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写作题 题类: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惠州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调研考试(期中)试卷
《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那不自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 而今天的我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查找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无法“目见耳闻”的。
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①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朱敏才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
②上海退休教师洪照生,无微不至地照顾与洪家没有血缘关系的沈曾静老太太,迄今已经37年。在洪照生及其家人的照料下,没有子女的沈老太太,健康长寿地迎来了百岁寿辰。
③周万平坚持25年守护烈士陵园,始终牢记当初向组织许下的“为烈士守护”的承诺,不管是在家庭经济困难时期,还是几个子女都成家后,她都坚守承诺,愿意一辈子在烈士陵园守候。
上述三个人物中,哪一个人更让你感动?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有一个家庭农场,叔侄二人养牛、挤奶,收入高于一般人,日子过得充实惬意。但是也有苦恼,他们不能出远门,不能旅行,因为牛每天要产奶。牛被人驯化、圈养,其实人也被人束缚了。
生活中这种现象很普遍,比如,有了汽车、手机、互联网,以为生活空间大了,其实也可能被它们控制了;掌握了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以为有助于交流,也可能又陷入一种思维定势。
对这类现象,你有什么体验或看法?请自选角度,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材料一:7月11日,在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87岁的袁隆平以流利的英语完成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他卓越的科技贡献和精彩的演讲内容获得了现场观众数次热烈的掌声。国际友人称颂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做出的“第五大贡献”。袁隆平堪称“中国骄傲”!
材料二:深圳有一个名叫袁媛的7岁小女孩,在家里煤气泄漏、父母昏倒在浴室的危急时刻,她处乱不惊。果断打开浴室门,借助衣架桶开高高的窗户,迅速关上煤气,跑到客厅拨打了110、120求救电话,简洁准确地自报位置,使救援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从而成功挽救了父母的生命。袁媛也因此当选为年龄最小的“中国骄傲”。
对两则材料中的“中国骄傲”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生活中,许多人并非因为知道自己欠缺什么然后去弥补,而是受他人或社会的影响而做出决定。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类探索星空的脚步从未停歇。好奇心驱使着人类一次次仰望星空,一步步接近宇宙和科学的奥义,探查未知世界的秘密,思索人类的未来。
1915年,爱因斯坦以其天才的想象力预言了“黑洞”的存在,当时人们认为黑洞吞噬一切。
2016年,霍金说:“黑洞不是永久的监狱。如果你觉得陷入了黑洞,不要放弃,有路可逃。”
2019年4月10日,由全球2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完成的首张黑洞照片发布,中国科学家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感悟、联想与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大明感叹道:“我听过许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请你写一篇文章,对大明说说你的感受与认识。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