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惠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AI以假乱真,如何看清数字世界里的"影分身"
曹怡晴
    ①近日,一段外国歌手"说"中文的短视频在网上刷屏。通过AI变声与变脸技术等进行二次创作,视频中的歌手"说"着流利中文,音色和讲母语时的音色极其相似,甚至连口型都能对上。有网友感叹:"太自然了,差点儿以为是真的。"更多人则表示担忧:"若是技术被滥用,以后视频造假就会越来越容易。"
    ②自20世纪中期人类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以来,软硬件技术不断升级,AI技术取得阶段性进展。在近段时间的热点新闻中,AI就是名副其实的"显眼包":在杭州亚运会火炬线上传递过程中,通过AI捏脸、AI动作捕捉等技术的运用,上亿名"数字火炬手"一人一面、自由换装;在前几天刚闭幕的第六届进博会上,"AI照相馆"前人潮涌动,参观者只需要在照相馆内拍摄一张照片,就能通过人脸融合技术,或换上古韵汉服"漫步"上海街头,或穿着活力文化衫"打卡"电竞现场;在乌镇"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未来生活数字体验区成为最热闹的展区之一,观众可以参加AI心理测试,甚至还能找AI中医来把脉问诊。AI运用推陈出新,尽显科技的无穷魅力,不断丰富人们对未来的想象。
    ③人脸识别、语音合成、自动驾驶……赋能千行百业、融入日常生活,近年来,以算法与数据为基石的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产生着深远影响。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300家。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有望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20%以上。而从全球科技、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看,人工智能也同样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可谓潜力巨大、未来可期。
    ④AI技术发展如火如荼,其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比如,AI生成近似原画的内容、构图等,可能侵犯原创者的知识产权;大型语言、图像模型处理、生成数据时,可能侵犯个人隐私;当生成式AI技术被不法分子恶意使用,可能用来从事制造虚假信息、诈骗等违法活动。从社交机器人衍生出网络水军,到算法推荐加固信息茧房,再到AI掀起种种"以假乱真"风潮,新技术这把"双刃剑"可能造成的规则冲突、法律风险和社会伦理挑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⑤新技术的发展不会止步,因噎废食不可取。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合法权益,有形之手就显得很关键。现实来看,人工智能算法具有"黑箱"特性,表现为行为不可控、决策机制难解释等,给监管带来了不小的难度。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密集出台,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不断创新、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监管方式。坚持包容审慎态度,统筹发展与安全,促进创新与依法治理,才能让AI技术始终行驶在正确轨道中。
    ⑥“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还来不及撑开伞时,就已扑面而来。”一段时间以来,AI领域的新突破就像密集的雨点,猝不及防地砸在我们身上。有人说,此时正是“人工智能的蒸汽机时刻”,我们正面临着如何与自己创造的强大工具和谐相处。更好向未来,我们不仅要矢志奔赴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也要在明晰行业“底线”、画定监管“红线”方面持续探索。惟其如此,才能让技术真正地服务于人、造福社会。
(选自《人民日报评论》2023年11月13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运用举例论证,从目前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入手,引出"AI"的论题。 B、第②③段从正面举例,阐述了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现状。 C、第④段从反面举例,提出了AI技术的潜在风险。 D、第⑥段运用比喻论证,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造福社会。
(2)、根据选文说一说目前人工智能的三个用途。
(3)、爷爷经常刷短视频,为防止他受骗,请结合文中的内容提醒一下他。
举一反三
阅读《敬业与乐业》节选,完成小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予,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

盛玉雷

    ①春天万物复苏,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拂堤杨柳”陶醉氤氲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词不达意,停留在“哇”“超贊”的简单感叹。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远近高低各不同”,但网络语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

    ②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③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④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⑤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⑥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对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4月03日05版,有删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

①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②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③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④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粗心专心事业心

①粗心与专心,如水与火不相容,如矛与盾相对立。奇妙的是,许多科学家常常兼具两者——既粗心,又专心。

②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确实是够粗心的了:有一次,他请老朋友吃饭。入席以后,他说去取一瓶酒,竟一去不复返,害得那位老朋友等了半天也不见他的身影。原来,牛顿去取酒时,忽然想起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竟跑到实验室里专心致志地做起实验来,把那位老朋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还有一次,牛顿牵着马上山。走着,走着,又想起了科研中的问题,手就松开了,放掉了缰绳。当他走到山顶时,才发现马儿跑了!

③牛顿的粗心,是生活上的粗心。然而,他在生活上的粗心,是由他对科学的专心引起的。他在科学上专心致志,兢兢业业。正因为他把全部心血用在科学上,所以才在生活上显得那么大大咧咧,丢三落四。

④在科学家当中,像牛顿这样的为数不少,爱因斯坦也是这样。有一次,爱因斯坦在一个桥头等候朋友,等着,等着,他陷入了沉思,连雨水打湿了衣服都不觉得。他想了一会儿,就掏出纸条,记了下来。这时雨点打湿了纸条,他才发觉正在下雨。他赶紧把纸条放进口袋,却又沉思起来,忘记了冰凉的雨滴打在他的脸上。

⑤科学家们在生活上的粗心,常常被人们认为“怪”,甚至被称为“科学怪人”。其实,“怪人”不怪。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怪”,往往是科学家们废寝忘食、通宵达旦钻研科学引起的。正如俗话所说,“一心不可两用”,他们的心思全部扑在科学上去了,自然对别的事情就显得漫不经心,心不在焉了。

⑥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是个昆虫迷。他从懂事起,直到八十七岁逝世,一直如痴如醉地观察昆虫、研究昆虫。有一次,他趴在地上,用放大镜观看蚂蚁搬死苍蝇,一连看了三四个小时。有人骂他“怪人”,他都不予理会!还有一次,法布尔趴在一棵果树上,屏着呼吸观看着蜣螂的活动,直到树下有人大叫“抓小偷”,他才从昆虫王国的迷梦中惊醒过来。

⑦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是个化学迷。他常常一整年都住在实验室里,做了睡,睡了做,生活非常简单。然而,道尔顿却粗中有细,一旦生活中的普通问题涉及科学,他立即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有一年圣诞节,道尔顿买了一双棕灰色的袜子送给母亲。母亲大为诧异,说这样大红色的袜子,给老年人穿太鲜艳了。听了母亲的话,道尔顿顿时对袜子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放下手头的化学实验,开始钻研袜子的颜色问题,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道尔顿本人是色盲!鲜红的颜色,在他看来成了棕灰色。尽管世界上早就有色盲的人,可是谁也没有发现自己是色盲,而道尔顿成了色盲现象的第一个发现者。人们曾经这样评论道尔顿:“他有甚美的简单品性和专一心思,这种品性和心思使他在科学上一直向前进。”

⑧科学家们专心于科学,对生活总是从简从朴。爱因斯坦连会见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时,也不打领带、不穿袜子,觉得那样太浪费时间。同样,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受到沙皇接见时,事先声明,请允许他随便穿什么衣服——平时穿什么,接见时就穿什么。门捷列夫的衣服式样是他自己设计的,口袋很大,便于放笔记本。至于是否“时髦”,对他来说是无所谓的。牛顿的袜筒常常缩到脚后跟,他也毫不在乎。至于陈景润,他的鞋子经常忘了系鞋带,衣服纽扣没有扣齐……这种不注意生活细节的行为,对于专心致志的科学家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⑨科学家们在生活上粗心,在科学上专心,正是他们对科学有强烈的事业心的表现。他们把科学作为毕生的事业,全心全意为科学的进步而奋斗。法布尔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八十七岁时,出版了巨著《昆虫记》的最后一卷——第十卷。英国化学家普列斯特利临死前还躺在病床上修改校样,说完“我现在改正的才是对了”这句话后半小时,与世长辞。爱因斯坦临死前仍在改写关于“统一场论”的科学著作,对陪伴他的亲人说完“我在这里做我的事,你好好地去睡吧”后离开了人世。

⑩“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只有拥有强烈的献身科学的事业心、责任心,方能终生专心致志于科学,推动科学事业向前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题。

敬小慎微

陈思思

①敬小慎微出自刘安的《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形容做事从一开始就非常审慎小心,对细小的事物也不马虎,告诉人们要注重小事小节。

②“敬小慎微”休现的是对"小”的态度。“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虑于微,始贻大忠;不防于小,终累大德"。不在小事小节上慎重看待,就会在大事大节上不稳。对"小”能始终保持着极为清醒与智慧的认识,才不会任小事逐步发展成大事,让事态变得棘手以至难以挽回.

③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三年,离任返乡后发现,自己任职期间在天竺山取了两片石头,倍感惭愧,写了一首自责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bò)。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好友刘禹惕知道后劝他:“区区两块小石头,你何必放在心上呢?”白居易却说:“山石虽不值钱,但取之站污名声,倘若每个游客都带回天竺山石,哪里还有天竺山的秀美?”白居易对小事小节的审慎态度、让后人肃然起敬。

④小事当敬.“敬小"要正确看待“小”,对小事有敬畏之心。唐朝初年有名的清官皇甫无逸,在任职成都时,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有一次,他巡视境内,夜晚之时没有找到驿所,只好到百姓家里借宿,恰逢烛炬的灯炷将要烧尽,主人准备续添,却被他阻止了。他认为自己借宿已经打扰了百姓,再让百姓破费于心不忍,于是抽击佩剑砍断自己的衣带作为灯灶。皇甫无逸"断带为炷”的故事被后世传为佳话。在常人眼里,这些小事细微琐碎,甚至不值一提,但细微之处却彰显了其对小事小节的敬畏之心,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品格。

⑤小事当慎,“慎微”要学会拒绝“小”。陆贽是唐代以“清慎”出名的宰相。母亲去世,需要守墓三年,在此期问,各地颈有意巴结这位“内相”,纷纷赠送厚礼,陆贽一概分毫不取,就连唐德宗都觉得他这样“苛求”自己有点过分。他却说:“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袋;衣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日见可欲,何能自于心。”"涓流不止,溴壑成灾。”任何事物都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小问题刚萌芽时,就要通过小节的表象洞察到大害的后果,从而“见微知著”,在刚开始时就有所防备,防止积重难返,达到不可收拾的境地。

⑥敬小慎微要做好每一件小事。换诸现实,任何一件大事的顺利完成,表面看似偶然,其实是各种小事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小事做实就成大事,平凡事反复做就成就非凡。”

⑦“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都应敬小慎微,从小事小节上加强自身修养,将点滴小事做细做实,多积尺寸之功。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