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顺义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材料一
2024年9月28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重庆成功举办了第三届航天服技术论坛。在此次论坛上,中国首次对外展示了登月服的外观,并启动登月服的征名活动。登月服作为我国未来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的关键装备之一,它将为航天员在月面出舱活动时提供生命保障和作业支持。由于必须面对月球表面真空、极端高低温、月尘以及辐射等严酷环境的考验,其设计与性能直接关系到登月任务的成败。
自2020年启动研制以来,登月服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它采用了综合防护面料,能够有效应对月球表面的极端温度,抵御月尘的侵蚀;其面窗设计为全景防眩光样式,有助于提升航天员的视觉效果;头部配备了远近摄像头,用于实时录制和传输图像;胸前安装的多功能集成控制台,让航天员在月球表面的操作更加简便高效。
与中国空间站使用的“飞天”舱外航天服相比,登月服更加“修身”,不仅更合体,还增强了航天员在不同姿态下的适应性。登月服的外部设备元件小型化、集成化程度更高,重量大幅减轻,且从外观上看,服装整体显得更加协调精致,富有美感。此外,登月靴的防护能力也很强,能够有效应对复杂月表地形。登月服更注重航天员的生命保障和工作效率,特别是在月球低重力、复杂环境下,致力于减轻人体的代谢负荷,提升工作安全性和舒适度。可以说,登月服的研发将为我国首次载人登月任务的完成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我们喜欢把航天梦藏在饱含历史韵味和浪漫诗意的名字里。中国空间站叫天宫、载人飞船叫神舟、月球车叫玉兔、火星车叫祝融……这些中国航天器的名字,都彰显出中国人独有的浪漫。那么登月服叫什么名字呢?据了解,此次登月服征名活动,征集内容为登月服的名称(含创意说明),征集对象为所有热爱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自然人、法人及组织。
(取材于李慧博、孙娜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我国的登月服系统组件设计是针对未来中国载人登月需求而打造的一项创新设计,既运用了现代工业设计的精妙工艺和高端技术,又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月服功能性、艺术性与文化特色完美融合的特点。登月服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象征,既需要满足应对月球表面严酷环境的需求,又要担负起展现民族形象和传播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
登月服的外观设计灵感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甲胄形、凌风带、天穹意、玉璧纹、五行色”等元素。这些文化符号在登月服设计中被巧妙提取并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整体造型从中国古代甲胄的凤翅兜鍪、双层披膊、胸甲、膝裙等结构中汲取灵感,结合登月服各部分的防护需求开展创意设计,形成庄重威严又不失灵动的外观;“凌风带”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飘带元素,融入到躯干装饰中,既增强视觉美感,又象征着中国文化中探索与自由的精神,“天穹意”即在手臂、靴子及背包等的线条设计上采用了天穹意象,融入“天人合一”的浪漫哲思,体现出对浩瀚宇宙的向往;玉璧这一历史悠久的器物形象被用于细节装饰,通过玉璧纹样传递出中华文化对圆满和永恒的追求;“五行色”则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色彩上的集中体现,为登月服注入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文化内涵。
此外,登月服还充分体现了功能性与实用性的融合创新。为应对月球表面复杂的低重力环境和登月服本身重量问题,设计特别加入了可拆卸式负重增强外骨骼,有效减轻航天员的双重负担,并增强稳定性;集成下翻式背包是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穿戴更加便捷,有助于航天员更轻松地进入登月服;登月服手套集成了智能感应技术,使得宇航员即使佩戴手套,也能精确地操作复杂的仪器和设备;人机交互界面进一步优化,手臂嵌入式显示屏等多种交互设计,充分考虑了穿戴压力手套后便捷操作的需求,提高了操作效率和可靠性。
中国登月服的亮相,体现了中国航天事业从初步探索到深入太空的重要跨越。从空间站到登月,中国航天已完成从一穷二白到世界领先的伟大飞跃。登月服的设计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展望。通过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登月服不仅是一件航天装备,更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体,激发了公众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取材于李杰、李叶的相关文章)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