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现代文阅读

父亲的光

周进平

    ①那应该是一个很特别的冬天,父亲突然回来了,并且天天都在家里,与我们一起吃饭,一起说话。

    ②但是这种情况的变化并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为家里带来欢喜,相反家里却总是笼罩在不可言说的压抑气氛里。那个时候,乡镇企业大批倒闭,父亲所在的石灰厂也垮了。企业红火的时候,应该是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候。如今回来了,他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心情郁闷到了极点。父亲大病一场,恰好那个时候,奶奶从梯子上摔了下来,摔得很重,经抢救才保住了性命。还有弟弟在一棵树上玩耍,树枝插进了眼角,在省城大医院里动了手术,差点失明。

    ③这突如其来的一系列打击,让整个家庭笼罩在巨大的阴影当中。家里一下子没了经济来源,生活变得拮据起来。这种变故让我们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兄弟几个每天都是小心翼翼的。

    ④直到有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家,还没进家门就听到父亲与母亲那熟悉的谈笑声,这声音非常悦耳。

    ⑤我一进门,父亲就拉我过去,这让我有点受宠若惊,他指着地上一堆莲藕给我看,那些莲藕还没有洗净,被黑色的淤泥包裹着。父亲去挖莲藕了。家乡有许多湖泊,野藕到处是,但是相对好挖的地方已经被人承包了起来,只有那些淤泥很深,相对贫瘠的地方可以任意挖。但要挖起来也是相当费力,若肯出力,掀开一大片淤泥,在一米多深的地方,还是能够挖到一些野生的莲藕的。

    ⑥父亲开始早出晚归,等我们的作业做完,母亲的饭也做好了,天色渐渐暗下来的时候,父亲就挑着一担藕回来了。在清点藕的斤两的时候,父亲即使再累,也会凑到秤杆边看斤两,再用粉笔头在墙上写下数字,他很得意,犹如自己拿到了一张满分的试卷。

    ⑦许久,我们都不知道父亲挖藕的地方,更不知道他是先将冰块敲碎,弄干湖里的水,再用工具一点一点地掀铲淤泥,越挖越深,掀到上面的泥越堆越高,不一会儿就看不到人影了。没过几天,父亲就直不起腰来了,后来就开始贴膏药,后背贴满了,再后来就吃止痛片。

    ⑧在弄清楚了父亲挖藕的地点后,每个周末的中午就由我给父亲送饭菜和酒。第一次给他送饭的时候,我差点哭了。一大片的泥泞地里,到处是翻开的淤泥,遍布大大小小的坑洼。寒风刺骨,天空阴沉,湖里全是黑泥,很难发现父亲的身影。我跑到湖堤的高处,只望到黑茫茫的一片,我大声地喊“爸爸”,一遍一遍声嘶力竭,声音一下子就消失在宽阔的湖面,没有一丝回响。沿着湖堤来回地跑,不停地呼喊,北风呼呼地叫,把我的呼喊都吹向了身后。我心里焦急万分,怕饭菜很快凉了,更害怕在严寒的冬天里会有更可怕的事情发生,我不敢想下去,一边“哇哇”地哭起来,一边冲进了湖里的淤泥里。沿着风干了的淤泥,我爬上了一个干枯的泥堆,四下张望。

    ⑨我突然看见在几百米的地方,有一丝微弱的亮光从某一个泥坑里发出来,内心一下子振奋起来,快步朝那个方向跑去,一双鞋都深陷到淤泥里,差一点儿滚进了挖藕挖的深坑里。

    ⑩我多么希望父亲就在那里,哪怕他是睡着了,或是受点小伤。当我的呼喊声已经足够传到那个泥坑的时候,从里面钻出来一个人影,那就是父亲,是他,他正在张望。刚刚止住的眼泪一下子更汹涌地淌了下来,我蹲了下来,擦了擦鞋子上的泥,抹干了眼泪。父亲打开饭盒,要我坐下,问:“你是怎么找到我的?”我没有跟他说我是如何慌张,如何艰难地找到他,只是说:“这边有一丝亮光。”父亲挖得太深,四周的泥堆得太高,里面看不见,他开着一个矿灯。

那一年冬天,父亲挖了六十五天藕,一天都没有间断过,挖到了过年的费用,挖到了来年的学费,同时也戏剧性地戒掉了几十年的烟瘾。

这么多年,我一直不敢忘却那盏灯的亮光。父亲在中年遭遇到了许多不幸,他像一盏灯一样,在我们没有方向的时候,教会我们怎么去做。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文中随着父亲的情况变化,“我”的心情也发生变化。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父亲的情况

“我”的心情

父亲失业,家庭突遭变故

.            

焦虑、害怕

找到父亲并把饭送给父亲

放下心来

(2)、文章多次写到父亲挖藕地环境的“寒风”与“黑暗”,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挖藕地泥泞坑洼,寒风刺骨,阴冷黑暗。 B、渲染了环境的恶劣凄清,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 C、表现出父亲坚强不屈、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 D、衬托出“我”对这片挖藕地的好奇,焦急地寻找父亲。
(3)、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选文多处写到“我”的感受,用“我”的感受更好地衬托父亲的形象。 B、“我”家庭遭遇的一系列变故,为下文写“我”的茫然失措做了必要铺垫。 C、选文第11段交代父亲挖藕的时间与收获,突出了父亲的坚韧、责任感强。 D、选文中的父亲面对家庭困境的伟大做法给孩子们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12段画线句“父亲在中年遭遇到了许多不幸,他像一盏灯一样,在我们没有方向的时候,教会我们怎么去做”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看云识天气》中的语段,完成下面题目。
        ①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
        ②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③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学会看云识天气,就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留心观察云的变化,在反复的观察中掌握规律。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数字阅读的美好时代

    戴上增强现实眼镜看一本有关兵马俑的图书,兵马俑就以立体的方式呈现在眼前;给手机加上一个反光镜,再打开绘本时,手机会自动为孩子朗读绘本内容……许多看似科幻小说中的情节如今已成现实。12日至14日在杭州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上,5G,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精彩纷呈,让人们对数字阅读的未来更加期待。

    5G时代,数字阅读会出现哪些变化?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亲眼看看紫禁城里的生活吗?想和剧中人物肩并肩走在一起吗?诺基亚公司在展会现场展示了5G视频融合技术,用户对着自己拍摄一段视频传到一台服务器上,就能和任何影视剧中的场景进行融合。“其实相当于抠图,但以前限于速度和带宽,普通用户很难做到,有了5G就简单了。”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套技术未来可以使用户在观看影视剧时直接进入剧中,“演员就好像在你身边一样。”

    我国在5G领域的技术研发和网络部署全球领先,5G商用进程也在加速。中国移动旗下的咪咕公司总经理刘昕认为,随着5G技术的落地、虚拟技术的提升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将是数字阅读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他说,如今数字传播技术带来的数字阅读、有声阅读、可视化阅读已超越传统阅读体验,图文、音频、视频及AR/VR技术的加入使阅读变得生动立体,未来的数字阅读将变成融合各种感官体验的沉浸式阅读。而且,在5G高速度、低延时、大容量的带动下,“万物皆可为媒介”,数字阅读的空间和场景会得到极大拓展,“未来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张毅君认为,深度数字化将大幅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阅读不仅仅局限在书本、手机、电脑等现有终端,未来各种终端阅读设备之间能无缝切换,智能手机、车联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都将成为阅读的载体,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随身随心获得专业优质的阅读内容。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期以来,我国数字阅读一直受困于技术领先而内容不足,读者抱怨优质内容少。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据《2018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近70%的数字阅读用户认为2018年的数字阅读内容质量有所提升。数字阅读产品数量大幅提升,仅网络文学总品种就超过1600万部,数字内容创作者的总人数从2015年的480万人增长到2018年的862万人。

    亚马逊中国副总裁刘书说,电子书的普及极大促进了中国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进程。目前亚马逊中国上的图书50%实现了纸电同步出版。亚马逊中国拥有超过70万种图书,“这些都是出版社的正版优质图书,读者的选择余地大大增加了。”

数字阅读内容的丰富和质量的提升,也刺激了读者的付费意愿上升。据统计,有68.7%的电子书用户愿意付费区间在20元以上。“但实际上,读者只要买到了一本满意的电子书,他的实际付费就会明显高于20元的付费意愿,人均实际付费在33元到41元之间。”张毅君说。

近年来,我国知识付费发展迅猛,2018年,知识付费用户群体达3亿人。其中音频课程尤其受读者欢迎。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去年4月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有两成以上国民有听书习惯。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未成年人听书率也达到了22.7%。听书成为各种阅读方式中增长最快的方式之一。

影响力向基层民众和海外读者延伸

    我国数字阅读不但在国内收获海量用户,也赢得了越来越多国际读者的关注。据统计,目前有超500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被翻译到海外,海外中国网络文学网站日活跃人数达50万人,相关网站的日均访问量达500万次。2015年,中国实体书在美国亚马逊网站上只有5000种,2018年已经增加到9万种。刘书说,亚马逊中国与美国出版社合作出版了22部中国作品的英文版,路遥的《人生》、紫金陈的《无证之罪》、贾平凹的《秦腔》等受到美国读者的喜爱。

(节选自2019年4月16日《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下题。

明亮而不刺眼

陈鲁民

①我特别喜欢余秋雨《黄州突围》里的一段话:“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浅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②人活一世,草木一春,只要努力奋斗又不太笨,做到人生明亮并不算太难,无非是事业成功,梦想实现,声名显赫光彩照人; 而要做到人生不刺眼就更是容易,默默无闻,低调内敛,为人谦恭,出语平和,这也正是我等大多数普通人的选择。但要做到明亮而不刺眼那就有些难度了。一个人既功成名就又不喜张扬,既名闻天下又不摆架子,既身居高位又颇接地气,既文武全才又不恃才傲物,这样的人可谓少之又少,如同凤毛麟角,也因此而难能可贵。

③因为,一般来说,明亮与刺眼成正比,自然界里不论什么光源,都是越明亮就越刺眼,越暗淡就越柔和。太阳比月亮要明亮得多,自然也刺眼得多,人们可以随时欣赏月之皎洁媚,作诗颂歌,“把酒问青天”;而赏日则多是早看日出晚见夕阳,大部分时间是无法直视太阳的。人也是如此,越是成就大、名气大,就越是光芒万丈,刺人眼目,这也是常态,虽很正常却并非什么好事,因为难以接近。做人的理想境界还是要明亮而不刺眼,圆润而不腻耳,让人如沐春风、如浴冬阳。

④明亮而不刺眼,是做人成熟的标志。一个不成熟者,稍有成就便会四处夸耀,生怕有人不知道,有点本事就不知天高地厚,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地球离了我就不会转,这就是刺眼的明亮,让人很不舒服,别人不仅不会心生敬意,反而会心存厌恶。而一个成熟者,不论业绩多大、声望多高,都不会狂妄自大、轻视他人,他们发出的光芒是柔和、温暖的,既有可见光也有不见光,让人乐于接受,给人带来舒适的感受。

⑤明亮而不刺眼,是人格魅力的体现。有的人明亮不足却刺眼有余,高高在上,眼高于顶,让人望而生畏,可敬而不可亲。而一个睿智的成功者,肯定也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人格魅力,即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强烈的吸引人的力量。要吸引人就不能太刺眼,盛气凌人只会让人不敢直视,避而远之。

⑥明亮而不刺眼,是那些真正伟人的标配。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不修边幅,不讲究吃穿,常穿一身普通服装,在街头聊天品茶,与常人无异。两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从不恃奖而傲,每日从实验室回来,照常过日子,就像邻家大婶,珍贵的勋章也被她拿来给孩子当玩具玩。他们的明亮因不刺眼而永恒,英名流芳百世。

⑦明亮而不刺眼,才能吾道不孤,朋友遍天下。早年的苏东坡,恃才傲物,有些咄咄逼人,明亮而刺眼,得罪不少人。人到中年,东坡成熟了,做事扎实,对人真诚,处世稳重,低调谦恭,依旧明亮却不再刺眼,虽被一再贬谪,朋友却越来越多。好友参寥和尚,专程到黄州陪他住了一年多时间,精神上给东坡很大支持。老友巢谷,不顾73岁高龄,从四川去海南看望东坡,结果病死途中。朋友情谊安抚了东坡饱受摧残的心灵,支持了他充满魅力的一生。

⑧或许是我活得不够明亮且有点嫉妒心吧,天生对那些明亮而又刺眼者有一种排斥感,无论你本事再大,成就再高,名声再响,一旦牛皮哄哄、颐指气使,我都会敬而远之。明亮只能使人产生敬畏,不刺眼才能使人感到亲近,愿你做个明亮而不刺眼的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