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第二中学、醴陵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两校期中联考试卷

阅读材料,回答下要列要求:

材料一:“人口向城市不断移住,农村因租地集中,耕地牧场化,以及机器等等而不断人口过剩化,农村人口因拆毁小屋而不断被驱逐,这种现象是同时并进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问题》,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3页。)

在誉为经济史“经典”的法国著名史家保尔·芒图著作《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本书每一页上都可能有其名字的那些城市,皆归功于大工业。”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就讲到,西方列强在中国“广设埠头,贩运百货,亦欲逞彼黠削之诡谋,隘我商民之生计。“

(曾国藩:《预筹修约事宜疏》)

1894年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的比例是9.7:1,1920年是3:1。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

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谈及19世纪50年代末,“其时黄河决口,江苏北境竟成泽国,人民失业,无家可归者,无虑千万,咸来上海就食”。

20世纪30年代广东因丝业衰落,约有20万女工从工厂回到农村去;浙江“城市工人大批的回乡”;江苏无锡“前赴都市工作者,今大都重返田间”;河南汜水,山西灵邱,江苏江都因农民大量返乡,多有“实感农工太多”之叹。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国家城市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对比材料一,指出近代城市化的核心驱动力应该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化代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材料二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提高了国际竞争力,这其中有科技因素、市场因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两个“低价获取”,一个“牺牲”。第一个“低价获取”指户籍制度把农民强制性限制在农村,以此为企业和城市发展获得了廉价农村劳动力。第二个“低价获取”是地方政府多年来都是压低土地价格来为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及地产商发展创造条件,降低他们的投资成本。虽然提供了许多劳动机会,但也使收入差距拉大。用低价的土地和低价的劳动力,形成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牺牲”就是环境的牺牲,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国环境造成了一些不可修复的破坏。

——《财经网》对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专访:未来部分土地制度的改革将会被倒逼进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城的公共建筑规划与其政治体制密切相关。共和时期,罗马缺少奢华壮丽的建筑物,但罗马人并未感到困扰。原因在于,在元老院这一具有寡头性质的集体议事机构中,没有任何元老能通过斥资修建纪念建筑来彰暴自己的地位,这样做不仅无法赢得同侪的尊重,反而会引发对其权力野心的负面观感。另外,如果政府全库右闭罢次入利生活的基础设施,或者改善公共道路。如果有人主持修建一个大型供水渠,他一定会赢得公民们的称赞。

——摘编自【英】麦克伊书迪《古典世界的城市:从地图探寻文明的细节》

材料二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以咸阳所在地区为“内史”,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京畿区域,并“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以充实京师。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北极星)”。三十五年,秦始皇锐意经营渭南,拟将咸阳重心置于丰镐古都之间,故令建新天极--阿房宫,并扩大城址直达南山,即以山为宫,视渭河为“天汉"

——摘编自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材料三

陪都核心,由两汉迄今,均在两江汇流处。城市中心,偏今日陕西街、林路一带,此为本市发展之期。嗣后城内外开辟公路,人口重心,乃渐向城中移动,今之都邮街遂取城南之中心地位而代之,此为发展中之第二期。民国十七年(1928)划定新市区范围,新市区之开辟系由沿江趋向内陆公路,车站与轮船码头,互争雄长,此为发展之第三期。二十二年重划市区,以巴县城郊,江北附,及南岸五塘,划归市政府管辖,此为发展之第四期。二十六年国府西迁,复于二十九年将市区扩大,计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此为发展之第五期。而迁建区则北达北确,南至南温泉,东起广阳坝,西抵白市驿,此大陪都之面积约1940平方公里,可预期为发展之第六期。(如图2)

图2

——摘自《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

材料四

1922年,国际田园城市与城市规划协会召开会议,其中一个主题是“如何让田园城市在全球开花结果”。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欧洲广到非洲城市规划中。这些城市具有相同之处:一个中央政府办公区以及相邻的商业办公区和中心购物区,它们被低密度的欧洲居住区包围。非洲人聚集的“非洲大院”相对较小,被分隔于城市一侧,通过诸如铁路这样的实质性屏障,尽可能远地和欧洲区分隔开来。

——摘编自【英】霍尔《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