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月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

(甲)

游武彝山日记(节选)

出庙,循幔亭东麓北行二里,见幔亭峰后三峰骈立,异而问之,三姑峰也。换骨岩即在其旁,望之趋。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循岩隙攀跻而上,几至幔亭之顶,以路塞而止。

(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三姑:地名。幔亭峰:山名。

(乙)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给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登山里                杂然相《愚公移山》 B、流汩然下泻            漱其间 C、遂从三姑又半里        自劳军《周亚夫军细柳》 D、岩前庵                时朝发白帝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游记语言徐缓自然,行笔正如慢水行舟,十分舒畅。 B、乙文中,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C、乙文选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这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D、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

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举一反三
读诗文,悟情怀: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郭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节选)

丙: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

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北宋·苏轼《范文正公集叙》节选)

丁:

江上渔者⑦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群从:指堂兄弟及诸子侄。②缣:细绢。③尧夫:范纯仁,字尧夫。范仲淹次子。④彝叟:范纯礼,字彝叟,范仲淹第三子。⑤德孺:范纯粹,字德孺,范仲淹第四子。⑥待:依靠。⑦此诗是范仲淹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主政苏州时,为治理水患,在苏州一带察看水情时所作。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