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琉璃厂故事

黄裳

①去年冬天到北京,又抽空去了一次琉璃厂,这地方是越发的冷清了,依照旧样新修的许多店铺,都挂着古色古香的牌匾,书家换了一代新人,这是与过去不同的。水磨砖墙,朱红窗棂,一切都是崭新的。不过只是在门口匆匆走过,从来没有产生要踏进门去的念头。人们明白,这些店铺大抵都是做“洋庄”生意的,并非为普通市民所设。

②摆在玻璃橱柜里的“古董”,自然也是极为昂贵的货色,而且真赝也很难说,因为仿古的东西必然是大量存在的。从前逛琉璃厂的趣味真的是百不存一了。除了看看古色古香的门面以外,还能有什么别的想望么?

③翻检旧书,找出一册《翁氏家事略记》,是翁方纲自著的年谱。是有关琉璃厂的很好的史料。不只记录了四库全书馆编定书籍的工作情况,又记下了琉璃厂访书的种种。五柳居、文粹堂都是曾见于李南涧《琉璃厂书肆记》中的。乾隆中叶厂肆,照翁方纲的记述,简直就像是一处庞大的图书馆,而这馆却是由大小若干书店组成的。书店之外,自然还有古董店,举凡金石、书画、文玩、文房用具无不一一俱备,那么,这就又是一座庞大的博物馆了。这并不是国家举办的,却由大小若干私商组成。它们是交易的场所,也是传播文化的阵地。这是一种奇特的创造,不愧为传统文化中的特异场景。二百多年前的琉璃厂的经营方式,一直延续下来,没有中断,中间当然有兴衰,有起落,但大致还保留着过去的作风,即如读者可以将书带回家去的一点,后来就又发展到由店伙送书上门。总之,他们的经营方式是极为灵活的,总以方便读者为主要考虑,当然这也是商业竞争的一种手段,但也不能说不是富于文化气息的。

④琉璃厂书肆还有一个特点是它的文化沙龙气息。文化人在一起总要发生一些集体的活动,在过去,结诗文社,开大会(如明末复社的虎丘大会)都曾有过,不过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经常随意性的、松散的聚会场所。

⑤琉璃厂的书庄就起了这样的作用。过去北京的宣武门南一带是文人聚居之地,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就是逛书店,因此踪迹也就常出现在海王村左近。这真是一种乐趣,不但可以时时在肆中发现新奇的书籍,还可以与朋友们聚谈,交换学术上的见解,称之为沙龙是恰当的。在解放后这种风气还一直沿续了好几年,从阿英的日记里就可以看到解放初期一些文化人徜徉于琉璃厂的记载。1949 年冬我到琉璃厂参观过,当时书市冷落,各家书店几乎都是门可罗雀,但主人殷勤好客的作风并没有改变 , 从凛冽的寒风中,掀开厚重的蓝色棉帘,里面就是温暖如春的小天地,洁净无尘的方桌,伙计们殷勤倒上茶水,一切都给人以静寂舒适的感觉。坐下来闲谈,很快就和“掌柜”成了朋友。从书市盛衰谈到古书的聚散,新发现了什么善本,一些著名学人的踪迹,海阔天空地谈了一气之后,就站起来看书。那真是满壁琳琅,不外是经史子集的四部书,但按照当时的标准,也并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

⑥使我吃惊的是,各种各样版本的《金瓶梅》就满满地占据了半壁书架。对此我并没有多大兴趣。当然更不会预想到今天它的影印本的身价竟高达六百几十元一部,从这里的确也可以看出一点文化界的小沧桑。稍稍别致的是店主人给我看的一小册《痴婆子传》,说是旧抄,不过是书店伙计的新抄本而已,只是巾箱大字,底本倒是清初的原刻。后来遇见钱默存,说起此事,给他大大嘲弄了一通,还写给我一副联语,那上联就是“遍求善本痴婆子”,今天想起,也确是有点可笑的。这家书店是来薰阁,在店堂之外,后面还有好几进藏书室,其中有一间是残本库,在尘封的书架上杂乱放着一叠叠的旧书。

⑦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像发现新大陆似的看到了不少稀见的本子。现在仍在手头的记得就有莫友芝旧藏的嘉靖刻本《宋文鉴》,大约有十来本,棉纸阔大,每册有会稽钮氏世学楼的印记,又有莫氏手题的书名。这是他在藏书题跋中提起过的,说是“得于皖口行营”,正是在和太平军作战的曾国藩的幕中,好像他当时所得的就是残书,于是就毫不踌躇地买下了。此外还有正统本的《诗林广记》,存下半一厚册,是关中刻本,比常见的嘉靖刻要少见得多。那薄似蝉翼而又坚实如绸帛的纸张,古拙而气势生动的刻工,都是令人心醉的。

⑧此外还有一本《平海图》,已经被老鼠啮去了五分之一光景,但却是崇祯壬午刻成的绝好的版画,是海战的纪实之作。除了绘刻精妙之外,更能得见晚明人物衣冠、兵器、战斗、官场仪节等实际状况,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买得之后偶于王重民先生的文章中得知,原书名《壬午平海记》,系木活字本,已经流入美国,此卷首图一册,却因鼠吻之余,为贾人抽下,而我又无意于残书库中看到,也算是一种难得的幸运了。

⑨记录这些过去买书的琐事,有什么意思呢?大概总是一点故旧之思在心头缭绕,时时想起,拂拭不去吧。琉璃厂在我的记忆中是一条温暖的街,在这里买到过一些书,也认识了一些书友,享受过不少随意谈笑的乐趣,也得到不少教益。这真是一种别致的沙龙,虽然并没有美酒与咖啡,总是令人怀念的。

(1)、找出下面各项对本文理解错误的一项:(    )
A、“故事”一词有两种读法:①[ gù shì ] ②[ gù shi ],本文题目“琉璃厂故事”中的“故事”应该读①。 B、北京的琉璃厂书店,既是图书馆,又是博物馆;既是交易的场所,也是传播文化的阵地,还是文人聚集的沙龙。 C、作者无比怀念从前的琉璃厂书店,来北京要抽空去琉璃厂一趟;但是却“从来没有产生要踏进门去的念头”,是因为现在的新书店与过去不同了,他怕打碎他的旧梦,破坏他对从前的美好回忆。 D、从前的琉璃厂,店主人殷勤好客,来到这里的文化人与朋友们聚谈,交换学术上的见解,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但是这种风气到了建国初期马上就中断了。
(2)、本文要写的是从前的琉璃厂旧书店,开头却先写现在琉璃厂的新书店,用意是什么?
(3)、文章⑥-⑧段记录了哪些买书的事?
(4)、试体会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从凛冽的寒风中,掀开厚重的蓝色棉帘,里面就是温暖如春的小天地,洁净无尘的方桌,伙计们殷勤倒上茶水,一切都给人以静寂舒适的感觉。

(5)、文章开头第②段中提到了“从前逛琉璃厂的趣味”,最后一段作者也说“大概总是一点故旧之思在心头缭绕”。请你在文中找出总结“从前逛琉璃厂的趣味”和“故旧之思” 的一个句子,抄写下来。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秋天的心
                                                                                                                 林清玄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阅读《白杨礼赞》节选,完成文后问题。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yì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qí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雨天的狂欢

李成

    ①我的家乡在长江北岸,那里雨水较多,尤其是每年的梅雨季节,常常是连月不开。

    ②总是下雨,当然令人讨厌,尤其是我们这些顽皮的小孩子喜欢“闹野”,一旦大雨倾盆,遍地泥泞,更不方便出去玩了,天地间阴阴惨惨,人又无所事事,心情自是很郁闷。我把家里的几本文学杂志都翻烂了,没有新的读物进来,那可真是百无聊赖啊!只好趴在窗户上看外面的行人如何撑着旧伞在雨中伶仃而行,或在泥泞里艰难跋涉,甚至一滑一跌,现出种种让人感到滑稽的怪象,也能开心一下,但稍久仍觉枯燥无趣

    ③是不是雨天都这样单调苦闷呢?也不是的,也有许多开心的事儿只在雨天才有。比如夏天暴雨如注的当顷,我们会冒雨出去,把奔流的溪水拦起来,用泥巴建一个“水坝”,还用瓦片做个闸门,水蓄积到一定时候提起闸来,看到一片“洪水”喷出老远,自是欢呼雀跃。但最热闹乃至可称为“狂欢”的并不是在夏季,因为夏日村里人常常都很忙,无暇顾及玩乐尤其是集会——而“狂欢”总是需要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才会有的。那么是什么时候呢?是寒冬或春初所谓“春寒料峭”的日子,田间农事已了,而天气已然或仍然寒冷,适合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取暖,欢乐地度过一天时光。

    ④这样的聚会一般是在村里的某间宽敞的公屋里进行。我们那间公屋是叫作“大厅”的,或许在旧时代正是某个“大户”的厅堂,实际上是聚居在一起的几家的过道,平时搁放一点杂物,一到下雨天,人们不自觉地走来闲谈,一开始或许只是几个妇女来此做针线,接着好热闹的孩子们来这里捉迷藏,追逐打闹,又有几个大人来寻孩子,便站下来袖手而观。于是人越聚越多,以致整个大厅里很快就挨挨挤挤,人群中不时爆发出响亮的笑声,从天井口直冲向云霄——布满雨云的天空。

    ⑤这时候不知不觉形成这样的局面:许多大人站在一边“观场”,而人丛中随时空出一块地儿便做了“舞台”,孩子们登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那便有点类似杂技表演了,有的做空中翻,咫尺之地,竟能原地接连翻出十几二十个跟斗,最后还能稳稳地站立;有的表演倒立,甚至倒着用手行走;有的几个人或一个人踢键子,那自己扎的羽毛键子漫天飞舞,让人眼花缭乱,却总是不会落地。最不济的也想表演跳高或“飞檐走壁”,顺着根柱子爬到高处摸摸屋檐……总之是各尽其能,各施其技,以博得一声喝彩,一阵欢呼,而那些大人站在那里果然也看得兴致勃勃,频频点头,不时嬉笑,有时还加以指点议论。孩子们便玩得更来劲了,花样也更多,即使玩失败了,或差点出险,人们惊喊一声,接下去再让别人上场就是了……欢声笑语不断,仿佛正在欢度某个盛大的节日。

    ⑥不知不觉,我们就长成大孩子了。当然不好意思再过分玩闹,不好意思总表演滑稽可笑的动作,但又还不够格跟大人站在一旁观望。我们成了边缘人,很有点无聊了。忽然有一天,有一个大孩子招呼一声:我们换个地方玩吧!便从大厅里抽身出来,往村头上跑。越过村路,就是打谷场,跑进打谷场,斜插过去,就来到东头的几间队屋,这在冬天主要是生产队储藏农具的地方。哦,这是个好地方!

    ⑦门是简单地锁着的,我们很容易弄开就进去了。里面当然没有人,只有一屋子农具,一间堆得比较满,另两间空地多,正好做了新的游乐场。我们不想把在“大厅”上玩的那些一一搬演,想玩点新鲜的。这时,大孩子看着满地的农具,显然有了主意,便问:这些家伙什谁会使呀?有人说:我们开年就要拿它们种地干活了!于是各个都不自觉地拿起农具操练起来。这个扶起一张梨,模拟着插入土地,推着向前;那个拖来禾桶,拿着掉了柄的大扫帚当稻穗在桶沿掼起来;又有人摇起风车,扇出巨风;还有人挥起木锹扬谷,而我则和几个年龄小些的孩子趴到大水车上,踩着脚踏,车起水来……这一切仿佛都从未做过,多有趣呀,队屋里也腾起了一阵阵欢声笑语……

    ⑧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狂欢,可是我们至多也就玩过两三次就不再玩了。因为我们毕竟长大了,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即将正式展开,生活的重担已经在等着我们去挑起,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都要告别童年的一切。冬去春来,伙伴当中就有人再也不去上学了,他们跟从父辈到田野上学做农活,追随的也是与先辈一样的人生。事实上,当初在大厅上参加狂欢“派对”的时候,就有几个大孩子从热闹场上抽身出去,披上雨衣,戴上斗笠,消失在门外雨幕中,帮父辈放水、护苗去了。雨天的狂欢,童年的狂欢,是多么短暂啊。

(有删改)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各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甲 ____(a.站 b.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乙____(a.央求 b.期待)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丙 ____(a.淡雅 b.素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丁____(a.灿烂 b.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要好好儿活……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