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河南省南和县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11月)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光污染

    ①一百多年前,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创造了一个光明的奇迹。但爱迪生不会想到,电灯让人类走出对黑夜的恐惧的同时,却让人类失去了本来拥有的美丽纯净的夜空。研究表明世界上将近2/3的人口生活在光污染的夜空环境之下。现代文明程度越高的地区,光污染也就越严重。在一些完全被现代文明覆盖的地区,几乎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黑夜。对居住在那里的人们而言,璀璨星空只是一个遥远而又浪漫的幻想。

    ②日益严重的光污染成了天文学家的噩梦。天文台的仪器只能“看见”比背景更亮的东西,当地球上空被人工灯光浸泡时,一些暗淡的星体就消失在视线里了,这给观察太空造成了许多困难。更为严重的是,来自数十亿光年之外的光子在穿越宇宙的漫长岁月后竟然在最后的几千分之一秒里被地球的光淹没,无法到达望远镜的镜头上。

    ③受困扰的不仅是天文学家,光污染也扰乱了许多昼伏夜出的野生动物的生理节奏,干扰了它们的常态行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小型食肉动物和啮齿类动,20%的灵长类动物以及80%的有袋动物,都是夜间活动的动物,它们很多都成为光污染的直接或者间接受害者。比如有一种喜欢在晚上鸣叫的树蛙,如果周围有强烈的灯光,它们就不再出声。雄蛙如果不叫就无法吸引雌蛙繁殖后代。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到树蛙的生存。生态学家指出,光污染对动物的危害,不亚于栖息地的缩小、含有化学物质的垃圾倾倒等其他环境问题。

    ④光污染给夜间飞翔的鸟儿带来的灾难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夜间飞翔的鸟儿依靠星光和月光导航,建筑物上炫目的灯光会令它们迷失方向,特别是在雾、雨天的后半夜。北美洲有450多种夜间迁移的鸟都发生过与高楼相撞的惨剧,其中还包括一些濒危物种。1954年在美国佐治亚州,曾发生过接连两个晚上5万只小鸟死于空军基地的惨剧,它们为灯光所吸引直冲地面。1981年,另有1万只鸟接连撞上一个被探照灯照得通明的发电厂的大烟囱。

    ⑤光污染也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研究人员对生物钟节律进行研究后发现,大多数生命都只能在黑暗的环境下分泌一种叫做褪黑激素的荷尔蒙。对老鼠进行试验后发现,夜间少量的光照也会减少褪黑激素的产生,导致肿瘤的生长。虽然人类对于夜间灯光的敏感程度比老鼠和其他低等动物要低得多,但持续的夜间照明灯光也会扰乱人体生物钟,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光污染还是导致近视高发的一个原因。据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两岁前在开着灯的房间里睡觉的孩子,近视率约为55%;而习惯熄灯睡觉的孩子,近视率只有10%左右。因为当我们闭上眼睛睡觉时,灯光会透过我们的眼皮,使得本来应休息的眼睛不得不继续工作。

    ⑥昼夜交替是一种自然规律。从根本上说,黑暗是无害的。现代生活少不了照明但是我们可以将光限制在需要的地方,尽可能减少光污染,还地球一个纯净的夜空。

(1)、本文依次从5个方面说明了光污染的危害,请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后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光污染让人类失去了本来拥有的美丽纯净的夜空。

(2)、本文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任选一句在原文上用“        ”整齐标出,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第③段“光污染也扰乱了许多昼伏夜出的野生动物的生理节奏,干扰了它们的常态行为”一句中“昼伏夜出”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祈求》,回答后面小题。

祈求

林敬钧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

        阳光照在大地上,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的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我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我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皮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地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

        然而那长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的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的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到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只是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它一生未曾飞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奔驰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选自《美丽如初——10年精短散文100篇》,有改动)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果园快乐的时光

白兰华

    ①外婆家有个菜园,而他更愿意称之为果园。园内有一株高大的漳州柑子树,绿荫如盖,斜斜地遮住了土屋后门的一小块空地。放学回家,他就在树荫下做作业,温习功课。几只麻雀停在屋檐边,啄着盖房用的麦草,寻找残存的几颗麦粒。玩腻了,又蹦跳着飞落地面,叽叽喳喳叫几声,觉得没趣,又陆陆续续飞上树梢,在枝叶间嬉戏。他静静地观望着麻雀的表演,时光仿佛凝固了一般,几丝夕阳的光线投下来,他的心里生长起一片海,无边无际,一叶小舟就在波平浪静的水面轻轻摇曳。

    ②果园里还有三株橘树,一棵李子树,一棵柿树,它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日复一日地成长,经历开花结果的繁衍,默默奉献着一切。经常变化的是地面种的蔬菜。外婆很会持家,忙里忙外的,空闲时间就伺候自己的菜园子。茄子、辣椒成行,豇豆、冬瓜、丝瓜、南瓜等藤蔓植物爬满架子。他常帮外婆打杂,最惬意的事情就是捉虫子。手里拿双筷子,将茎叶间的毛毛虫一条一条地夹进玻璃瓶,拿去喂鸡仔。外婆说吃了活食的母鸡生蛋勤,蛋的个头大。他就在下午放学做完作业后到菜园转悠捉虫子。他发现藤藤菜叶上常有一种胖乎乎的、颜色与菜叶颜色接近的虫子,握在手心里肉唧唧的,爬在肌肤上痒痒的,想笑。外婆说是猪儿虫,吃菜叶挺厉害的,看见菜叶缺边少角的,没准就是它干的坏事儿。将猪儿虫扔到母鸡脚下,母鸡“咯咯咯”地惊叫着躲开,雄健威武的公鸡要在母鸡面前显摆显摆,扑过来用尖尖的喙啄一下虫子滚圆的身体,还是不敢下口。虫子被折腾得死去活来,他的心像被鸡啄了一下,有些生疼。

    ③秋天外婆遍种青菜,一笼一笼的,茎叶繁茂,油绿肥实。收割后,把青菜搬到水井边,用一桶桶清水洗涤。洗菜的活儿很细,得将菜叶褶皱里的尘土粪渣淘洗干净。外婆的手在凉水里泡久了就泛白。他端来小凳依偎在外婆身边,将菜叶一片片扳下,浸没水中。青翠的颜色弥散,绿意晕染 , 一片波光。他和外婆把洗净的青菜挂在竹竿上晾晒,一杆一杆的在房前屋后散放清香。青菜一部分入泡菜坛子做酸菜,一部分腌制成盐菜。腌制后的菜叶变成柔顺的一缕,颜色转为深绿,暴晒几个太阳就变得油亮亮的。他常取几根盐菜到学校和伙伴分享,菜茎柔韧,伙伴们咬得龇牙咧嘴。勤劳的外婆把盐菜切细,储藏在坛子里,要吃就抓把出来拌上熟油辣子葱花儿,很下饭,他很爱吃。

    ④令时光无比芬芳的还是要数春末夏初,果园里繁花盛开,芳香馥郁,整个院落溢满温馨。李子树橘树枝头一片雪白,蜂蝶绕枝,一派繁忙。一场春雨落下,地面铺上一层寂寞的花瓣,水珠在上面滴溜溜滚动。花期最长、香味最浓的是漳州柑子花儿,一朵朵晶莹洁白,缀成一簇一簇的,在青枝绿叶间闪烁。每个晨昏,那香味儿飘得很远,将空气沉醉。

    ⑤转眼间,收获的忙碌随之而来。田野里,秋阳下,打谷机轰隆隆,拌桶声铿锵有力,膀大腰圆的汉子吆喝着把一担担金黄的稻谷挑往晒坝,堆起一座座小山。外婆家的果园充满果味的甘甜。橘子绿中带黄,沉甸甸压弯枝头。漳州柑子圆溜溜的似孩子胖胖的脸蛋,笑盈盈地张望着。外婆给他和小姨留了几个柑子,把其余的部分背到集市上去卖,能换回好几个月的油盐钱。

    ⑥外婆家的果园一年四季都充满希望,充满生活的甜蜜,留给他解馋的几个柑子,要温暖他过完整个冬天!

(摘自《优美散文》)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正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倶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

    ①那年我12岁。那是家里很不顺的一年,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先是祖父去世;然后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随后是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坐了班房还要罚款;紧接着是姐姐被一个男人欺骗了感情,整日里神情恍惚。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的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②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的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

    ③母亲把亲成朋友甚至邻居家蹚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吸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着给弟弟妹妹们买点儿好吃的吗?

    ④“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里好好反省反省吧。”

    ⑥那晚的月光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⑥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

    ⑦歇脚的当口儿,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坚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⑧乌云一层一层压过来,有些让人室息。母亲也一直沉默着,让人不免担心一个闪电会不会将我们引爆。我想牵个话头出来,可是张开的嘴却被一阵风塞住。

    ⑨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缕一缕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并催促我说,“快,咱就一直跟着月亮走。”

    ⑩人生是由各种烦恼的碎片组合而成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断拼接的过程。人生中那些艰难之事,于我早已不再新鲜。每每历经苦之风暴来袭,我都不会选择躲闪,而是勇敢地扎进去。我记住了母亲的那句话,也相信乌云总有散开的时候,月亮出现,一切就都有了转机和希望。

    ⑪跟着月亮走吧。

    ⑫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殊不知,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我们一生都栖息在她的光华里。

    ⑬母亲用强大的母爱叮嘱我,一切烦忧都不必过于介怀。跟着月亮走吧,自会走到柳暗花明处,自会走到鸟语花香间。

阅读

扛椽树

刘成章

    ①这柳,这陕北的柳,这迎着漠风的柳,这晕染出一片苍凉的柳,千万年来,是在等谁呢?谁能描绘出它的满身奇崛?

    ……

    ②【A】描绘它,没借鉴可寻。不论是关于柳的任何文字,都与它挂不上边。所以,什么蛾眉呀发丝呀的种种女儿气,应该首先在天地间扫荡净尽——不能有西施的影子。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不能有刘三姐的影子。甚至京华柳的那种绿,江南柳的那种绿,灞柳中原柳的那种绿,在这里也可以忽略不计——只用黑。黑还要浓黑。于是,我把我周身的血液变成浓浓的墨汁,满腔满腔地往出泼。泼一柱疙疙瘩瘩的铁的桩子,泼一片铁的定格了的爆炸,泼一股爆炸了的力的冲击。或者,泼成曾经跃起在这儿的英雄:泼成蒙恬,泼成赫连勃勃,泼成李自成,泼成刘志丹和谢子长。也可以泼成这儿的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刚强汉子。我还想把它泼成鲁迅。鲁迅虽是南方人,但他的骨头却像这柳。我要泼出的是鲁迅的黑白木刻般的雄姿——这就是这柳。

    ③倘问:这柳没有枝条吗?有。但它的枝条不是垂下来的,而是横在天空中的,像爆炸射出的众多而凌厉的轨迹,像英雄举起的密密麻麻的刀枪。它的枝条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它的枝条是鲁迅的笔,其笔如椽,挥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辉煌。

    ④【B】人们砍了它用来盖房子。一棵树可以砍六七十根。但砍了它,用不了几天工夫,又一层新的椽子又蓬蓬勃勃地生成了。生了

砍,砍了生,往复无穷。往复无穷的是瘠薄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它常常悲壮得像断肢折臂的战士。但即使年迈了,衰老了,它的躯体变得干瘪而空洞,甚而至于剥落成扭曲的片状,仍不忘耗尽最后一丝骨血,奉献于世界。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应该是一片森林——这就是陕北的柳。

    ⑤【C】我的描绘如果就此结束,我知道,还是对不住它的。我还应该用我满腔的浓浓的墨汁,泼出它的名字。有人把它叫作塞上柳,有人把它叫作蓬头柳,有人把它叫作扛椽树。我特别喜欢最末这个名字,因为它摒弃了柔弱的柳字,更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那么,就让我在浓浓的墨汁中饱和上深厚的感情,像豪雨一

样,痛畅地泼下它吧——扛椽树!

    ⑥【D】泼下它的时候,应该再次泼下它的奇崛形象,那形象仿佛是黑桩子,黑碑石,黑煤垛,黑旋风,黑爆炸,黑白故事片中的黑脸黑衣传奇英雄,黑得使人过目难忘。这还不够,还应该泼出它黑色躯体中的代代相袭的遗传基因,以及由于这基因才一辈辈地、一年年地、永不歇息地扛着椽,扛着椽站起啊站起,献给父老兄弟姐妹,修筑广厦千万间。还应该泼出它的声音。那是负重的声音,那是拼争的声音。那是乐此不疲、坚韧不拔、不屈不挠、从来不说一个不字的声音。那是粗重地从胸膛发出来的喘气的声音。那声音如一股一股的西北风,风撼北国大野,壮我中华万世之威!

(节选自《当代艺术散文集萃》,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