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阅读真题60篇】小语六上 40.不起眼的肚脐

不起眼的肚脐

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反手能摸到肚脐眼儿的人,身材肯定很好”的说法在网上传开了。其实,反手摸肚脐眼儿并非美学标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肚脐眼儿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②肚脐是我们腹部正中线上直径约为 1.0~2.0厘米的一个小凹陷或小突出,十分不起眼。婴儿在未出世时,还不具备呼吸和进食的能力,全靠脐带从母体获取养分。等到婴儿呱呱坠地,人们会把脐带剪断,而脐带上残存的部分,几天后就会坏死脱落。至于那个腹部连接脐带的孔洞,则逐渐封死并长出新的皮肤,成为肚脐。脐带上原先的血管不再参与血液循环,变成了连接肝脏的韧带,起到固定肝脏位置的作用。

③每个人的肚脐几乎都不一样:有些人的肚脐就是一个凹陷的黑洞,有的则像一个结……其实,标准的肚脐应该是一个突出的肉球,不过这取决于出生时,护士处理脐带的手艺。至于肚脐凹凸,则跟人的胖瘦有关系,腹部脂肪越多,肚子上的肉就越厚,而肚脐由于连接着韧带,被韧带扯着不能随意移动。所以,它只能在原地越陷越深,变成了一个黑洞。

④按照人体生长的普遍规律,肚脐的位置通常在人体的二分之一处,也就是重心的位置。对于运动员来说,如果从事“跑跳系”的运动,重心越高的人下半身越长,步幅更大,跑跳能力更强;而对于摔跤、柔道选手来说,重心低则底盘更稳健。所以,看肚脐位置的高低,也成为教练选拔运动员的一种“土方法”。

⑤肚脐的皮肤相当脆弱,属于人体表皮中比较薄的一种,容易被抠破,并且那里还经常蓄积污垢和细菌,易引发感染。正常情况下,如果发生感染,人体的淋巴细胞就会对病菌进行攻击和防御。但特别不巧的是,肚脐没有淋巴组织,所以如果发炎了,只能任由病菌蹂躏。有时病菌还会顺着韧带一路感染到肝脏,那可就“摊上大事儿了”。所以说,即便肚脐不连着肠子,也别没事去抠它。

⑥小小肚脐,其实也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除了注意日常的脐部卫生,还要注意防“风”。脐周是肠胃部位,容易受凉,早、晚天气较凉爽时或者阴雨天气温较低时最好不要穿露脐装;电扇、空调的凉风不要对着脐部猛吹;睡眠时应在腹部盖上薄物或使用护脐带。在日常起居中,还要注意防止脐部意外受损伤,如烫伤、擦伤、划伤等。

(1)、【整体感知】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并补充阅读收获。

阅读目的

建议选择的阅读方法

阅读收获

想迅速了解本文介绍的对象

A.精读全文,圈画关键词,作批注

B.浏览一下题目和第①段

C.快速浏览,抓住第②~⑥段的中心句

D.精读第②⑤⑥段,略读第③④段

文章主要从、样子、五个方面介绍了肚脐

想在短时间内提取全文的主要信息

A.精读全文,圈画关键词,作批注

B.浏览一下题目和第①段

C.快速浏览,抓住第②~⑥段的中心句

D.精读第②⑤⑥段,略读第③④段

(2)、【获取信息】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肚脐是直径为1.0~2.0厘米的一个小凹陷或小突出。

②第⑤段中“摊上大事儿了”指一般情况下,肚脐发生感染,因为没有淋巴组织,所以只能任由病菌蹂躏。

③短文开头说“反手能摸到肚脐眼儿的人,身材肯定很好”,在表达上有激起读者探究肚脐奥秘的兴趣的作用。

(3)、【评价鉴赏】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奇妙的“人体海洋”

    ①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

    ②经科学测定,一个体重70千克的成年人,分布在各种组织和骨骼中的水达到45~50千克,占体重的60%~70%。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第3天时,所含的水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水达91%;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1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内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样了。

    ③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而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了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科学家特地对海水和人类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惊人的接近。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④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成味,否则就不称其为海水。人体血液中就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咬破舌头,伤口流出了血,你就会尝到血的咸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3.5%)要低一些,但比世界上最淡的波罗的海的含盐度(0.2%~0.3%)却要高许多。况且,科学家在考察地球历史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之今日要低得多。之后大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在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其成度就相当于现在的血的成度。会不会是因为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呢?

⑤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给患者皮下或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最常用的是含0.85%氯化钠的水溶液。炎热的夏天,在地里劳动的农民和在炼钢炉前干活的工人,每天都要流掉大量的汗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钠而致病,医生总是要劝这些人多喝些淡盐开水。这就是向人体内部“海洋”中补充“海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⑥如此看来,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物教科书。它告诉人们:我们的身体一半以上由水组成,我们的血液像海水般微咸。

阅读理解

中国瓷器

佚 名

① 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由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胎质、瓷釉、烧结火候。

②中国瓷器的胎质大多具备一定的透明性,所谓有素肌玉骨之象。它的原料多为高岭土,无论东南沿海还是华中各省都有此土,尤其是在江西景德镇高岭村一带,风化了的白云母花岗岩蓄藏丰厚。也就是说,在中华大地取用制瓷原料是得天独厚的。

③ 瓷釉覆盖在瓷胎上,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复合材料。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瓷业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带开始将“白云石”加入釉中,使瓷釉洁白又易于施加彩饰。

④ 烧结火候,主要是指瓷器烧成的温度。烧制陶器、砖瓦都在1000℃以下,瓷器则不然。据推测,早期瓷器的烧成温度就已经达到1200℃了。 日本大阪大学美术史教授曾撰文“尽管要通过1300℃的高温煅烧,釉料仍不变色,纹样依然如故,这就是中国瓷器烧制技术上关键的秘密所在”。

⑤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由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传统细瓷早已形成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镏金、戗金……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巧夺天工。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例如水纹、云纹、花纹和兽纹等。盛唐以来,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上的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宋代以后,瓷业工艺技法愈加精细,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有的春花烂漫,有的冬雪裹枝,有的高山流水,有的繁星满天……这无不增添了瓷器美的意蕴。

⑥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它的彩绘内容有的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吉祥”等寓意丰富的图案。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曾经烧制一组花卉瓷酒盅,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词。其中梅花盅题为“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杏花盅题为“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桃花盅则题为“风花新社燕,时节归春农”……瓷精,图美,词句优雅,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

⑦ 中国瓷器,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有删改)

着眼湿地,呵护“地球之肾”

杨志峰

①在我们居住的这颗蔚蓝星球上,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的生态系统:湿热的雨林、广袤的海洋、寒冷的苔原,还有时常寒风凛冽的高耸山脉和四季分明的温带平原,为诸多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生存环境。但几乎没有哪个生态系统能够像湿地一样,以狭小的面积,孕育了众多的生命。

②顾名思义,“湿地”就是富含水分的湿润的地方。广义的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季节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或咸水体,还是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以及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而狭义的湿地则仅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且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

③即使按照最为宽泛的定义来划分,湿地在地球陆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也只有大约6%。它们可能是天然形成,也可能由人类活动所塑造的。但就是这些只占地球表面积很小一部分的区域,却为全球大约20%的生物提供了居所。栖居于湿地的野生动植物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数量繁多,以至于湿地成了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④当我们走近湿地,我们可以领略到栖息其中的动物们独到的生存智慧。黑鹭会将自己的翅膀围成伞状来遮住阳光,使想要寻找阴凉的鱼落入陷阱;丹顶鹤演化出修长的双腿,使它们可以在沼泽地带跋涉和觅食;滩涂鱼独特的身体结构,使它们可以离开水生活一段时间……如果有幸观察这些生活在湿地里的生灵,相信你会不由得感慨演化的力量留在它们身上的印记。

⑤而在滋养生命的同时,湿地也发挥着调节水分平衡和净化水体的功能。湿地如同天然的海绵,在洪水来临时充分蓄水,削减洪峰;在干旱的季节则成为重要水源,补给河川和地下水。而且,不同于河流,湿地。里的水流较缓,使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逐渐沉淀下来,通过化学转化、微生物分解和植物吸收富集等途径去除污染物,从而有效地净化水质。这种全方位的调蓄和净化能力,使湿地扮演着“地球之肾”的角色。

这句话运用了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

⑥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许多多的湿地特别是天然湿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围填海、城市扩张和工农业活动,都在挤压着本已不多的湿地;而在一些湿地周围,过度排放的污染物也超过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所能处理的范围,令“地球之肾”面临“坏死”的命运。但如果某一个湿地系统完全退化,栖居于其中的动植物,还有巧妙的食物网,以及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也会随之永远消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呵护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在21世纪需要认真审视的任务。(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有删改)

阅读理解

①“玉兔号”月球车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首辆月球车。在我国神话传说中,嫦娥怀抱玉兔,玉兔被赋予纯洁、善良、敏捷、聪明等多种特质。 经过全球征名后,我国首辆月球车被命名为“玉兔号”。

②“玉兔号”月球车的相貌很威武。这个“宝贝疙瘩”“身材”呈长方形盒状,有1.1米高、1.5米长、1米宽。 体重嘛,是140 千克。 周身金光闪闪,耀眼夺目。 它的肩部有两片可以打开的太阳能电池帆板,好似“黄金甲”上的披风。 它的腿部是六个轮状的移动装置,好似哪吒脚下的“风火轮”。 此外,它还有一个长长的“耳朵”——地月对话通信天线,四只敏锐的“眼睛”——头顶的导航相机与前后方的避障相机,一只灵巧的“胳膊”——负责钻孔、研磨和采样的机械臂。

③“玉兔号”月球车的制作工艺很苛刻。“玉兔号”堪称我国史上最难造的“车辆”之一,十几年时间,一大批科研人员倾尽心血,完成了这个由移动、电源、热控等八个分系统组成的“杰作”———能够耐受月表真空、强辐射和高温差等极端环境的月球车。

④“玉兔号”月球车本领很高强。 它通过相机“观察”周围环境,对月面障碍进行感知和识别,然后对巡视的路径进行规划。遇到超过 20度的斜坡、高于20厘米的石块或直径大于2米的撞击坑,能够自主判断,安全避让。 “玉兔号”会慢慢移动,比人们想象的走得慢,最高速度200米每小时。 它的高性能体现在越障能力和通过性,而不是高速度。 它在月面巡视时采取自主导航和地面遥控的组合模式,不仅可以自主前进、转弯、后退,还可以原地打转、横向侧摆,确保在危机四伏的月面上畅行无阻。 此外,月球昼夜温差非常大,“玉兔号”月球车可耐受300摄氏度的温差。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