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儒林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学程调查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阔别三年,第16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于2023年3月在南海神庙成功举办。为期3天的庙会共接待游客近22万人,如此盛况引发了悦悦同学的浓厚兴趣,为此她搜集了相关资料。

材料一:

“南海神诞”缘起于黄埔南海神庙周边村落,是民间为纪念南海神生日而设立的庙会,包含着古人希冀南海神护估一方平安、民富安康、救难避祸、干旱降雨、海上护航等一切诉求。相传唐朝时一位名叫达奚的波罗使者拜完南海神后,在神庙的左右两旁各种下一棵波罗树,于是后人又把南海神庙称为“波罗庙”。“南海神诞”也被称为“波罗诞”,并逐渐发展成为珠江三角洲最盛大的庙会之一。

古代祭海文化融入民间信仰、民俗文化,形成了今天独特的波罗庙会文化。从2005年起广州市文化局、黄埔区政府把“广州民俗文化节”与“波罗诞”庙会相结合,挖掘历史文化遗产集纳广州民间的文化艺术资源,联合举办“广州民俗文化节暨千年庙会波罗诞”,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品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波罗诞民俗”文化品牌,从而在一个新的层次上凸显广州地方文化特色。

节庆期间,南海神庙先后举办了系列民间工艺展,如广彩、瓷器、海上丝路文物、乞巧工艺等展览。这种做法,一可供游人玩乐,增加庙会文化内涵;二可发掘民间工艺家的创作潜力,为历史悠久的南海神庙增光添彩。例如将广州木雕大师罗昭亮创作的系列红木走马宫灯高悬在庙宇里,为活动与展览增添亮丽的节庆色彩。                 (节选自黄应丰《千年海祭》,有删改)

材料二:

波罗鸡是南海神庙特有的工艺鸡。手工艺人用纸皮糊成鸡身,用彩色羽毛黏在鸡身上,用彩釉画鸡冠,用黑白漆点鸡睛。制成后的波罗鸡站在圆盒上,显得非常威武精神。据崔弼撰写的《波罗外记》记载,每年二月初始,“糊纸作鸡涂以金翠或青鸾彩凤,大小不一,谓之波罗鸡。凡谒神者游览必买符及鸡以归,馈遗邻里,谓鸡比符尤灵。”

波罗粽香、滑、肥而不腻,是波罗庙会最畅销的美食。每年农历六月,人们采集大蕉叶(此时的大蕉叶不嫩不老),用水蒸煮,把蕉叶的青味去掉(“杀青”),再准备好优质糯米、去壳绿豆、五香粉腌制过的五花肉和其他佐料,选用牛皮筋线把粽扎得实鼓鼓的,木材明火蒸煮8小时,全部食材的香味方可沁出。不少人从外地赶来,就为了这一口熟悉的带着烟火气的波罗粽。

“波罗诞”一到,满庙风车,春风得意,非常热闹。做生意的人买个风车祈求货如轮转、财源滚滚;船家买个风车寓意一帆风顺:农家买个风车求得风调雨顺;孩子买个风车就为健康快乐。唯老人不买风车,因他们敬香烛以求神,若买风车,有“风烛残年”之意。

《波罗外纪》还记载:“十三过后,男宾退去,女宾登场,是为花朝。”“波罗诞”的正诞(农历二月十三日)过后,二月十四,十五为“花朝节”。“花朝节”的买花戴花,也成为了“波罗诞”的一部分。                                            (整理自《千年庙会“波罗诞”》,有删改)

材料三:

作为传承千午的历史民俗活动,波罗诞在保持独特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如何传承并焕发出新的活力?

首先是注重守正。南海神庙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本届“波罗诞”庙会重点突出“海丝味”。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关瑞华表示,本届“波罗诞”通过深入挖掘海丝文化内涵,以文艺创作的方式将海丝文化与民俗活动进行深度融合,进一步擦亮“老运河、新风貌,老城市、新活力”的海丝文化名片。

此次“波罗诞”为期三天。“海丝盛会”“非遗华彩”“五子朝王”“扶胥号’龙船朝王”“章丘诗会”“寻味庙会”等十余项主题活动轮番登场,不仅保留原汁原味的“民俗味”“非遗味”,还深度融入“海丝味”特色展演。比如,开幕式上演绎以南海神庙为创作背景的舞蹈诗《黄埔长浓》片段,重现千年商都记忆,唤起黄湾古埠乡愁。创新编排仿古祭海仪式表演,重现古代民众明拜南海神的盛况,将海丝文化与民俗活动进行深度融合。“波罗诞”期间,“扶胥号”龙船朝王等活动将黄埔千年古码头的繁荣从历史带到现实。

其次是融入创新。一方面,让历史文化底蕴融于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活动中。波罗鸡、乞巧、广绣等省级、国家级非遗工艺传承人均去到“波罗诞”活动现场参展,游客可跟着大师们学习非遗技艺。另一方面,让新元素融入传统民俗表演。岭南民俗文化快闪、广州民俗文化展演岭南民俗歌舞专场中融入电声乐队等表演,为观众带来传统和现代交融的视听盛宴。

薪火相传,锻造出“波罗诞”千年庙会长盛不衰的精神内核:新旧交融,展示了黄埔区高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整理自2023年3月4日《南方都市报》)

(1)、关于“波罗诞”的介绍,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波罗使者在南海神庙种下波罗树,波罗庙由此得名,故“南海神诞”也被称为“波罗诞”。 B、它最初是民间为纪念南海神生日设立的庙会,现发展成为珠江三角洲最盛大的庙会之一。 C、庙会期间的民间工艺展既增加了“波罗诞”文化内涵,又发掘了民间工艺家的创作潜力。 D、庙会期间的仿古祭海仪式表演,既重现了千年商都的记忆,又唤起了黄湾古埠的乡愁。
(2)、关于“波罗诞习俗”的表述,下列与材料相符的一项是(   )
A、“波罗鸡”是由纸糊成涂以金翠或青鸾彩凤的工艺鸡,可带回送邻里寓吉祥。 B、“波罗粽”是庙会上最为昂贵的美食,制作时非常讲究食材选择和火候掌控它。 C、“风车”寓意财源滚滚、顺顺利利、健康快乐,每个人逛庙会都会买个风车 D、“花朝节”在正诞后举行,男女宾客们买花戴花也成为“波罗诞”的一部分。
(3)、借助悦悦收集的资料,说说我们该如何做好波罗庙会文化的传承?   
举一反三
说明文阅读

不尽的萤火虫

    ①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经》中“町疃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枚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

    ②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几乎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③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鱗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

    ④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⑤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⑥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高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绛。

    ⑦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

    ⑧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笑,不苦口的良药

    ①医学研究证明,笑具有激活人体某些基因的功能。人们通常认为,基因是恒定不变的。但事实上很多基因常常处于休眠状态,或者没有积极地制造蛋白质,通过某种形式的刺激,可以把它们唤醒,笑就是其中一种刺激。

②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曾经对心脏病患者做了一次测试。研究人员首先找来20名心脏病患者,观看半小时分别取自喜剧和悲剧的两部影片片段,两次观看的间隔时间在8个小时。然后,通过超声波测量患者肱动脉的血液流速,结果20人中有14人在看过令人痛苦的电影片段后,血流速度放缓,但在观看电影中的搞笑片段后,有19人血流加速。最后,对患者进行的心电图测试表明,患者观看悲剧电影时对心脏血流速度产生的影响,类似于做心算的影响;而观看喜剧电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有氧运动。

③人生来就会笑,但很少有人知道,人持续大笑100次,对心脏的血液循环和肺功能的锻炼,相当于划10分钟船的运动效果。只要发笑,嘴角和颧骨部位的肌肉便跟着运动,将嘴和两眼向上提拉。这种面部按摩,可以阻止面部线条下坠。每笑一声,从面部到腹部约有80块肌肉参与运动,不仅具有减少皱纹的功效,还是一种有效的减肥方式。笑,不正是一种保持青春的美容操吗?

④不仅如此,笑还是一种最为简单而有效的健身运动。开怀大笑时,随着呼吸肌群的运动,使胸腔和支气管先后扩张,增强了换气量和血氧饱和度,有助于心脏供氧。笑作为一种有效的深呼吸运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大笑伴随着腹部肌群的起伏,又是一种极好的腹肌运动。腹肌在大笑中强烈地收缩和震荡,不仅有助于把血液挤入胸腔静脉,改善心肌供血,对胃、肠、肝、脾、胰等脏器也是一种极好的按摩。一张一弛之间,使劳累的肌肉在运动中得以放松。

⑤生活需要笑声,的确,每一个人都需要放缓脚步,静观周围美好的事物,凝神谛听大自然的天籁,让绷紧的脸庞舒缓,皱紧的眉宇打开,让微笑在脸上绽放,才能融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冰霜和风寒。引人发笑或是接受别人开的玩笑,这意味着你掌握了社会密码,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争端,使别人接受你的想法,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通过微笑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愉悦与友善,增进社会和谐。

⑥笑虽然不用花钱买,不必向人借,却需要“投入”。常和爱笑的人相处,置身其中立马受到感染;注意搜集整理引人发笑的笑话、幽默等资料,品味其间自是忍俊不禁;只要有时间,尽可能去欣赏喜剧、相声之类让人发笑的艺术,使自己多笑几声。

(摘选自《大众科学》,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空间站如何应对“冰火两重天”?

①中国空间站位于距离地面约400公里的太空环境中,由于没有大气层的保护,在太阳光线直射下,空间站表面温度可达150℃以上,在背阳面,温度可达-100℃以下。在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太空环境中,就需要热控系统来实现温度的控制。

②热控系统是保障空间站设备正常运行,以及航天员太空生活冷暖舒适的重要系统。热控系统就像我们地面上的空调系统,通过合理组织航天器内部和外部的热交换过程,使空间站各部位的温度始终处于任务所要求的范围内,为空间站设备正常工作和航天员的生活提供良好的温度环境。

③空间站热控系统中的“中央空调”——流体回路是空间站热控系统的核心,在天和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中,流体回路都遍布在各个角落。

④流体回路能均匀地包裹住空间站的重要部位,通过特殊液体在管路内的往复循环,将舱内设备以及航天员生活产生的热量收集起来,通过回路带到相应的设备和结构中,给过热的地方散热,给过冷的地方加热,实现散热和补热功能。同时还能精确控制空间站不同“房间”的温度,保持温度的均匀和稳定, 可谓是量身打造的“中央空调”。

⑤研制团队为问天实验舱研制了3套液冷系统,将各种设备或试验载荷产生的热量收集并辐射到外太空,可支持数千瓦级以上试验载荷的散热。其中一套是专门为舱外试验载荷进行温度保障的散热回路,首次研制了四通阀技术,解决了舱外试验载荷安装状态对回路系统的影响,在重量上优于国际空间站使用的 多阀门调控技术。

⑥除了打造“中央空调”对空间站进行冷热调节之外,还可以对航天器进行被动的隔热,热控涂层就是被动热控的一种。从神舟十二号起,神舟系列飞船都涂上了一身银闪闪的新型涂层,这是一款神奇的“太空防晒霜”——低吸收、低发射型热控涂层。

⑦空间站组合体飞行时,神舟飞船可能会被其他舱体持续遮挡,造成飞船长时间处于太阳无法照射的极低温度环境下,最低温度甚至低于-100℃。而当空间站组合体形成某些构型时,飞船的局部区域又会持续受到太阳辐照,最高温度超过100℃,为飞船设备的正常工作和航天员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严峻考验。

⑧针对这一控温难题,研制团队设计并研制出了低吸收、低发射型热控涂层。低吸收,就是涂层材料自身具有较低的太阳光吸收特性,可有效减弱太阳辐照导致的温度升高。低发射,则是指涂层具有较低的红外发射率,可有效阻隔飞船内部向外部深冷环境的辐射漏热,避免舱内温度的不断降低。热控涂层有效保障飞船在长期的极端高低温环境下的运行。

⑨被动热控的另一种,就是给航天器穿上隔热“外衣”。例如,天舟四号运行在距地面约400公里的轨道上,围绕地球一圈的时间约90分钟,时而处于地球的阴影中,时而暴露在太阳的直射下,每天需要经历14 次这样的“冰火两重天”。因此,研制人员给它穿上特殊制作的隔热材料,来抵御恶劣的环境,维持内部舒适的温度。

⑩天舟四号的货物舱需要提供适宜航天员生活的温度,相对较高,因此就给它穿上灰色“外衣”,能够多吸收太阳光热量。而推进舱中主要是设备,需要更低的环境温度,因此给它穿上白色“外衣”,多反射太阳光热量。此外,天舟四号“外衣”的内部采用多层隔热组件的设计,有着极强的保暖效果。

⑪研制团队将中国空间站打造成了一个舒适的“太空家园”,呵护空间站平安地遨游苍穹。

(刊载于2022年8月27日)

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之大礼 非遗“佾(yì)舞”

①5月18日晚,中国——中亚峰会欢迎仪式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举行。在欢迎晚会上,以传承千年的国之大礼——八佾舞作为晚会的开场。盛大隆重的场面,端庄典雅的佾舞表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优秀礼乐文化。此次八佾舞的惊艳亮相,也使这种特殊的舞种受到了来自世界的关注。

②八佾舞亦作“八溢”或“八羽”。古代八佾舞均依照舞谱进行表演,动作庄严齐一,节奏平稳,是应用在国家最高典礼的专用舞蹈。颜师古《汉书注》中记载:“佾,列也。”周朝规定,天子可以使用四面之乐,即殿堂之中四个方向都可以安排乐队,诸侯则为三面之乐,卿大夫用两面之乐,士只能使用一面之乐。对于使用的乐舞规定为“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每个数字都以“佾"为单位,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作为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佾舞融合诗、礼、乐为一体,包括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统称三献礼。每一献礼为一个乐章,每个乐章由四言八句的诗歌组成。佾舞中的每个动作皆代表一个字,一个乐章由32个动作组成,可谓是“一字一舞”。这如同现代国际交往中迎接国宾所施放的礼炮有21响、19响、17响等规格区别,其规格等级不可僭越。

③在古代,习佾舞者统称“佾生”,通常由官方遴选才思敏捷、品学兼优的官学生,也就是儒生担任。献舞时,佾生左手横拿篇(yuè,禽,古代汉族管乐器,形状像笛)在内,右手直拿翟(dí,古代乐舞所执的雉羽)在外,象征正直;翟篇结合,呈现阴阳和谐。整个展演过程高雅肃穆,传递着悠悠数千年华夏文明的风韵。佾舞将”仁、义、礼、智、信"融入舞蹈动作中,每一个肢体动作和神态都充分地展现出了“德”和“礼”。佾舞体现“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的儒学思想和精神价值,对佾生讲求“诚于心,形于外”,以表达对先圣先师的无限感恩和敬仰之情。对于今人来说,传统的礼乐文化熏陶正是最好的素质教育,通过佾舞诗、礼、乐对应口、身、心三位一体的高度艺术化的礼乐实践,可以培养良好的人格素养和道德情操。

④周代的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和礼乐文明,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佾舞却曾一度濒临失传,仅在台湾地区得到完整保留,传承了明朝《颊宫礼乐疏》的图谱、舞谱。2021年5月,佾舞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福建省福清市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大陆地区唯一依据明代《判宫礼乐疏》的佾舞图谱和舞谱,恢复和延续传承周礼佾舞的城市。

⑤如今,佾舞作为海峡两岸共同传承和保护的文化项目,也是文旅融合的优秀非遗项目,具有独特的中国元素,更连接着两岸民众的心意与情感。据了解,近年来,在福州地区通过实施佾舞进校园传承活动,受众达数十万人,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来自环球网,有删改)

【材料二】

迎宾仪式

文化解读

八佾舞

八佾舞是应用在国家最高典礼的专用舞蹈,融合诗、礼、乐为一体,展现“仁、义、礼、智、信”的精神特质,表达对友人的敬意。

天揖礼

天揖礼是汉民族的相见礼,身着唐代红色官服的男子,双手平伸,指尖交错,左手在外,掌心向内,举手至额,欠身行礼,表达对宾客的敬意。

芙蓉舞

创意取自唐诗"清水出芙蓉",通过芙蓉花开绽放起舞,呈现出“曲水映芙蓉,相聚在长安"的美好场景。

(来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三】

(图片均来自网络)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所有蜘蛛都结网吗?

①提起蜘蛛,人们马上会想到蜘蛛网,似乎蜘蛛网是蜘蛛的“标配”。梅尧臣说蜘蛛“日结一尺网”,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尽管所有蜘蛛都是才能卓绝的“纺织姑娘”,但只有一半蜘蛛是精益求精的织网高手。

②结网蜘蛛是最吸引眼球、最为人熟知的蜘蛛,也是最古老的“网络工作者”。其他蜘蛛对蛛丝的利用相对简单:或编一个简陋的掩体,或设一个感应的装置,或在捕猎时当绳索,或在飞跃时作安全带……结网蜘蛛可以在不同的场所织起天罗地网作为狩猎场,如圆网蛛、中华涡蛛、胸斑花皮蛛等。圆网蛛是最常见、织网最精巧的蜘蛛。圆网蛛的网是大自然制造的精美艺术品,充分体现了蜘蛛的创造力。“屋角篱尖竹树阴,可怜用尽许机心。”杨万里说的就是圆网蛛,其生活场所是最不起眼的屋檐、篱笆或庭院的角落。

③洞穴蜘蛛也织网,但网没有黏性,它们纯粹依靠网和地面的振动来感知猎物的范围,进而实施攻击。事实上,蜘蛛是世界上对振动最敏感的动物之一,饥饿中的蜘蛛感觉尤其敏锐。

④洞穴蜘蛛习惯于躲在沙堆或洞穴里守株待兔,等待猎物送上门来,如食鸟蛛、施展蜘蛛、悉尼漏斗网蜘蛛。亚马孙巨人食鸟真是蜘蛛家族的“巨人”,足展可达30厘米,是圆网蛛的10倍,与施展蜘蛛体形相差约700倍。在它的食谱中,除了昆虫,还有青蛙、蜥蜴和小鸟。所有蜘蛛都有毒性(蜘蛛毒素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但悉尼漏斗网蜘蛛堪称世界上毒性最大的蜘蛛之一,令人闻风丧胆,其毒液中含有阿特拉科毒素(一种神经毒素),一次蜇咬就可轻易杀死一名成年人。它们不仅猎杀昆虫,也捕食比它们体积大的青蛙和蜥蜴。穴居狼蛛很特别,它筑穴而居却懒得结网,依仗着螯肢中的剧毒,直接对猎物采取暴力袭击。狼蛛性情凶猛,但对待自己的孩子却温情脉脉。

⑤游猎蜘蛛居无定所,四处觅食,如跳蛛、猫蛛、蟹蛛、平腹蛛等。蟹蛛不结网,常常静伏花草丛中等候过往的昆虫,它敢于以小搏大,捕食比自己大得多的蝴蝶和豆娘。平腹蛛富有智慧,讲究策略,不靠蛮力取胜。它捕食时总是小心翼翼地靠近蟑螂等猎物,偷偷释放丝线将猎物缠住,然后找准机会向着猎物颈部致命一击。此外,猪笼草花蛛会用蛛丝做“保险带”或“安全气囊”来窃取猪笼草捕虫瓶中捕获的猎物。

⑥当然,蜘蛛并非严守上述生活方式。例如,流星锤蜘蛛的雌雄个体狩猎方式就大相径庭。真正配得上流星锤蜘蛛这个称号的是雌蛛。雌蛛用蛛丝和黏液制作一个“流星锤”,并用气味引诱飞蛾。当飞蛾靠近时,它就疯狂地舞动流星锤,直至将猎物粘住为止。雄蛛是个“袖珍男”,舞不动“流星锤”,也捉不住大飞蛾,它就干脆不劳神费力地制造工具,而是潜伏在树叶之间,直接用毛茸茸的附肢捕捉小飞蝇。

⑦拟态蛛自己不结网,它以其他结网蜘蛛为食。它先侵入猎物蜘蛛的蛛网,然后轻轻地拨动蛛丝,发出欺骗信号,将自己伪装成体形较小的入侵者,引诱蛛网主人前来。当猎物进入攻击范围时,拟态蛛会非常轻柔地触摸猎物,在猎物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用螯肢中的毒液将其麻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

①“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曾是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在刷脸支付时代来临的当下,每一张普通的脸都有可能刷出钱来,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

靠谱的刷脸技术

②刷脸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准确度能与人眼识别相比吗?对此,有关专家举了个例子:像《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已无法从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下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9.99%。

③刷脸支付具有以下特点: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例如某餐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等,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尤其利好老年人

④刷脸技术用于银行卡等的小额支付时,对老年人很友好。老年人一般记性会变差,各种卡的密码又不能设得太简单。刷脸支付,用户不必记住多个复杂的密码,降低了老年用户使用难度。

⑤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在授权的应用程序上,用户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后,就能领取电子交通卡、电子社保卡等,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实体证件。部分人担心的因化妆等使容颜发生变化的问题,要看具体情况。机器可识别化妆,但若整容幅度过大,或脸部信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则可能无法识别。不过,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解决。

进入“弱隐私”时代

⑥刷脸支付就好比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入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与之连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你不同的表情等。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漏,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私”时代。加之行业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使得形势更为严峻。

⑦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根据谈璎同题文章改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