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语文花开文言文阅读与名著阅读七年级上册 五、寓言四则

阅读下面两则寓言故事,完成下面小题。

【甲】《杞人忧天》全文

【乙】虾蟆夜哭

艾子于海,夜泊岛峙,中夜水下有人哭声,若人言,遂听之。

其言曰:“昨日龙王有令:‘一水族有尾者,斩。’吾髢也,故惧诛而哭。汝虾蟆无尾,何哭?”复闻有言曰:“吾今幸无尾,但恐更理会科斗时事也。

(选自苏轼《艾子杂说》)

【注释】①鼍(tuó):扬子鳄。②虾蟆:即蛤蟆。③科斗:即蝌蚪,是蛤蟆的幼体形态。

(1)、小语对下列句中的几个加点词不太理解,请帮助她用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文言语句

提示方法

解释

艾子于海

查阅字典法:①漂浮在水面上;②在水上行驶,航行;③超过。

(填序号)

中夜水下有人哭声

语境推断法:“闻……哭声”

若人言

联系课内法:投之(《狼》)

水族有尾者

联想成语法:一俱全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吾今幸无尾,但恐更理会科斗时事也。

(3)、小语觉得【乙】文很有意思,想将它改编成独幕剧。请你根据选文,补充A处的台词,并在B处加上相应的神态和动作。

鼍:(哭诉)昨天龙王下令了,水族中凡是有尾巴的都要斩首。A. 。

虾蟆:(大哭)

鼍:(止住哭声,面露不解)你是只没有尾巴的蛤蟆,为什么也哭呢?

虾蟆:B.()我现在幸好没有尾巴,但是也害怕龙王追究我当蝌蚪时的事情啊!

(4)、你和同学对【甲】【乙】两篇文章进行了讨论,请根据内容,补全对话。

小语:《虾蟆夜哭》的虾蟆和《杞人忧天》中的杞人好像啊! 他们都是庸人自扰。

你: ①

小文:你对《杞人忧天》的新解启发了我,我感觉《虾蟆夜哭》中的虾蟆也不是庸人自扰,它有值得我们同情的地方。你对《虾蟆夜哭》有什么新解呢?

你: ②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题目。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
         秦王使人谓 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