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杨村一中、宝坻一中等六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材料一:图示一,图示二分别是秦朝的三公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唐初与边境各民族发生战争时,通常派遣大将充任某道行军大总管,统率调自各地的战士远征,战争结束后,往往留兵屯守要地成为军镇,行军大总管随即撤销。随着军事形势的发展,为了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在较大地区有统一指挥,临时性统率远征的行军大总管逐渐演变为大军区的常任最高长官。大致在开元中,所有军事长官一律称为节度使。天宝来年共有十个节度使,亦即十大军区。每一节度使有若干军、镇、城,配备定额兵士,发生战争时,各节度诸军或联合相邻诸军就足以防御来侵之敌,不需要中央临时调发军力。“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边兵强盛,节度使权重巩固了边防,保证了内地的农业生产。但外重内轻的形势既已形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唐初又以无比的自信包容异族文化,融铸出多姿多彩的大唐风采。隋唐之重建西安以一种宏大的眼光,构成一座计划城市。……唐朝具有世界主义的色彩。……当中国皇帝威望最高的时候,恒河边上的印度王子接受了他的宗主杈,一个阿萨密的篡位者被押赴西安受审;使节来自高丽和日本;中国的都城有叙利亚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吐蕃人与安南人来定居。国子监亦即国立大学中,有这些国家的留学生,其中最具热忱的是日本人,其中有些像今日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在中国即曾居留达几十年。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以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为契机,唐太宗开启了汉文化大规模传入吐蕃地区的大门,其历史功绩可以和孔子创立儒学、占卜、历算、工巧等的贡献相媲美,唐太宗和符号化的孔子在政治与文化上的“至高性”和“重要性”就成为这二人所具有的共同点,唐太宗与孔子都可以算作汉文化的代表。
——摘自韩腾、石硕《从藏文史料对唐太宗的记载看藏族史学观》
材料四:
材料一
唐代长安人口“不啻百万”。城市呈棋盘状布局,由11条南北大街和14条东西大街分割而成。城内拥有108个坊,坊以外有东、西两市……全国和外国的商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京都,兴贩贸易。关于两市的行业。仅见于历史记载的就有:铁行、内行、笔行、大衣行……波斯邸等等。长安东市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市唐肆则“如东市”。
——摘编自子墨《唐代工商业的繁荣与商业城市的崛起》
材料二
据周邦彦《汴都赋》记载,宋京城汴梁市场上有¨安邑之枣,江陵之橘,陈夏之漆,齐鲁之麻……无所不有,不可殚记”。宋代的早市“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至天明,羊头、肚肺……螃蟹、蛤蜊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然后饮食上市”。在潘楼东十字大街,每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领袜之类,至晓乃散,谓之鬼市子”。
——搞编自罗吉义《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商业政策》
材料 开元四年(716),山东地区发生严重的蝗虫灾害。在“天命论”和崇佛思想的影响下,老百姓对蝗虫无能为力,在路旁烧香磕头,乞求上天开恩,眼看着蝗虫食禾苗,不敢捕杀。满朝文武也都一筹莫展。唯独姚崇上疏积极主张捕杀蝗虫。他引经据典,极力说服玄宗,同时提出了灭蝗办法,并派遣御史分头督促各地灭蝗。后又派遣使者去各州县进一步检查捕蝗情况,并把各州县官吏捕蝗的勤惰、政绩大小上报朝廷,以促进州县捕蝗救灾。姚崇督责捕蝗,始终如一,因此捕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仅汴州一州,就捕蝗十四万石,投入汴渠顺流而下者尚不可胜数。在他的努力下,虽然山东连年发生蝗灾,也没有造成很大的饥荒。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