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阅读真题60篇】小语四上 48、自然界形形色色的骗术

阅读理解

枯叶蝶———虫还是叶?

鳞翅目蛱蝶科的枯叶蝶是著名的仿叶拟态昆虫,其在仿叶拟态方面以假乱真的骗术,达到了绝妙的程度。连叶茎、叶脉以至叶片被虫咬过的痕迹,它都模拟得惟妙惟肖。它停留在树枝上时,哪个是虫,哪个是叶,连专家也难以分辨。 当我们被枯叶蝶以假乱真的骗术迷惑时,我们不禁赞叹大自然的杰作。

负鼠、狐狸———生还是死?

动物受惊扰或受袭击时,呈半死状态,静伏不动,或跌落地面如死物,借以避敌,这种现象叫拟死。 负鼠以拟死闻名。马上要被猛兽抓到时,它们会立即倒在地上,皮肤颜色变淡,体温下降,舌头伸出,肚子变鼓,呼吸和心跳中止,身体剧烈抖动,制造出“惨死”的假象。

会装死的,还有狐狸。在文学作品里,狐狸是骗子的代名词。“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老猎手”,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狐狸的狡猾。 它们擅长使用各种欺诈术,它们有时在一起追逐打闹,打得头破血流;有时则做出各种滑稽动作,装出一副天真可爱的样子,实则目标是50米外的一只小鹿;它们甚至会装出一瘸一拐、踉踉跄跄的样子,以欺骗野兔等动物,等它们失去警觉时发起袭击;遇到老虎、豹子而无法逃走时,它们干脆装死,眼球突出、四肢僵硬的样子让你无法相信它没有死。猛兽通常不喜欢吃动物尸体,狐狸因此得以逃脱。

变色龙———强还是弱?

变色龙堪称模仿大师,它能不断变换自己的体色来模仿周围环境,以便靠近猎物而不被发现,或躲避天敌免受其害。

变色龙带有黏性的舌头在捕捉昆虫时能够大显身手,在20毫秒的时间内就能加速到每秒6米。

变色龙的恐吓战术也是一种拟态,当天敌靠近,变色龙受到惊吓时,它们的身体迅速膨胀变黑,形成一种咄咄逼人的威胁态势。事实上,这不过是“唬人”的伎俩,因为它们并非进攻型动物。

(1)、枯叶蝶以假乱真的骗术具体指什么? (   )
A、模仿叶子模仿得惟妙惟肖。 B、变成了被虫咬过的叶子。 C、它能停留在树枝的上面。 D、这种本领已达到了绝妙的程度。
(2)、下列选项中描述拟死现象的是哪一项? (   )
A、停留在树上装作一片枯叶。 B、为了避开天敌而装作死亡的状态。 C、身体迅速膨胀变黑,构成威胁态势。 D、不断变换身体的颜色来模仿周围环境。
(3)、狐狸遇到猛兽时能够逃脱靠的是什么? (   )
A、装出踉踉跄跄的样子。 B、互相追逐打闹。 C、装死,眼球突出,四肢僵硬。 D、做出滑稽动作,装天真可爱。
(4)、在“变色龙——强还是弱?”这一部分中,提到了“20 毫秒”“每秒6米”,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
A、运用具体的数字,让人清楚变色龙的威胁态势。 B、运用具体的数字,让人明白变色龙捕食时舌头能很快加速。 C、运用举具体的例子的方法让人知道变色龙有恐吓战术。 D、运用举具体的例子的方法让人知道变色龙是模仿大师。
(5)、画波浪线的部分中的“通常”能去掉吗? 说说理由。
(6)、你觉得短文用小标题的形式好不好? 请说明理由。(至少写两点)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选择正确的答案。

在电脑上种蔬菜

御 风

       从古至今,人类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地在天地间耕作。然而今天,科学家们已能在电脑上“播种”了。你看,随着科学家的操作,电脑屏幕上的一棵小麦苗渐渐长大、开花、抽穗,然后结出颗粒饱满的种子。电脑上“种出”了小麦。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科学家在利用高智慧的电脑,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进行模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知道,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比较长,影响生长的因素很多。自然环境、气候、虫害,甚至农作物自身的因素等,都会影响农作物果实的好坏和产量的多少。以前,人们对农作物的研究都是在田间或实验室内进行的,方法陈旧,花的时间又长。

       在电脑上模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最主要的目的是更好地“种出”蔬菜。如,为了在电脑上“种出”优质的番茄,科学家做了番茄生长的全过程画面。他们用电脑模拟番茄的分枝模式,研究番茄的枝条长在枝干的哪个位置,叶片在哪里长出,番茄的果实才能长得更好。

       科学家还利用电脑研究番茄的根怎样穿出土壤,什么时候施肥,施多少肥,番茄才能生长得最好。科学家还打算在电脑上建虚拟植物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种各种 “人造番茄”。这些番茄的口味,可以由电脑合成出来。这样,番茄就有各种特别的风味,如菠萝味、椰子味等,以适应不同人的口味。

       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根据电脑模拟的结果,培植出新型的、更理想的蔬菜品种来。         

课外阅读。

科学认识海啸

    任何灾难对人类来说,兴许是最好的老师。大灾之后必有大识,A从海啸灾难中科学地认识海啸,对提高防御海啸是十分有益的。

    海啸,古已有之。B中国对于海啸灾害的文献记载始于公元前,当时称之为“海溢”“海立”,形象地描述了海啸灾害降临时大海满溢、波浪立起成海墙的情景。唐代诗人杜甫在《朝献太清宫赋》中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描述了天空乌云密布,海水立将起来、猛扑过来的态势,说明中国人对海啸早有所知。

    海啸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它是由于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或风暴而引起的海面巨大涨落。“海啸”一词是常受海啸侵扰的日本人首先用的,英文海啸“Tsunami”一词是由日文音译而来。海啸的成因有三类:一是由气象变化引起,诸如强大的低气压通过时产生的海面异常升高,称为“风暴潮”;二是由地质变化引起,如地震、火山、海底断层、滑坡都能造成,称“地震海啸”,就像印度洋发生的海啸;三是由核爆炸、人工地震等引起。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进行了持续多年的核爆炸试验,曾经诱发了海啸。

但是,也不是任何海洋地质的突变都会导致海啸的发生。据统计,每15000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只有100次会酿成海啸。通常海啸的产生受震源条件、震源水深、震源深度和震级大小控制。震级大于里氏6.5级、震源深度在25千米以内的地震会产生海啸,震级在里氏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千米以内,会形成灾难性海啸,如印度洋发生的地震海啸。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