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上海市闵行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各题。

技术的人文本质

吴国盛

①动物的存在是按照自然界为它已经安排好的、给定的、既定的技能进行的,但是人缺乏先天的技能,他需要依靠工具、技术生活。因而对技术的审视是理解人类的一个关键环节。

②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技术是价值中立的。一把刀可切菜也可伤人,拿刀去伤人,责任不在刀,刀是中性的。但这种看法忽略了所有刀都指向切割背后的意向结构。如果你老带着刀的话,那么用刀就很可能成为你的存在方式,遇事想着用刀来解决问题。技术的逻辑会迫使你去做某些事情,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技术就不是中性的。

③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自我构建出来的,工具、技术影响着人的本质构建,技术潜在地决定人的行为逻辑。比如文字的出现使我们记忆力丧失;PPT的使用让演讲就变成了读,极大限制演讲者的思路发散。每一样技术在取得某些进步的地方必定有所丢失,现代技术的无所不在可能使我们难以搞清楚我们究竟丢失了什么,我们的语言已经不能表达这种失落了。

④技术不仅是人类自我构造的中介,也是世界构造的中介。世界是由空间和时间构成的,技术能改变空间的特性。比如不同的建筑技术下有不同的监狱、体育馆、公共广场等的空间构造,不同的构造带来不同的政治意味。

⑤时间本来是由运动规定的:牧民按照绵羊的怀孕和生长周期来规定时间;农民按照农作物插秧、收割的周期来规定时间。但我们造就了钟表以后,钟表这个机械规定了现代世界的时间尺度,规定了我们存在的尺度。只要你戴上了表,就像孙悟空戴上了金箍子,你就得疲于奔命。可见,技术本身决定着时间和空间等世界的框架。有什么样的主流技术就会构建什么样的框架,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

⑥现代技术为我们造就了什么样的世界?造就了什么样的人性?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技术追求效率,一些公司的规章制度,就不再是出自正义、德性、美,而是为了效率最大化;当教育做不到因材施教,就会让工厂化生产的效率观念取代因材施教这个适应性观念(适合每个不同的人)……我们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侧面见出端倪。比如现代科学的数学化过程存在着对质的多样性的清除。当你把一个人和一头猪相加的时候,就蕴含着对被加者的本质差异的消除。再如现代技术的背后是现代人对自我的期许和认同。技术要派用场,要有所表现,要做点事情。“有所作为”就会成为现代技术的一个基本的逻辑。反观西方漫长的中世纪,人们的最高境界是沉思、祈祷、过宁静的生活。希腊人的最高人生境界是仰望星空。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忙忙叨叨、一刻不闲,但这已经成了现代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

⑦我们在对现代技术的逻辑的讨论中,可能有些观点有些极端,但这个极端的意思确实或隐或现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而且这个逻辑非常坚硬,不容易被打破。我们要意识到这个逻辑,通过意识到这个逻辑,来发现它的局限性,从而为人类认识到自己的处境提供一种可能性。认识到这种处境,我们才可能认识到我们真正的危机在哪里,我们真正的问题在哪里,我们真正的可能性在哪里。

(有删改)

(1)、为了弄清第②段加粗词“意向结构”的含义,小明让四个不同的AI工具分别解释这个词的含义,以下解释中与本文含义最接近的是( )
A、技术或工具固有的功能上的倾向性。 B、事物所固有的指向及其潜在的影响。 C、事物被赋予的特定用途或使用倾向。 D、工具的功能指向及构成要素与方式。
(2)、以下最适合用来阐释“工具、技术影响人的存在方式”的一项是( )
A、拿着锤子的人,会满世界找钉子。 B、使用轮椅的人,会出现肌肉萎缩。 C、打针服药的人,会呈现体质虚弱。 D、看恐怖片的人,会经常疑神疑鬼。
(3)、不能依据文章内容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要理解现代人的存在方式,必须去研究现代人所使用的技术。 B、人有时候有选择某种技术的权利,但也可能被这种技术支配。 C、人在建构自我本质的过程中是自由、自主的,不是被设定的。 D、有一些超出常识甚至极端的观点,也对人们认识世界有启发。
(4)、本文由吴国盛教授的讲座实录删减而成,其中保留了一些讲座现场语言(而非学术论文语言)的特征,请举例分析。
(5)、本文让人产生人类需要审视技术的迫切感,请从文章的论证思路和内容角度分析这种迫切感形成的原因。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放生鸟

林清玄

    泰国清迈“普哪大庙”前,有许多供游客放生的“放生鸟”。到庙里朝拜的游客,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买一对放生鸟,打开鸟笼,两只小鸟咻咻飞向空中,小鸟的飞翔让人感到一种无比的快慰。

    可是庙前的小鸟永远不会减少,原因是卖“放生鸟”的人,每天清晨都到树林去捕那些小鸟;我常想,小鸟被放生,又被捕回笼子,笼子和天空的不断来去,对小鸟而言是不是一种轮回呢?

    这个景象,使我想起几年前在乡下看到的一幕。一位捕龟人,捕到许多海龟,放在庙前,供应善心人士买海龟放生来“做功德”,善良的人总是觉得,他们将有灵气的龟放进大海,可以添寿。有一次,我看到那位卖龟人所拥有的两只海龟,龟甲的底部已经刻了许多放生者的名字;很显然,它们不幸地落入卖龟者的网中,成为敛财的工具。

    这两件类似的事,时常使我想到“放生”,鼓励别人放生的小贩,为什么自己不肯做功德,一定要由别人来做?我们看到放生的场面是很美的,小鸟在空中自由的飞翔,海龟缓缓的在水里遨游,任何人都可以感受那种快乐,唯一不能感受到的恐怕是那些小贩吧?小鸟、海龟不幸,竟成为顽者的生计。

不论小鸟,或是海龟的放生,都只是生的轮回,我却记得有两种生与死放生的轮回。

马来西亚有一种旧俗,就是清明节的时候,在溪边超度亡魂,要放莲花,称为“放生莲”。人人都相信,溪中的亡魂只要攀住一朵莲花,就可以往西方投胎为人。

    中国各地,都有放河灯的习俗,在七月鬼节,家家都糊好一个河灯,趁着夜黑“放生”到河里去,传说那些彷徨的河魂,借着灯的照引,能得路重生。

女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有一段描述放河灯的景况,我觉得是文学作品里描写放河灯最典丽的一段:这灯一下来的时候,金急急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有千万人的观众,这举动实在是不小的。河灯之多,有数不过来的数目,大概是几千百只。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跳脚欢迎。大人则看出了神,一声不响,陶醉在灯光河色之中。灯光照得河水幽幽的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

    河灯从几里路长的上流,流了很久才流过来。有的流到半路就死了,有的被冲到了岸边,有些孩子拿着竿子去抓它,有些渔船也顺手取了一两只。到后来河灯越来越稀疏了。

    可是这河灯,从上流的远处流来,人们是满心欢喜的,唯独到了最后,那河灯流到了极远的下流,人们内心里无由的来了空虚:“那河灯,到底是要漂到哪里去呢?”

    被放生的小鸟、海龟、莲花、河灯,到底最后去了什么地方?这恐怕是千古的大疑问。许多古老的习俗,都一再显示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着天空和大海的辽阔,对着溪河的绵长,对着一切物的有灵,人是显得多么渺小!

    可是我们总是希望借着放生的小鸟和海龟,来和天空与海有所联系;借着漂在河上的莲花与灯,能和未知的世界有所沟通。

    我小时候喜欢折纸船,把它放到河里,虽然不知它流往的所在,但心情上却寄望着,它能漂向一个开朗快乐的地方,童年的小纸船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有时候,却代表一种远方的、宽大的、自由的希望。

    正如我希望那些被放生的小鸟,能飞入林间,轻快的跳跃;希望那些被放生的海龟,能回到大海的故乡,自在的悠游。可惜这希望是渺小的,因为里面有人的功利,有功利的地方就不能有真正的自由。

    我也希望,那些漂流在河溪里的亡魂,真能攀住莲花,托着河灯,去找到西方的光明之路,那条路也许是远的,由于人在河里放下无私的爱,就有可能到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 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使用棍子、“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 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羱羊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出发,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北极熊的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选自《动物游戏之谜》,有删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村声

老向

    没有声响,不足以表现寂静;没有寂静,也不足以显示声响。这种情理,在居住乡下的人们很容易悟出来。

    从太阳没有了说起吧:爱吵爱叫的孩子们,都像小麻雀似的各自回家去了。所有的街巷,一齐入了睡眠状态。完全黑夜自不待言,就是有月光的日子,那路旁的树影儿,也不会把孩子们喊出来再玩玩不是?偶尔,纯乎是偶尔,有个小贩在晚餐以后会来的喝一声“老豆腐开锅!”那声调又高又颤,好像一只带伤的秋雁,飞到东西,飞到南北,终于又飞回来;因为四周都让寂静给塞满了,没有它的去路。

    “雄鸡司晨”,仿佛是鸡祖宗留下的老例。然而定县的雄鸡,很有一些“祖宗不足法”的创造精神,它爱几时叫了就几时叫。它的鸣声很草率,大概它并不指望着震动天下,也不管那些“打夜作”的人们听了发生什么感想。它仿佛是对于这黑夜的寂静有些胆怯了,所以要试着叫一叫。

    俗谚说:“夜猫进宅,无事不来。”夜猫,俗名叫做秃枭。许多人家都把秃枭当作凶鸟,很厌恶它在深夜间大呼小叫的。本来夜里静得就有点死气,它的啸声仿佛使死气颤动起来,自然不免有些鬼气森森,无怪乎人们听了觉得有点毛骨悚然。我个人并不怎样讨嫌它;绕在我的住室前后的古树上,时常有一两只枭鸟夜鸣。在这无边寂静的秋夜,它的一声高啸,到底把寂静画了一个轮摩。

    在这并不“夜不闭户”的年头,夜间有比枭鸣更足以使人提心吊胆的声音,那便是群狗狂吠。自然,狗有时也会“咬空儿”,所谓为了要叫而叫的;但是据说大部分是“有所见而叫”,人们怎么能不惊心?在有许多村狗向着一个目标叫成了一片的时候,留心门户的人们,会爬到房上,相应的有一两声表示他有戒备的假咳漱。

    夜间的声音,不知道从哪一个时刻起便宣告结束。黎明,首先进村街的是一面“蓬蓬蓬”的破皮鼓。敲鼓,在北平是卖零碎木炭的唤头,在此间却成了卖豆腐的了。无论多么困倦的人,听了这破鼓晨声,若还赖在炕上,那便是村中加料的懒人,便会失掉许多街坊的同情。像我们这些按照钟点作息的人们,有时感到这面破鼓惊扰睡梦,心里很不高兴。可是既而一想,这只能怪自己起得太晚,怪不着别人。而且这面破鼓,不论冬夏,也不论风雨,比鸡叫还靠得住,天天准是黎明即到,默默之中有着报时钟的作用。

    晨鼓之外,这一个整天儿还有一种经常的声音,就是卖烧饼麻糖的那面小铜锣。乡下人们,要不是去瞧病人或是哄孩子,谁能那么不知物力艰难,随便拿起个烧饼来吃吃?好,这样儿,一时售不完,那卖烧饼的可有活儿干了。他好像一人吃着双工钱的更夫,由早到晚,由东铛铛到西,由南铛铛到北。最初我们觉得他简直是发疯,以为敲一两下,大家都听见就得了,何必那么不怕麻烦连续着敲?后来明白这道理了:说他深怕锣声一住,这个村庄便真个静得死过去,也许靠不住;说他自己忍不住这寂静,八成没有错儿。

    在寻常的日子,村子里再没有别的声音了。遇上城里大集的日子,有个把卖鸭梨的小贩,剩下了货底,在归途上路过这个村庄,也许顺便摆在街上吆喝两声。这时,许多人们不论买与不买,总要跑出街门来,看看,但是十集八集,这类小贩也未必来一回。

    村妇骂街,也不失为冲破沉寂的声音,可惜是也不常有。

    另外,在白天,碰巧了有“钱买杂皮”或是“猫皮狗皮换鞭梢”的小贩到了,村里的狗们一定会总动员去欢迎他,远远的向他狂吠致敬,也还有相当的热闹。

    晚饭以后,我们时常翻阅“皇历”,挑拣“诸事皆宜”的好日子,猜想会有谁家“娶儿嫁女”,会有一班吹鼓手来大闹一阵。及至到了那一天,并无此事,心里仿佛失掉些什么似的。

    有时觉得下雨也好,下雨可以听到檐前的滴水浙沥;刮风也好,刮风可以听到屋后的白杨萧萧。恰巧在这“春秋多佳曰”的季节,又少风无雨。

深山古寺里的和尚,不肯蒲团静坐,养性修真,偏要去听听鸟叫,听听泉鸣;早晚还要轻叩木鱼,低诵经文;有了这一切还嫌不够,不时的还要笙管箫笛铙钹钟鼓的大吹大擂。以前我不懂这是什么出家人的道理,现在,我明白了。街上一个小孩子随便大嚷一声,不是都能把我叫出去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CoreCompetence”通行的中译是“核心竞争力”,但它的准确译法应该是“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不是公司独有的某种枝术或工艺,也不是公司内部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能力,而是指公司整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后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公司集体学习、运作的结果。核心能力是内在的、无形的、本源性的。它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一个公司凭借核心能力才能持续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才能不断催生新产品,开辟新市场。

    了解了“核心能力”的基本含义,我们就能发现目前将“CoreComepetence”译成“核心竞争力”的误区所在。人们常常说,“渠道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某营锁人员一年销售业绩上千万,他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核心竞争力”的译法把人们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了“渠道”、“劳动力资源”等外在的、有形的因素,而忽略了核心能力的内在性与本湖性。一个公司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并不一定表明该公司核心能力强 , 特别是当竞争的环境不公平,或当该公司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的时候。

    进一步说,当一个公司过分依靠外在因素在市场上表现出巨大的“竞争力”的时候,往往是这个公司的内在能力开始蜕化、衷减的时候。优越的资源对于一个公司、一个国家来说的确是一种福音,但同时也可能是一种“诅咒”。这让人想起西方学者关于“石油的诅咒”的说法,由于可以卖石油,一些富油的国家不追求高效的经济体制,不追求创新,他们就躺在石油上坐吃山空,对于这些国家而言,石油资源就成了一种诅咒,一个公司如果一味依靠外在优势进行竞争或只专汪于当下的竞争(如打价格战),就难以逃脱这种被“诅咒”的命运。

    因此,公司必须从关注外在、表层、有形和现在,转向关注内在、深层、无形和未来。“核心能力”的概念体现的正是这种追求。核心能力的形成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动态的、精益求精的过程。公司必须注意保持核心能力的活力,否则也难逃“被诅咒的命运”。能使公司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强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一旦让公司形成路径依赖,也会产生核心能力硬化的问题。当环境发生巨变时,公司困难以应对而猝然倒下。这就是“核心能力的诅咒”。

(取材于吴伯凡《核心竞争力》:福音与诅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村访酒

梁衡

    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一是风景特殊的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

    说是村,并名以“杏花”,其实现在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国家名酒厂。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的,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一次。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汾酒。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

    来参观的人,最少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品酒,二是参观。

    餐厅墙角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肴“汾酒”和“竹叶青”。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坛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竹叶青呢?则呈现一点浅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

    原来我国的名酒有五个香型:浓,酱,清,米,复合。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大约正是因为这纯,才使它成为名酒之祖。

    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先将高粱等原料粉碎,蒸熟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曰酒。酒泉接着汇入“酒海”。那是一个三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13000多只半人高的大缸。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3~4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这套工艺大约在酿酒之初就如此。这些粗则粗点儿、丑亦够丑的瓮甑,已有1500多年历史,其间有什么奥秘,人们一时还难以明晰。另外,更神秘者还有二: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上空的空气。这里经年制酒,空气中便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汾酒的发酵特别有利。开始人们不知此道,有的老师傅退休后,身怀绝技,受聘他乡,但使出浑身的解数,那酒终不姓“汾”。技艺可传,水与气难移。主人每向游人讲到此处,脸上总要漾出一种微笑,神秘、自豪、得意。这汾酒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一解放又被列为我国的八大名酒之一。以后其他名酒虽各有交替,它却稳坐交椅。当你走完全部生产线,在包装车间里对着透明胶管中那一股股急喷出来的、晶莹的酒泉,看着它迅速注满了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瓶时,你又一次惊异于这酒的纯了,纯得像山泉。这山泉不知来自多么深的地层,经过了多少砂石、岩层的过滤,终于溢出地面,在杂花野树与茂林修竹的覆蔽下静静地流淌。这实在是它的魅力、它的奥秘。

    喝过酒,我们被让到招待所里小憩。这招待所也别致,是一所中国式的四合院,取名曰“醉仙店”。院心有古井,有假山。山下有水,有草。草地上有一条汉白玉的黄牛,牛背上牧童横笛,旁边的碑上题着杜牧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诗。环院,南北为容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西侧为展览馆和历代酒器陈列馆,出出进进的游人无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赠。这时,虽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热茶,连声招呼客人休息,但大家却总在院中流连。不错,人们是为访酒而来,但要是这里没有这些酒外之物,那酒何处没有?人们之所以固执地要到杏花村来,实在是要来品味、依恋与凭吊一会儿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础旁沉思。

    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年5月18日,各博物馆会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向博物日献礼,以显现出对社会的诚心和用心,可是,日前因为个别博物馆用“抖音”恶搞中华文物经典,而让博物馆蒙羞和难堪。

    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有不可复制和难能可贵的文化和艺术的价值,因此,用博物馆的方式来保存这些优秀的文物和艺术,并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现其魅力,这在全世界都是一种最为普遍的认同。博物馆因此成为国家的祠堂和祖庙。人们进入到博物馆之中的感悟与流连,则是对文化和艺术所表达的基本的尊重。

    博物馆在面对诸多问题时,首先考虑的应是维护文物的尊严,其中包括对文物价值和历史地位的认识。所以当面对“断臂的维纳斯”曾经有数十种“植肢”方案时,最终选择的还是保留原状。显然这里的“断”的残缺是最美的,而不管哪一种方法使其恢复,都可能破坏她在人们心目中存留的那种独特的美。这就是博物馆的价值观。也有好事者通过现代的数字手段使其断臂重生,这至少是难以获得博物馆认同的。面对历史和艺术,科技也不是万能的。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断臂的维纳斯在今日的中国,可能早就“活起来”了,像“抖音”中的那些抖动的秦代兵马俑。

    中国古代艺术品所凝固的形象正代表中国艺术的精华。凝固的庄重,静态的庄严,所表现的是中国艺术在表现上的瞬间把握,这个瞬间的定格是中国美学的精气神。可是,“抖音”中的恶搞,颠覆了中国文物经典的社会认同和博物馆的价值观。文物“活起来”有专业的内容和专业的考虑,不管任何方式的“活”,都不应该让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尊严受伤。同样,“活起来”也有高下、雅俗。缘起于台湾故宫让那些帝王“活起来”的卖萌,像传染病一样正蔓延在中国文博界,显现了这个时代中的文化悲哀。

    在中国的现实中,在大众娱乐生活的范围内,“活起来”的代表有广场舞,但是,国家大剧院不能因为“活起来”而把广场舞请进国家殿堂。博物馆是公众心目中的殿堂,是需要仰视和行注目礼的。因此,与博物馆相关的文物“活起来”绝对不应该是“抖音”的那种表现方式。博物馆对于科技手段的应用,应坚持在主业上的运用,而非歪门邪道,剑出偏锋。不能用“抖音”中那些社会嘈杂的“三俗”之音来惊扰博物馆殿堂的静谧。

    科技让文博长上了腾飞的翅膀。然而,应恰到好处而非显摆雕虫小技。2011年2月,美国塞克勒美术馆与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联合主办了“历史的回响:响堂山佛教石窟寺”巡回展,该展借助新的技术将被破坏的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的原貌予以重现,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身临其境,还有破坏者的忏悔。而“抖音”所表现出的是低级的不足挂齿的科技手段,其创意来自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出品的经典之作《博物馆奇妙夜》,是美国人早就玩过的,其低下的创意水平更让科技界蒙羞。

(摘编自陈履生《“抖音”以“三俗”抖掉了中国文化的尊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