,哪肯善罢。双臂将我的脖颈搂得更紧:“妈妈?你到底是不是仙女变的?”

    我回过神来,却又一时愣住,我究竟是不是仙女变的,我不想也不方便告诉她什么,只胡乱应付着:“不是,妈妈不是仙女,你快睡觉。”

    对我的搪塞,女儿将信将疑。她听话地闭上眼睛,旋又不放心地睁开:“如果你是仙女,也要教我仙法哦!”

    我笑而不答,替她把被子掖好。其实我真的想对她说:“是的,妈妈曾经是一个仙女,在她做小女孩的时候。但现在,不是了,你才是,你才是一个小小的仙女。”

(1)、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文中“母亲的羽衣”究竟指的是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
(2)、揣摩并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含义。

①其实世上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

②其实我真的想对她说:“是的,妈妈曾经是一个仙女,在她做小女孩的时候。但现在,不是了,你才是,你才是一个小小的仙女。”

(3)、阅读第⑥至⑧自然段,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有着怎样的特点?
(4)、你认为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5)、正如文中所言,每一位母亲自她“决定做一个母亲”起,都自觉不自觉地脱下那件羽衣,并小心地珍藏起心中的那份美好。其实,让母亲重新穿上那件美丽的羽衣,也是每个做儿女的共同心愿。请以“妈妈,我已经长大了”为开头,写几句话,表达你的心愿。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孝心无价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磋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的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债。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阅读《心守一事》,完成下列各题。

      ①人生在世,结识了几个隐藏民间的高手,是运气,也是福气。

      ②三月份的时候,我随朋友去普洱澜沧,专程采访做了一辈子茶的茶妈妈。第一眼见到茶妈妈,觉得她真年轻,完全看不出她已经六十多岁了。茶妈妈穿戴着布朗族的传统服饰,站在茶树林小路旁的一棵树下,双手交叠在身前,面带笑容,欢迎每一个前来参加茶祖祭祀的客人。

      ③祭茶祖仪式那一整天,茶妈妈都很忙,我只有短暂的机会与她面对面聊天。从十六岁开始,她就在景迈山上学习制茶,一做就是四十多年,从一个小小的学徒做到古茶公司的老总。她把这片高原深山上的古茶园当成自己的孩子,也当成家,浑然不觉劳累寂寞。她清楚地记得景迈山有多少棵古茶树,也清楚地知道,熟茶发酵时,应该洒多少水,开多大窗,盖多厚的被子。直至现在,她年纪大了,依旧会亲自去茶园采摘茶叶,制茶。她不是茶商,而是茶人。我问她:“茶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梦想?毕生追求?”她看着我,笑着摆了摆手:“没有那么伟大,我只是喜欢茶。”

      ④我还认识几个一辈子坚守一件事的人,他们都鲜为人知。

      ⑤老鲁,他在街上摆一个水果摊,就养活了全家老少,儿子还是研究生毕业。平时,像老鲁这样的人,挤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你根本不会发现他这人有啥不平凡的地方,更不知道他有绝技在身。正月里的一天,老鲁邀我上山,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开始模仿马在奔跑,受惊、疲惫时的不同叫声,简直惟妙惟肖,让我叫绝。老鲁说他还会模仿虎啸猿啼、虫鸣鸟叫、雨打风吹等各种声音,这是他从小开始独自一人在山上练成的。我问老鲁:“你的口技这么好,为啥不去《星光大道》表演?”他嘿嘿一笑:“没啥意思,没啥意思,我也就是找个乐。”

      ⑥老朱是个能在在米粒上刻字的人。他用一把小钳子夹住一粒大米,用一支缝衣针大小的特制刻字笔,几分钟就能把“粒粒皆辛苦”五个字刻在了米粒上,当然,要用放大镜看。老朱是十多年前练就这个绝活的,我建议他用这门绝活去挣点钱,他笑着说:“我这活,是用来养心的。”我曾经想找他学学,老朱摆摆手对我说:“这活可不容易练,要耐得住寂寞。”

      ⑦老柏是一个诗人,早年写了很多诗,但名声不大。过了六十岁,他开始惜墨如金,一年也就写十多首,读他诗的人更少。有一年秋天,他一个人在巫峡,满山红叶如霞,他在诗里写道:“黄昏时分热烈的峡谷,像为人布置的新房,而我只在幽暗处,静静守望……”他的诗句,仿佛在沸水里滚煮过,拎出来却又平和冷静,像是自言自语。我看见平时的老柏,大多是紧闭嘴唇,有时刚一张开嘴巴,又迅速合上了,让你感觉是早期无声黑白电影里的一个人物。在这个崇尚物质的时代,像他这样追求精神享受的诗人是稀缺的,也注定是寂寞的。

      ⑧还有我认识的纺棉花的吴大爷、做传统老秤的张胡子、在屋顶上顶一锅盖唱京剧的宋二宝……我偶尔与这样的寂寞高手相处,感觉自己平淡的日子,也涌动着热烈的人间烟火。

      ⑨心守一事,一生专注。当一件事情成为你生命中心甘情愿的必须时,你就能忍受寂寞和艰辛;有了这样的态度,在任何领域,不管做什么事,都可能成为高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运动提高孩子智力

      ①普遍家长及教育者认为,锻炼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除了能防止肥胖,并无益处,因为运动会分散孩子注意力,于智力无补。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表明,此观点是错误的。

      ②花一定时间参加运动,能让孩子上课时精神更集中。新近一项研究显示,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与身体的健康程度有关。还有研究显示,短期的动作练习也能让孩子注意力更加集中。2006年,马修•马哈尔让243名学生每天在学校活动10~20分钟,测评他们的专注度,训练5周后发现,学生们在听课时保持专注的时间比以前平均增加了8%。最不专心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增加了20%。

      ③尽管科学家还不清楚,锻炼为什么会对大脑有好处,但动物实验表明,体育活动也许能刺激一些脑区的神经元生长,而这些脑区对记忆和执行功能极为重要。上世纪70年代的一项研究显示,把大鼠放在装满玩具、可攀爬物体等各种东西的较大鼠笼里,这些物体对大鼠的体力和脑力都有刺激,所以这些大鼠的大脑皮层会发育得比较厚,而大脑皮层掌管着高级推理和决策能力。身体活动和智力刺激两种因素都有助于提高大鼠的认知能力。但究竟是哪个因素,还是两个因素共同造成了这种变化,就不得而知了。

      ④神经科学家亨利埃特•范普拉克和同事研究发现,在锻炼后,大鼠脑中一些有助于构建与学习、记忆相关的大脑结构的关键蛋白含量有所提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脑源神经营养因子就属于上述蛋白,前者能刺激血管生长,后者则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的延伸。这些生物因子都是“建筑能手”,能建立或巩固用来交换和处理信息的大脑网络。

      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体育活动可以刺激脑部海马区的齿状回部分。海马区是大脑中分管记忆的“总机”,把各种想法串在一起使之扎根于心灵。2008年,上海体育学院的生物学家娄淑杰和同事,在研究中训练5周大的幼鼠在转轮里跑动,健康大鼠一天能轻松跑上好几千米。一周之后,与没有跑步的大鼠相比,跑步大鼠齿状回脑细胞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促进神经生长的因子要多一些。

      ⑥但也有证据说明跑步过量有副作用:每天在转轮里跑几个小时的老鼠在一周后,海马区内神经生长因子的浓度又会有所下降。因此,强度过大的锻炼对智力的刺激作用也许还比不上强度适中的体育活动。2008年,日本流行病学家熊谷秋三与同事研究了12名三年来每周长跑或打网球16小时以上的男性与14名很少运动的男性。对比后发现,前一组男性大脑中的BDNF浓度相对较低。

      ⑦可见,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多锻炼身体;教育者若想要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就应当保证学生足量的体育课和体锻课。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思念一块月饼

张金春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他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瓣开来,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选自《中国文化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娘从乡下来

万吉星

    ①娘从乡下来。穿双廉价的平底鞋,站在小区三十多层的高楼下,左手提个褪了色的帆布包,右手搭在额头上,尽量把头往后仰,眯着眼,才勉强看到了头顶上支离破碎的天空和几缕漏网的阳光。娘揉了揉有些混浊的眼睛,我看到了一丝无奈与迷茫。

    ②娘是农村人,是个永远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的农村人。但为了替我照看孩子,她迫不得已离开那片生活了六十多年的土地,来到了陌生的昆明。

    ③娘不会跳广场舞,坐公交也会晕车,她只敢去菜市场和孙子幼儿园那两条街,远了怕迷路回不来,她和小区里的退休老太永远聊不到一块儿,她听不懂CPI是什么东西,只知道菜市场里白菜都要一块多钱一斤,说太贵了,要是在老家田边地角随便种两块,一年到头都吃不完,因此她在这个城市没有一个朋友。

    ④我与妻都忙于工作,早出晚归,谁都没有注意到一个农村老人在这个城市的孤单与苦闷。有一天下午,我正在开会,突然接到孩子幼儿园老师打来的电话,说放学十多分钟了,其他孩子都接完了,只剩我女儿没人接。放下电话,我急忙打娘的电话,响了半天她才接,电话一接通,我就不耐烦地吼道:“妈,你怎么搞的,现在还不去接孩子?别的早就接完了。”说完这话,我才听到手机里传来扑哧扑哧的喘气声,娘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的手表……不知怎么……停了,刚才看电视……才发现……时间过了,不怕……我跑着去……再过四五分钟……就到了。”我的眼睛一下子就模糊了。

    ⑤我仿佛看到:一个患有关节炎的农村老太,一瘸一拐地奔跑在昆明的街头,嘴里喘着粗气,额头上布满汗珠却来不及用手擦去,一脸的自责和内疚。

    ⑥就这样,娘默默地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为孩子们坚守着,从不在我们面前叫一声苦和累。每天接完孩子回家吃过晚饭,她便早早地回到她的小屋里休息了,但我知道她每天晚上都失眠,天不亮就起来了。渐渐的,娘的话越来越少,甚至一整天都不怎么说话。有一天中午我在单位食堂吃完饭,回家拿一份材料,打开家门,娘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有些昏暗的客厅里,我问她怎么不开电视看,她说,看多了眼睛疼,不想看。我说那出去走走吧,她说脚疼,院子里又没个朋友,街上车多人多,心烦。

    ⑦看着面容有些憔悴的娘,满头的青丝有一半变成了白发,粗糙的双手不停地揉着有些肿胀的膝盖,每次要站起来,都得用两只手撑住膝盖,手脚一起用力,这时,我听见了骨节咯吱咯吱的声响。我在娘的身旁坐下,拉过娘的手,多少年了,我还是第一次这样握着娘的手。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啊:粗糙如锉一般,指关节已经肿大变形,手背上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青筋。望着这双抚育我长大的手,我的眼泪再一次在眼眶里打转。

    ⑧那一夜,我失眠了,我真正理解了娘对土地的眷念和对父亲的思念。少时夫妻老来伴,她需要的不是这个繁华的城市和衣柜里我为她买来的名牌服装,而是与父亲在农村的吵吵闹闹中度过快乐的晚年。与妻商量,决定送她回到农村老家。第二天,我把想法和娘一说,我明显感觉到她的眼里闪过一丝惊喜,但随即又忧心忡忡地说:“我走了孩子谁来带?请个保姆我和你爸都不放心。”我故作轻松地安慰她:“不用请保姆,我现在工作轻闲得很,自己带得过来。”娘的眉梢舒展开来,那丝惊喜又重新回来了。她说:“那我先回去一段时间,如果你们忙不过来了,我再来帮你们带。”

    ⑨一整天,娘一反往日的闷闷不乐,开心地忙着收拾家务,把所有的垃圾倒得一干二净,把她的衣物叠得整整齐齐的放进旅行包里。我去长途汽车客运站给她买了回家的车票,晚上我拿车票给她的时候,同时给了她两千元钱,让她带回家用,车票她拿着了,钱却说什么都不要,说家里有,就这样推来挡去四五个回合,她把钱收下了。第二天早上,我送她到客运站,车临开动时,她把头伸出车窗外,对我说:“钱我压在枕头下面了,我和你爸用不了多少钱,你们在城里开销大,自己省着点用。”

    ⑩车开走了,天空下起了小雨,我分不清脸上流淌的是雨水还是泪水。

(选自《散文百家》2016年第10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