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儒林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学程调查试卷
阔别三年,第16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于2023年3月在南海神庙成功举办。为期3天的庙会共接待游客近22万人,如此盛况引发了悦悦同学的浓厚兴趣,为此她搜集了相关资料。
材料一:
“南海神诞”缘起于黄埔南海神庙周边村落,是民间为纪念南海神生日而设立的庙会,包含着古人希冀南海神护估一方平安、民富安康、救难避祸、干旱降雨、海上护航等一切诉求。相传唐朝时一位名叫达奚的波罗使者拜完南海神后,在神庙的左右两旁各种下一棵波罗树,于是后人又把南海神庙称为“波罗庙”。“南海神诞”也被称为“波罗诞”,并逐渐发展成为珠江三角洲最盛大的庙会之一。
古代祭海文化融入民间信仰、民俗文化,形成了今天独特的波罗庙会文化。从2005年起广州市文化局、黄埔区政府把“广州民俗文化节”与“波罗诞”庙会相结合,挖掘历史文化遗产集纳广州民间的文化艺术资源,联合举办“广州民俗文化节暨千年庙会波罗诞”,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品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波罗诞民俗”文化品牌,从而在一个新的层次上凸显广州地方文化特色。
节庆期间,南海神庙先后举办了系列民间工艺展,如广彩、瓷器、海上丝路文物、乞巧工艺等展览。这种做法,一可供游人玩乐,增加庙会文化内涵;二可发掘民间工艺家的创作潜力,为历史悠久的南海神庙增光添彩。例如将广州木雕大师罗昭亮创作的系列红木走马宫灯高悬在庙宇里,为活动与展览增添亮丽的节庆色彩。 (节选自黄应丰《千年海祭》,有删改)
材料二:
波罗鸡是南海神庙特有的工艺鸡。手工艺人用纸皮糊成鸡身,用彩色羽毛黏在鸡身上,用彩釉画鸡冠,用黑白漆点鸡睛。制成后的波罗鸡站在圆盒上,显得非常威武精神。据崔弼撰写的《波罗外记》记载,每年二月初始,“糊纸作鸡涂以金翠或青鸾彩凤,大小不一,谓之波罗鸡。凡谒神者游览必买符及鸡以归,馈遗邻里,谓鸡比符尤灵。”
波罗粽香、滑、肥而不腻,是波罗庙会最畅销的美食。每年农历六月,人们采集大蕉叶(此时的大蕉叶不嫩不老),用水蒸煮,把蕉叶的青味去掉(“杀青”),再准备好优质糯米、去壳绿豆、五香粉腌制过的五花肉和其他佐料,选用牛皮筋线把粽扎得实鼓鼓的,木材明火蒸煮8小时,全部食材的香味方可沁出。不少人从外地赶来,就为了这一口熟悉的带着烟火气的波罗粽。
“波罗诞”一到,满庙风车,春风得意,非常热闹。做生意的人买个风车祈求货如轮转、财源滚滚;船家买个风车寓意一帆风顺:农家买个风车求得风调雨顺;孩子买个风车就为健康快乐。唯老人不买风车,因他们敬香烛以求神,若买风车,有“风烛残年”之意。
《波罗外纪》还记载:“十三过后,男宾退去,女宾登场,是为花朝。”“波罗诞”的正诞(农历二月十三日)过后,二月十四,十五为“花朝节”。“花朝节”的买花戴花,也成为了“波罗诞”的一部分。 (整理自《千年庙会“波罗诞”》,有删改)
材料三:
作为传承千午的历史民俗活动,波罗诞在保持独特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如何传承并焕发出新的活力?
首先是注重守正。南海神庙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本届“波罗诞”庙会重点突出“海丝味”。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关瑞华表示,本届“波罗诞”通过深入挖掘海丝文化内涵,以文艺创作的方式将海丝文化与民俗活动进行深度融合,进一步擦亮“老运河、新风貌,老城市、新活力”的海丝文化名片。
此次“波罗诞”为期三天。“海丝盛会”“非遗华彩”“五子朝王”“扶胥号’龙船朝王”“章丘诗会”“寻味庙会”等十余项主题活动轮番登场,不仅保留原汁原味的“民俗味”“非遗味”,还深度融入“海丝味”特色展演。比如,开幕式上演绎以南海神庙为创作背景的舞蹈诗《黄埔长浓》片段,重现千年商都记忆,唤起黄湾古埠乡愁。创新编排仿古祭海仪式表演,重现古代民众明拜南海神的盛况,将海丝文化与民俗活动进行深度融合。“波罗诞”期间,“扶胥号”龙船朝王等活动将黄埔千年古码头的繁荣从历史带到现实。
其次是融入创新。一方面,让历史文化底蕴融于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活动中。波罗鸡、乞巧、广绣等省级、国家级非遗工艺传承人均去到“波罗诞”活动现场参展,游客可跟着大师们学习非遗技艺。另一方面,让新元素融入传统民俗表演。岭南民俗文化快闪、广州民俗文化展演岭南民俗歌舞专场中融入电声乐队等表演,为观众带来传统和现代交融的视听盛宴。
薪火相传,锻造出“波罗诞”千年庙会长盛不衰的精神内核:新旧交融,展示了黄埔区高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整理自2023年3月4日《南方都市报》)
【材料一】
国之大礼 非遗“佾(yì)舞”
①5月18日晚,中国——中亚峰会欢迎仪式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举行。在欢迎晚会上,以传承千年的国之大礼——八佾舞作为晚会的开场。盛大隆重的场面,端庄典雅的佾舞表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优秀礼乐文化。此次八佾舞的惊艳亮相,也使这种特殊的舞种受到了来自世界的关注。
②八佾舞亦作“八溢”或“八羽”。古代八佾舞均依照舞谱进行表演,动作庄严齐一,节奏平稳,是应用在国家最高典礼的专用舞蹈。颜师古《汉书注》中记载:“佾,列也。”周朝规定,天子可以使用四面之乐,即殿堂之中四个方向都可以安排乐队,诸侯则为三面之乐,卿大夫用两面之乐,士只能使用一面之乐。对于使用的乐舞规定为“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每个数字都以“佾"为单位,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作为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佾舞融合诗、礼、乐为一体,包括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统称三献礼。每一献礼为一个乐章,每个乐章由四言八句的诗歌组成。佾舞中的每个动作皆代表一个字,一个乐章由32个动作组成,可谓是“一字一舞”。这如同现代国际交往中迎接国宾所施放的礼炮有21响、19响、17响等规格区别,其规格等级不可僭越。
③在古代,习佾舞者统称“佾生”,通常由官方遴选才思敏捷、品学兼优的官学生,也就是儒生担任。献舞时,佾生左手横拿篇(yuè,禽,古代汉族管乐器,形状像笛)在内,右手直拿翟(dí,古代乐舞所执的雉羽)在外,象征正直;翟篇结合,呈现阴阳和谐。整个展演过程高雅肃穆,传递着悠悠数千年华夏文明的风韵。佾舞将”仁、义、礼、智、信"融入舞蹈动作中,每一个肢体动作和神态都充分地展现出了“德”和“礼”。佾舞体现“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的儒学思想和精神价值,对佾生讲求“诚于心,形于外”,以表达对先圣先师的无限感恩和敬仰之情。对于今人来说,传统的礼乐文化熏陶正是最好的素质教育,通过佾舞诗、礼、乐对应口、身、心三位一体的高度艺术化的礼乐实践,可以培养良好的人格素养和道德情操。
④周代的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和礼乐文明,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佾舞却曾一度濒临失传,仅在台湾地区得到完整保留,传承了明朝《颊宫礼乐疏》的图谱、舞谱。2021年5月,佾舞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福建省福清市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大陆地区唯一依据明代《判宫礼乐疏》的佾舞图谱和舞谱,恢复和延续传承周礼佾舞的城市。
⑤如今,佾舞作为海峡两岸共同传承和保护的文化项目,也是文旅融合的优秀非遗项目,具有独特的中国元素,更连接着两岸民众的心意与情感。据了解,近年来,在福州地区通过实施佾舞进校园传承活动,受众达数十万人,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来自环球网,有删改)
【材料二】
迎宾仪式 | 文化解读 |
八佾舞 | 八佾舞是应用在国家最高典礼的专用舞蹈,融合诗、礼、乐为一体,展现“仁、义、礼、智、信”的精神特质,表达对友人的敬意。 |
天揖礼 | 天揖礼是汉民族的相见礼,身着唐代红色官服的男子,双手平伸,指尖交错,左手在外,掌心向内,举手至额,欠身行礼,表达对宾客的敬意。 |
芙蓉舞 | 创意取自唐诗"清水出芙蓉",通过芙蓉花开绽放起舞,呈现出“曲水映芙蓉,相聚在长安"的美好场景。 |
(来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三】
(图片均来自网络)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