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写作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
我站在山脚下,有人在山底骂我,我很生气。我爬到半山腰,有人在山底骂我,我听不清,以为他在和我打招呼。等我到了山顶,有人在山底骂我,我耳边只有呼呼风声,眼前尽是迷人风景。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其研究成果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2015年10月,中国内地男演员、歌手黄晓明结婚。他主演过数十部影视剧,发行了两张个人专辑,获得过“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
报纸、电视、广播、app新闻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黄晓明的婚礼,对屠呦呦的报道却明显冷清得多,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屠呦呦是谁。因参加黄晓明婚礼的大牌明星太多,导致浦东和虹桥两机场几乎瘫痪,婚礼现场比诺贝尔奖颁奖典礼要隆重得多。
于是有人开始拿科学家和娱乐明星做比较了,他们各持己见,对两人褒贬不一。
对于以上的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有这样三个母亲,她们都有两个孩子,只有一个苹果。第一位母亲用孔融让梨的办法,让小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二位母亲布置两个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谁完成得快,谁得到苹果,结果大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三位母亲干脆把苹果平分,两个孩子得到的苹果是一样的。
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验出发,比较上述三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阐述你的见解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近日,一部名为《低头人生》的2分钟48秒的短片获得了中央美院年度一等奖,作者用夸张和冷幽默的手法描绘了新时代手机一族的生活状态,每个低头已经到扭曲的人,都只关注着自己掌上的方寸天地,于是,行人走路撞上电线杆,医生给病人打针不专心,消防员没能救下跳楼的人,车祸现场经过的路人在自拍……
该短片爆红网络,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看过短片,有人表示片子发人深省,有人则认为太过夸张只能当笑料,有人认为,对任何事情有收有放就能收放自如……
请结合材料,充分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两个孩子得到一个橙子,他们争来争去。最终达成协议,一个孩子负责切橙子,另一个可以先选择切好的橙子。他们按照商定好的办法各自取得一半橙子,高高兴兴地拿回家去了。一个孩子回家后,把半个橙子的皮剥掉扔了,把果肉榨成果汁喝。另一个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出扔了,把皮留下来磨碎,将其混在面粉里烤蛋糕吃。
阅读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一:一部分学者用“勤劳革命”来解释中国如何在资本稀缺的条件下崛起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勤劳革命”表现为:相对廉价但受过基础教育的熟练劳动力;推崇勤劳致富的工作伦理等。
材料二: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推广劳动教育,通过义务劳动和有偿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净化、美化了校园环境,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
材料三: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型的新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劳动者在知识、技能、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新时代的劳动者,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关于“公德”,有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一是“弱德说”。叶嘉莹曾说:“我不想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是“群德说”。梁启超说:“合群之德者,常肯屈身而就群。”
如何在“公德”面前“做好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