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试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下题

一根骨头的自述

沈继平

我,是一根骨头,在人体中有我206个兄弟姐妹,他们形态不一,有的长,有的扁,有的不规则,但我们相亲相爱,组成了人体的骨架。在主人漫漫人生路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肩负重任。

当主人还在妈妈体内时,我比较小也比较软,这样可以让胎儿顺利从妈妈体内产出。

当主人离开妈妈之后,我们开始独自面对地球引力和其他外力,开始了持续的生长和加固的过程。

我不像心脏老大哥,24小时活蹦乱跳,时时刻刻刷着存在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位,不过它脾气不好,稍有异常,就立刻让人心慌心悸,苦不堪言;我也不像肺姐姐,一刻不停吐故纳新;不过非常娇气,有时会让人咳嗽胸闷,好不痛苦。

绝大部分时候,我默默无闻又不会自己运动变化,让人感觉不到我的存在。作为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低调而又谦逊。

从外形上看,我们可能不太变化,但其实,从出生开始,我们就是一个个小工地,一条条小血管为我们的生长源源不断地提供养分,主人消化吸收的胶原蛋白、钙、磷、镁等原材料被运送到骨骼工地,在各种激素的召唤下,满载使命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来了 , 他们提着工具箱,在软骨中央夜以继日地开疆辟土,把软骨中的多糖成分提炼出来,和胶原蛋白混合在一起,搭起框架,再把钙、磷这些矿物质组成的结晶浇筑在框架上。

当我们长大以后,各种细胞还想方设法把我们的建筑物加固,让破骨细胞把老旧的部分咬除,让成骨细胞建造更新的建筑。随着年龄增长,我也会逐步老化,原本强硬的外表逐渐变得疏松,但我也绝不会提出抗议,只会默默忍受,直到有一天轰然断裂,给人以致命一击。[甲]

所以,很多人都会叫我“沉默的杀手”。其实,对于这个称号,我从心底里是拒绝的。今天,我就告诉大家,如何来关注我,爱护我,让我成为一个健康的守护者。[乙]

我们是人类钙的贮藏站,人体99%的钙质都存在我们当中,我们所有的钙量在35-40岁左右达到顶峰,在这之前,成骨细胞建造更新建筑的速度比较快,我们逐步强壮,在这之后,破骨细胞的破坏活动就占据主动,我们的钙量就逐步减少。[丙]

我喜欢感受主人运动,尤其是阳光下的奔跑、跳绳、游泳等,可以让我们更加强壮。但是我们害怕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吸烟、酗酒、熬夜、过量饮用咖啡等,这些都会让我的钙量减少,变脆,容易骨折。

(选自《家庭医生报》2018年8月27日,有删改)

(1)、文章既然是说明骨头,为什么又提到“心脏老大哥”和“肺姐姐”?(4分)
(2)、我,是一根骨头,在人体中有我206个兄弟姐妹,他们形态不一,有的长,有的扁,有的不规则,但我们相亲相爱 , 组成了人体的骨架。(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3)、在各种激素的召唤下,满载使命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来了。(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主要“使命”各是什么?)
(4)、作者通过一根骨头的“自述”,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请分条说明。
举一反三
神奇的人体“天网”
①前不久,德国科学家在观察人体免疫系统对付细菌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在那些被人体灭菌勇士白血球杀死的细菌周围,经常会看到一些丝体物质。起初,他们以为这是显微镜的镜片不干净导致的观察错觉。但后来他们发现,这些丝状体物总是在细菌进入人体后,很快就出现在细菌周围。它们相互缠绕,构成了网。这些网就像蜘蛛网那样,能够迅速把细菌横七竖八地粘在上面,从而将细菌擒拿。随后,这些网就密切配合人体白细胞里的其他物质,把被擒拿的细菌毒杀或者吞吃掉。
②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由丝状体物质构成的网还能对人体内健康的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实验发现,在对付病毒的战斗中,有一种细胞分泌出来的蛋白酶在同细菌作战的时候,有时候会伤及无辜,给人体健康细胞造成伤害。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伤害事件的发生,这个网凭借自身的粘性,主动把这些蛋白酶集中到病菌密集的局部地方,帮助它们认准来犯之敌,同时避免误伤健康细胞。
③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由丝状体物质编成的网,在发挥完杀敌和护体作用后;就自行化解,神秘地消失了。
④那么,人体内的“天网”是谁抛出的?它是由什么物质编织的?
⑤科学家对中性粒细胞已经了解得比较透彻了,知道它们是人体白血球中的主力成员: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大约有白血球5000—10000个,这其中,中性粒细胞就占了55%-70%。他们也知道,中性粒细胞具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细菌的能力,是人体内抵御病毒最出色的勇士。但中性粒细胞究竟与“天网”有没有关系,还是个未知数。
⑥在电子显微镜下,德国科学家对一群中性粒细胞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有细菌的环境里,会马上被唤醒并向细菌围拢。当它们靠近细菌后,先前没有出现的“天网”不久便悄然出现了,但在没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则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唯独不见“天网”的踪影。那么,“天网”究竟是中性粒细胞抛出的呢,还是细菌抛出的呢?“天网”到底是由什么物质编织的呢?
⑦德国科学家通过细致观察和辨认,最后揭开了谜底。原来,白血球里的中性粒细胞在发现细菌入侵的敌情后,会马上奔赴疆场,与细菌拼杀。这些投入到疆场的中性粒细胞注定要成为烈士,因为它们就像是过河的小卒,从不知道退路在哪里,而且它们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这些投入疆场的勇士,在与细菌拼杀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便自行“剖腹”解体,从体内抛出丝状体物质。众多勇士的丝状体物质缠绕在一起,就构成了细菌难逃的“天网”。让人惊讶的是,构成“天网”的丝状体物质,恰恰就是隐藏在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
⑧DNA竟然会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织“网”杀敌-这可是长久以来有关DNA的从未有过的重大发现!
⑨人体内由DNA编织的“天网”被发现后,这种奇特现象立即触发了许多医学家的联想和灵感。他们发现,过去许多非常难解的医学迷案,现在看来可能与人体“天网”有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西方孝文化的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中西方孝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长时间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子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而西方现代经济的发达水平使得它有能力建设一套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比较齐全的养老院体系,尽管许多老年人会比较孤独,晚景凄凉,但是由于文化传统习俗等束缚,他们更不愿麻烦子女,无怪乎有人说西方社会是“孩子的天堂、老人的坟墓”。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西方孝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首先,是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差异所致。陈独秀曾说,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中国宗法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是通过家族来实行的,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国家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家族,只有齐家才能治天下。而在西方,个人本位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这种原则倡导人的自由与平等,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父母与子女也不例外。

    其次,是老年至上与少年至上的差异所致。在代际价值观上,中国是老年至上,西方则是少年至上。相对来说,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在孝文化的熏陶下树立了应对父母尽孝的观念,这是社会化作用的结果。可以说孝道是社会化的产物,而不是个性化的产物。在传扬个性化的西方现代文明中,年轻人对传统观念批判比接受多,对父辈一味的遵从是无法接受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尊重过去与老人经验的老年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一种重视未来与青年创造性的青年文化。

    在代际关系上,中国孝道要维护家族的延续、发展与团结稳定,必然强调代际整合,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和相互负责的,以孝道为基本精神;而西方文化以人的自由平等为最高价值,必然强调代际断裂,父母尊重子女的意愿和个人隐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这是培养独立性格的基础。所以,代际整合与代际断裂的差异也是导致中西孝文化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总之,中西方孝文化截然不同而又各有所长,这些不同源于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的今天,中西方的孝文化正在彼此影响、互相吸收,取长补短。随着全球化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这种相互影响的趋势还将继续,因此对中西方孝文化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

    ①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千百年来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做然屹立。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而且其代价远远小于西方的“刚”。

    ②中华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作为对比,西方数千年中一直采用承重墙体系,直到工业革命以来、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后,才意识到框架结构的优越性,遂开始大规模地普及,但这种框架体系仍然是“以刚克刚”。而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塌”的功效,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地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就是这种柔性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表现。

    ③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栱层。(A)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般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B)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C)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历史上,很多带斗棋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棋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D)斗栱不但能起到“减震器”的作用,而且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④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比如榫卯的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又比如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梁架系统通过阑额、由额、柱头材、蜀柱、攀间、搭牵、梁、檀、橡等诸多构件强化了联系,显著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柱子与柱础的结合方式能显著地减少柱底与柱础顶面之间的摩擦,进而有效地产生隔震作用:在高大的楼阁中,如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等,都在暗层中设有斜撑,大大强化了构架对水平冲击波反复作用的抵抗能力;在外檐柱间设置较厚的墙体,起到现代建筑中“剪力墙”的作用。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处处都展示出古代工匠们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匠心。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刘国贤

①1919年5月4日,在民族危难之际,国家生死存亡之秋,青年学生一声声救亡图存的呐喊响彻神州大地。五四运动以来,一代又一代爱国青年高举五四精神的火炬,奋勇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在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不懈奋斗中,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青春之歌,抒写了绚丽多彩的青春奋斗之美。

②青春之美,美在理想。“厦无柱将倾,人无柱必险。”青年人志存高远,人生就有目标,前进就有方向,奋斗就有动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那样漂泊不定。周恩来年轻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雷锋坚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黄文秀把“脱贫路”当作个人的“长征路”,用生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精神如炬,信念如磐。他们把个人成长进步与祖国发展、人民需要紧密结合,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斗中,实现了人生价值、升华了人生境界、抒写了青春之美。

③青春之美,美在奋斗。青春是人生的黄金季节,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青年人只有依靠脚踏实地的奋斗才能成就梦想。1921年,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人,开启了建党求索之路;1949年,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是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是35岁。17岁的苏翊鸣在北京冬奥会上夺得我国冬奥史上单板滑雪第一枚金牌,成功的背后是苏翊鸣为梦想而甘于付出、执着奋斗。青春因奋斗而精彩,青春之花唯有经历风雨磨砺,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才会更加绚丽多彩。

④青春之美,美在奉献。“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见证着五四精神的薪火相传,饱含着无数爱国青年的牺牲奉献。“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是26岁革命烈士陈乔年的警言。15岁倒在敌人铡刀下的刘胡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戍边英雄陈祥榕,还有各行各业中年轻的“最美奋斗者”……他们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用担当、牺牲和奉献抒写了青年人的“最美”。在常态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在爱军精武、备战打仗的座座军营里,到处都有青年人拼搏奉献、舍我其谁的担当身姿,到处都有青年人坚守岗位、挥洒汗水的奋斗背影。

⑤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奋进新时代,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追梦逐梦的舞台从未如此宽广。赓续五四传统,弘扬五四精神,新时代的有志青年要把个人理想、人生追求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高扬理想风帆,矢志拼搏奋斗,甘于牺牲奉献,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写就“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新篇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柳静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特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 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4期,有删改)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小题。

自小就对海洋充满好奇的张明,参加了学校“我爱深蓝”研究性学习小组,经常与同伴们一起研究探讨。“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被写进了二十大报告,张明和同伴们深受鼓舞,动手整理了一组有关近年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方面的材料。

材料一:

2021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数据表

指标

海洋产业生产总值

部分主要海洋产业

海洋渔业

海洋油气业

海洋生物医药业

海洋电力业

海洋船舶业

海洋交通运输业

滨海旅游业

总量
(亿元)

34050

5297

1618

494

329

1264

7466

15297

增速(%)

10.0

4.5

6.4

18.7

30.5

7.7

10.3

12.8

(摘编自《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材料二:

①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于2023年3月26日在广东珠海举行启航仪式,前往文昌海域进行海上安装和调试。

②浮式风电平台是一种可在水中漂浮并捕捉风能发电的装备,通过在浮体内部注水压载,实现在水中漂浮并保持平衡状态,以克服海水对风机基础的晃动作用。“海油观澜号”是我国第一个工作海域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以上、水深超过100米的浮式风电平台。

③随着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风电整机装备生产国,产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形成了完整的具有领先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风电产业链和供应链。不断推陈出新的大型机组,让海上风电这一清洁能源的造价大幅下降,推动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超过300万千瓦,持续保持世界第一。

(整理自2023年3月26日央视新闻网)

材料三:

①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28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探索二号”科考船携“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一系列海试任务,并成功地在海底布设大深度原位科学实验站,将实现深海长周期无人科考。

②原位科学实验站是近年来由我国提出的一种新型深海装备技术体系,它以深海基站为核心,可携带多种无人潜水器,并可接入化学/生物实验室等平台,在深海原位开展系列科学探测和科学实验。据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陈俊介绍,与从海底取样后拿到陆地实验室检测的传统海洋调查方式相比,在深海原位进行科学实验,可以避免因环境变化导致的样本数据损坏或缺失。

③此次布设的原位科学实验站配置了兆瓦时级锂电能源系统,在能量密度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可支撑原位科学实验站在海底连续工作半年以上。后续,该原位科学实验站还将接入更多智能化无人实验、探测及信息传输系统,实现深海长周期无人科考。

整理自2022年12月19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①近日,我国迄今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在长江口水域成功实施整体打捞。专家称,长江口二号古船“背负”着中国近代经济贸易史、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史和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等重要史料,将是近代上海作为东亚乃至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珍贵历史见证。

②对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海上贸易、国际交往等历史的研究挖掘,需要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研究,更需要水下文物实物的例证。对水下文物的探测离不开多波束探测声呐系统、旁侧声呐、海洋磁力仪等先进科学设备的帮助,也正是这些先进仪器,使我国水下文物考古摆脱了“大海捞针”式工作。如今的水下沉船考古,可以依托精准的海洋探测技术和先进的载人潜水设备等展开,实现水下考古由浅海向深海的迈进。

(整理自陈城《科技赋能人类对文明的探索》)

材料五:

①2017年至2021年,每年全年监测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稳中向好。2021年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②2017年-2021年全国近岸海域各类海水水质面积比例表(单位:%)

年份

优良水质(一类、二类水质)

三类水质

四类水质

劣四类水质

2021年

81.3

5.2

3.9

9.6

2020年

77.4

7.7

5.5

9.4

2019年

76.6

7.0

4.7

11.7

2018年

71.3

8.8

6.4

13.5

2017年

67.8

10.1

6.5

15.6

(摘编自《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17-2021年)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