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感受。

他是个老师,三尺讲台是他的阵地;他是个开拓者,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他是新愚公,140万亩荒山是他的开垦地。2016年的4月10日凌晨,他因高强度工作而突发心脏病去世,他就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保国同志。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木瓜之味

       ①大约是2000年初春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我去邮局发信。就在快到邮局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女子和我擦肩而过。忽然,她停住脚步,回头看了我一眼。那眼神很亲切,也有些意外的惊奇,仿佛认出了一个熟人而与之意外相逢。那眼神闹得我以为真的碰见了什么认识的人,便也禁不住停住脚步,看了她一眼:年龄不大,也就二十出头,模样清爽,中等身材,瘦瘦的。看她的装扮,初春时节还穿着一件臃肿的棉衣,就猜得出是一个外地人,大概是打工妹。我仔细地想了想,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个人,她肯定是认错了人。于是,我暗笑自己的自作多情,向邮局走去。

       ②我走了没几步,她从后面跑了过来,跑到我面前,这让我很吃惊,不知碰见了什么人。只听见她用南方人那种软绵的声音仔细而小心翼翼地问我:“你是不是肖复兴老师?”我越发惊讶,她居然叫出了我的名字,木讷地站在那里,近乎机械地点了点头。她一下子显得很兴奋,接着说:“刚才你迎面向我走来,我看着你就像。我读中学时就看过你写的书,你和书上的照片很像。真没有想到怎么这么巧,今天我在这里遇见了你!”

       ③原来是一位读者,大概她这番热情的话,很能够满足我的虚荣心,尤其是听她说她喜欢我写的一些东西,特别是说她读中学的时候读我写的东西对她有帮助,一直忘不了……我就像小学生爱听表扬似的,立刻有些发晕,找不着北了,站在街头和她聊了起来,一任身边车水马龙,喧嚣不已。

       ④从她那话语中,我渐渐地听明白了,她从小在南方农村长大,中学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家里生活困难,就跟着乡亲来到北京打工,住的地方离我家不算太远,要走半个小时左右,今天星期天休息,她是刚刚到邮局给家里寄钱,并发了一封平安家信。虽是萍水相逢,只是些家常话,却让我感到她像是在掏心窝子,一下子竟有些感动,没有想到只是写了一些平常的东西,能够让心拉近,距离缩短,心里想也应该说是如今没什么用处的文学的一点特殊功能吧。于是,我进一步犯晕,沿着斜坡继续顺溜地下滑,不知对她的热情如何回报似的,竟然指着马路对面我家住的楼对她说:“我家就住在那里,你有空,欢迎你到我家做客。”说着把地址写给了她。她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一定去。”

       ⑤回到家后,我就把这件事当作喜贴子,向家人讲了,不想立刻遭到全家一盆冷水浇头,纷纷说我,“你以为你遇到了知己呢?别是个骗子吧?”“可不是,现在骗子可多着呢,你可别忘了狐狸说几句赞扬的话,是为了骗乌鸭嘴里的肉。”“什么?你还把咱家的地址告诉了人家?你傻不傻呀?你就等着人家上门找到你头上来骗你吧!”“要真是找上门来,骗几个钱倒没什么,可别出别的事……”

       ⑥一下子,说得我发懵。一再回忆街头和那个年轻女子的相遇和交谈,不像是个狐狸似的骗子呀,再说,她肯定是读过我写的书,要不也说不出书名;并且能对照着书上的照片认出我来呀。但家里的人说得也没有错,谁也不会把骗子两字写在脑门上,高明的骗子越来越多,防不胜防。这么一想,心里连连后悔,而且不禁有些发虚。一连好几天,都有些提心吊胆。

       ⑦好在一连好多天过去了,都平安无事。时间一长,这件事渐渐淡忘了。

       ⑧将近一年过去了,春节过后的一天,我们全家从天津孩子的姥姥家过完年回家,刚上电梯,开电梯的老太太对我说:“你先等我一会儿,前两天有个年轻女子来找你,你没在家,把带来的东西放在我那儿了。”不一会儿,就拿来一包用废报纸包着的东西。回家打开包一看,是两个青青的木瓜。木瓜的旁边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几行小字,落款是“你的一个读者”。

       ⑨全家都愣在那里,谁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⑩这件事虽已过去四年,但我怎么也忘不了这个年轻而真诚的女子,忘不了这件事情,忘不了这两个木瓜。总记得切开木瓜时的样子,别看皮那样青,里面却是红红的,格外鲜艳,特别是那独有的清香味道,在房间里飘荡着,好多天没有散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A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息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安静。B连“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到。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我煨暖了,你离开的背影

吴钧尧

    ①孩子,我想起你的“四脚兽”时代。你十个多月时,你妈妈出公差,我把你托给楼下的余妈妈照看。我把你送到她家,看到余妈妈摆弄满桌子的玩具,吸引你注意。你看到五颜六色的玩具,咿咿呀呀地扭着小腰、伸出小手去抓。余妈妈偷偷转身,努起嘴、皱着双眉,那表情任谁看了,都知道她正努力调动脸部所有肌肉,催促我“走、走,赶快走”。孩子,我走得急,仿佛余妈妈的表情真的挤出声音了。

    ②我回到七楼家里,望了眼楼下庭院。你一定不知道,你跟我的距离只有短短半分钟,我却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把思绪转回写作计划。傍晚,我到余妈妈家接你,余妈妈正在厨房忙碌,上午吸引你注意的玩具散落一地,已无法提起你的兴趣。你坐在客厅深处,灯光稀微。你四处张望,欲哭的表情里满是孤独、失望。你看见我,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就如一头奔驰的豹,朝我奔过来。两只手掌,一前一后,嗒嗒嗒地,声势与速度同等威猛。

    ③我大步上前,一把捞起你

    ④孩子,我离开你之前,当然偷偷瞄你。你当时被玩具吸引,没有回头。我很好奇,若你玩腻之后,会怎样搜寻我的背影。这让我想到我母亲。

    ⑤孩子,我很少与你说,小时候我也曾跟你一样,搜寻爸爸妈妈的背影。有一次,妈妈带我进城,我们到了堂姐的冰果店。我喜欢冰果店中陈列在玻璃后形形色色的冰品。我贪吃刨冰,沉迷在甜香中,压根忘了妈妈什么时候不在了。堂姐促狭地说:“你妈妈不要你了。”我慌慌张张,四处搜寻不到妈妈,竟相信了堂姐的话,凶猛地哭了。孩子,当时我相信妈妈是我的全部世界,就像你相信,我的胸膛是你永远的操场。孩子,你年岁渐长之后,是否渐渐感到亲情间的某种倾斜,总是长辈费心照看晚辈,晚辈偶一回眸,长辈就感激涕零。

    ⑥下一回,凝望妈妈的背影时,我已经是“男人”了。

    ⑦高中毕业后,我成了一名军人。

    ⑧新兵训练中,“五百米障碍”是最大的考验。它的项目有快跑、爬竿、跳壕沟、爬矮墙、持枪匍匐前进、通过低矮的铁丝网。一次操练,看见身高一米九的大个子,攀爬两公尺高的“矮墙”,竟蹬不过去,一米六多的矮个,反而飞跃而过。我和战友不禁窃笑。等轮到自己上阵,正式戴上钢盔、系上腰带、背上枪,通过“五百米障碍”时,却在“矮墙”前手软脚重过不了关。

    ⑨当时,每逢假日,妈妈会不顾舟车劳顿来看我。她带来零食,看着我狼吞虎咽。我常想,当时妈妈的心中,必定是两难,               

    ⑩每次分别,我都目送妈妈走上交通车,凝望微胖的妈妈蹒跚上车的背影。车子开动了,我看见妈妈频频挥手,好像在说,别送了,回去吧。

    孩子,交通车离开以后,我没有回到营舍,而是来到五百米障碍场苦练。先持装备爬竿,再战矮墙,我一次一次地挑战它。几天后,测验成绩出色,我望着妈妈上车的地方,喘着粗气说:“妈妈,我做到了!”

    孩子,那一刻我的心情,多么像你,豹一般的四脚兽,快速奔向我。只是我已经站了起来,用一个儿子的独立姿态,轻轻煨暖妈妈的背影

(注释)①煨(wēi):用微火慢慢地煮。

在“赏美文·学写作”的读写活动中,老师推荐赏读《我煨暖了,你离开的身影》,并布置了以下两个任务,请你完成。

现代文阅读

(二) 我在珠穆朗玛峰(节选)

王勇峰

①13 时 40分,我们开始往下撤了。没了氧气,再加上右眼失明,我越来越感到行动艰难。对于我来说,氧气在这个时候就是生命。由于缺氧,我的体力极度衰竭,下山时远远落在其他人后面。 眼见5位战友离我越来越远,我明白,自己顶多能撤到七号突击营地。

②终于,我来到了“第二台阶”的陡壁,这里陡得足有90度,一只眼睛难以判断方位,我更加小心翼翼,挂上下降器(一种登山器械)后,我一再提醒自己,慢一些,慢一些,别慌,一定要沉着冷静。但是,下到金属梯一半的时候,我的右脚突然踩空,一个倒栽葱向山下扎去。这一瞬间,我心里咯噔一下,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完了,这下命肯定是要丢在这里了。”

③因为人在这种情形下,即便在海拔低的地方要翻身也是很难的,更别说是在海拔8700米的高处了。我只能在绝望中“垂死挣扎”了。我用尽全身的力气踢甩,右脚在岩壁上乱踢。幸亏我是挂着下降器下山的,我左手本能地紧紧抓住下降器的绳子,很快阻止了下坠,头朝下挂在陡壁上。

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也不知用了多少办法,我自己都记不清了,只觉得上天在帮助我,让我翻了过来。可经过这么一折腾,我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当我爬到海拔8680米的突击营地时,实在没力气再往下走了。我明白,从视力到体力,都是因为缺氧造成的。有了氧气,肌体的血液循环加快,一切才能正常。 我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七号营地,我相信那里会有氧气,如果有,那就有了生的希望。

⑤我咬着牙,一步一步到了七号营地。上天再次帮助了我:一是营地帐篷的门没有拴,如果拴死了,我的手指尖已经冻伤,就解不开了;二是里面的3个氧气瓶里都有氧气。

⑥当时的一篇报道记录了我在山上吸氧时大本营的情况:“西藏队员和台湾队员都于当天返回7790米的五号营地,人们唯独不见北京队员王勇峰。”

⑦“等到天已黑透了,还不见王勇峰回来,大家都很着急……中国登山协会的有关领导整夜未睡等候消息。直到第二天中午前,大本营的队友们不断地用高倍望远镜向山上张望,也没有观察到任何人影。”

⑧由于有了氧气,我的体力已稍有恢复。最让我高兴的是,早晨一醒来,我发现自己的右眼能看得见了。但是,我仍然面临着一个极大的危险,那就是迷路。下山的路早已被积雪覆盖,一个人走是很容易迷路的,而且一旦迷路就会走到异常陡峭的北壁,根本下不去,也绝无力气再返回原路。靠着经验,更靠着运气,我终于回到了五号营地。

⑨“5月 6日,快11 时的时候,望远镜中突然出现一个小黑点,从突击营地的帐篷里爬了出来,慢慢向山下移动。这简直是死而复生! 大本营一片欢腾……”

⑩5月7日上午,守候在7000 米四号营地的队友攀上五号营地把我接应下山。 由于在山上冻伤严重,我一回到北京就被送进了医院,截去右脚的3个脚趾。

(选自《九死一生攀高峰》,有改动)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季羡林先生二三事

梁志刚

①1962年,上高中的我曾读到一篇散文,题目是《春满燕园》。文章讲到燕园湖光塔影、书声琅琅,老师辛勤耕耘,同学勤奋上进。我被优美的文字深深吸引,对燕园求学充满憧憬,也牢牢记住了作者的名字——季羡林。

②两年后,我如愿以偿考上了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成为季羡林先生的学生,自此开始了与恩师长达40多年的师生情谊。那时候季先生53岁,是我们的系主任。他讲话声音不高,语速不快,没有一点我所想象的名教授“派头”,只是常常教导我们要热爱所学专业,刻苦学习,学成报国。他对我们每个人的脾气秉性、兴趣爱好都了如指掌,我们毕业后他也不断地提供各种教诲和帮助。

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季先生用诗一样的语言写了又一篇散文《春归燕园》。改革开放如同和煦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季先生也开启新的学术之路。1979年,老先生应新疆大学之邀西行考察讲学,同行的还有任继愈、黄心川两位先生。当时我在新疆乌鲁木齐军区,先生日程安排特别满,还特地让人通知我去新疆大学一晤,关心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那次,得知我搜集中亚历史资料遇到困难,季先生利用鉴定善本古籍的机会,向新疆大学图书馆负责人介绍:“这是我的学生,在军区作调研工作,如果他需要查阅资料,请一定帮忙啊,拜托拜托。”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④先生待我恩重如山,我总想为他做点什么。2005年,蒙先生首肯,我和老同学胡光利将先生的回忆文章收集起来,整理成一套书,定名《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编辑书稿,又一次为我提供了亲聆先生教诲的机会,其中几件小事让人印象深刻。

⑤当时出版社要求老先生写一篇自序。先生笑言,我就写我要过95岁生日了,学生送礼物我表示欢迎,行不行啊?我说那肯定不行,于是先生让我来写一个编者前言。当时稿子里有“国宝级的学者”“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等字眼,我们认为没有夸大,是实话实说。可是先生看了不高兴,说:“我正在写文章,‘辞国宝’‘辞大师’,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得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遵照先生的意见,我们改了一稿,先生看了说:“还是有吹捧之嫌,再改。”改了三遍才通过。

⑥书稿的最后一卷,原本想发表先生在医院写的、之前没有发表过的东西,但是先生不同意。他说了两个理由,一是他已经答应了另一家出版社,这些文章将来由他们出版,要信守承诺。二是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学者,不算作家,这些小文章放在最后压不住阵。最后先生拿出4篇分量很重的东西,成为回忆文集的压卷之作。

⑦2006年,出版社准备开新书发布会,先生不主张开,出版社坚持要开,先生便提出了三条意见:“领导同志公务繁忙,不要请他们到会;不要摆放我同领导同志的合影,不能借领导的光宣传自己的书;也不要放我的录像片,放几张照片可以。季羡林有什么了不起?就是一个普通的作者,不要招摇。”他还说,书做得好不好,不能靠宣传,应当靠书的内容、书的质量赢得读者。人家说好是鼓励,提意见是鞭策,都要真心诚意地感谢。为先生编书的过程让我受益良多,不仅学习他的为文,更重要的是学习他的为人。

⑧他一生提倡“爱国、孝亲、尊师、重友”,将之奉为良知并身体力行。他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我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可是先生本人却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英雄业绩。能够得到先生数十年的教诲,是我人生之幸。在我这个老学生心中,季老是我永远的先生。

(文章有删改)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小题。

母亲的园子

李秀萍

    在我的家乡,每户人家的房前都有个园子。母亲把园子的一角开辟成花圃,种了许多花,因此,我家的园子是菜园,也是花园。

    自春天起,父亲就调侃母亲说:“浇浇你的花园吧。”母亲笑了,我也笑了。父亲话中的意味是,母亲只是一个乡村老太太,本该在园子里种满蔬菜,可是老太太居然浪漫起来,种了许多的花。左邻右舍看见母亲在种花,也都表示那么大一块地种豆角更实惠,种花怪可惜的。

    我和母亲打电话聊天时,母亲说的多是园子里的蔬菜和花草,它们像是母亲养育的婴孩。在栽种、浇水、锄草的繁杂劳动中,它们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母亲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经常给那些花儿拍照,然后通过手机传给我。有时,她还用视频邀我移步赏花,对我作现场解说,令我心头发痒,想回家一睹究竟。

    当我置身母亲的花园,我的心中满是惊叹。在清澈的天空下,大丽花、百日菊、紫茉莉、凤仙花、鸡冠花、格桑花正在盛开。花儿明明是娴静不动的,却有一种让人欢欣鼓舞的能量。它们尽情地绽放,色彩令人陶醉,不知为何,我想到了美妙的音乐、光滑的丝绸,身心无比舒畅和熨帖。

    母亲创造了生活的艺术。她熟知每种花的色彩、轮廓、表情及习性,她使出艺术家的手法,安排好每种花的位置。她想让藤蔓植物沿着墙壁和屋檐攀爬,就设计出几条繁复的路线供其游走,取得她想要的效果。果然,牵牛花找到攀缘物后四处蔓延,形成了一面锦绣墙垣。有趣的是,一些牵牛花穿过旁边的玉米地向远处走去,有多远就走多远,一边伸茎吐叶,一边自在开花。房子的墙角处还种着几株曼陀罗,曼陀罗枝叶茂密,花姿奇特,据说躺在曼陀罗的花枝下,能安然入睡。

    在母亲的房间里,透过窗子随意向外一瞥,便是一幅画。大丽花正对着窗子绽放,从盛夏到晚秋,饱满的花朵时刻展现着炫目的姿采,这是母亲最喜爱的花。从我的房间望出去,风景更加别致,窗外是一片藤蔓植物。·早晨睁开眼睛,在晨曦柔和的光线中,许许

多多的牵牛花和小葫芦在微风中晃动,向我躬身致意,多么可爱,多么令人满足——母亲在某一个清晨看到一朵倏然盛开的花朵,立刻拍照分享给我,想必就是这种心情。

    我和母亲坐在牵牛花架下一边扒豆荚一边唠家常。母亲说园子里的蔬菜品种多,自己吃不过来,就送给亲戚朋友吃,他们高兴,她心里也快乐。我想起《闲情偶寄》中说到的灌园之乐和居家之道:“殊不知草木欣欣向荣,非止耳目堪娱,亦可为艺草植木之家,助祥光而生瑞气。”草木能颐养性情,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当然是一种祥光和瑞气。并且,艺草植木之家多是勤劳之人,不以灌园为苦,反以为乐,日子自然过得朴素而丰裕。

    母亲扒开干枯的豆英,拣选出颗粒饱满的豆子在阳光下晾晒。豆子是芸豆,母亲每年都会为我种一些,她说芸豆的营养价值胜过鸡肉,用来焖饭最好吃。母亲说起从前的事,叙事的节奏随着她干活的方式时断时续,叙事的内容像意识流小说一样变幻不定,把我带回到一段段旧时光里。我凝视着母亲感叹道:“妈,你怎么就老了呢?”母亲看了看我,笑道:“想想你都多大啦?”

    秋天一过,母亲的园子就衰歇了。冬天,白雪覆盖着大地,雪被下休眠的园子应该会做着春天的梦吧。我期待着母亲的园子再度鲜花盛开——那时,我和母亲还会坐在牵牛花架下扒豆英,唠家常,一边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的流云。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1月12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