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甘肃省庆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试卷
材料一:
精神文化生活所包含的价值体系和精神结构在共享中内化、保持与发展,是国家和民族作为共同体存在的灵魂与纽带,它不仅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人性主体意识的自然回归。
《管子•牧民》中提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论语•颜渊》中提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些古人的观念与马克思的观点殊途同归。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这一观点彰显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性。费孝通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中提出,“所谓文化,我是指一个团体为了位育处境所制下的一套生活方式……文化只指一个团体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相当一致性的个人行为……团体中个人行为的一致性是出于他们接受相同的价值观念”。费先生所说的“位育”即为适应,位育是手段,生活是目的,而文化中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正是人类处于集体生活的凝练。费先生认为,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匮乏经济的时代,对于物质满足的追求成为第一要务,而当丰裕经济来临时,人们自然要匹配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中国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物质生活的满足已经日益乏味,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不想被物化和异化,需要追求更为富足的精神文化的浸润,以实现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由此,除了物质文明,如今的人们对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都给予高度的期待和孜孜的追求。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一次升华,现代化的本质要回归到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正是在文化繁荣背景下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化和高尚化。
古希腊哲学认为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外来力量统治着人,人们习惯用外在需求的满足来定位个体的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在对外在的关系中逐渐趋于主体,人们开始追求内在真实的需要和生命的灵性,希望充盈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摆脱自我物化和对物的依赖性。个体不再希望成为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而愿意成为具有主动运用文化和建构文化知识的能动者,期待借助精神文化描绘和感悟生活,欣赏和创造美,赞美和推崇善,抒发和交流情感,启发和传承智慧。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整个国家从文化自主发展阶段走向文化产业形成和迅速发展阶段。之后,随着公共文化事业的大力拓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快速建设,我国开始朝向文化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朝向文化强国迈出坚实一步,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人对文化深层次追求的主体意识的复归。新时代人们主体意识既包括思想也涵盖行动,既抽象也具体,主体意识的决定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感,人们希望通过劳动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也希望随之而来的是丰盈的精神财富,这是人作为主体价值的进一步显现,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须。
(摘编自管健《新时代国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趋向》)
材料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命题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就是要在实现物质富足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民精神的富有,尊重人民主体,满足人民愿望,建设人民参与、由人民享有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积蓄了丰富的物质力量,为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时代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共同发展、共同丰富的时代,而文化是促使人民精神富足最核心的部分。文化是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体系和社会习俗的总和,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内容。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各种形式与载体,对民众个体和群体起到思想引领、价值导向和意义追求的作用,从而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推动精神文明、实现精神富有,一方面强调满足文化需求对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强调在满足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对人民群众精神力量的滋养和增强。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并外化出来,表现为品格、气质乃至行为。精神力量是通过学习和修养后表现出来的正向的、积极的力量,包括信仰信念、道德情操、志向志气等。人民群众从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而聚合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引领社会历史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
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密切相关,共同构成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和支撑要素,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人的所有行为的动机都源于“需要”,需要的满足才会使人产生精神动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和动力。精神领域的变革是更深层和持久的力量,精神力量的增强能够进一步调动人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保障和旨归。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过程,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过程。需求对接、文化供给、教育引导、精神内化和实践转化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向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转变的基本环节,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优质的文化产品,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全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提升。
(摘编自张润枝《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