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检测试卷

阅读《点灯》,完成问题。

点灯(梁柏文)

①阿宗生了个女儿。本想二胎再生个儿子,怎知老婆不争气,一直怀不上。夫妇俩年纪大了,也就认命放弃了。

②村里有个习俗,生了男孩,要到祠堂点亮一盏煤油灯,数日后,再把灯取回家中,寓意继承香火。然后,还要摆上祭品拜祭,祈福儿子快点长大成龙。阿宗因生了女儿,清明拜祭本房祖先也不让参与,族老说,怎能让女孩把风水好运带走呢?阿宗是族里为数不多生女孩的,遭人白眼小看,阿宗这些年心里不好受。

③但阿宗的女孩惠很争气,勤奋读书,是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这让阿宗感到一些安慰。有人提出,让阿宗“点灯”,认为是族里的荣光,并把惠写入族谱。但族老嗤之以鼻 , 说女孩子有多大本事,始终要外嫁。因此,阿宗仍旧改变不了地位。

④谁也没有想到,惠大学毕业放弃城里的好工作,毅然回村创业。阿宗又气又恨,本想女儿出人头地后,自己也好扬眉吐气。“你读坏书,吃坏米了?”阿宗无奈,“去哪不行,偏要回村丢人现眼。”但惠不这么看,她说:“老爸,回村既可照顾家,还能和村人一起致富。我学的农科有价值。”“坐着不知站着的腰腿疼,白日做梦。”阿宗粗气骂道。惠不管别人怎么说,只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⑤村里有种植柑橘的传统,可不知为什么,种出的果子带酸味,有点像柠檬,销路有限,只能低价贱卖。那天,惠看见父亲冲茶时放入两个柑橘。她饮了一杯,口感好,味道佳。瞬间,惠有了灵感,何不弄个橘茶呢?惠请专家论证后,开始试验:先取出橘瓣,然后烘干壳。再放入茶叶……接着,惠引进设备,办起青柑加工厂。产品投放市场供不应求,价钱可观。于是,惠以合作社模式发动村人扩大柑橘种植面积,所产柑橘由惠收购。几年工夫,村人逐步富裕了。

⑥这时,又有人提出要让惠“点灯”。族老说,祖宗的规矩怎能随便改?虽然惠的能干谁都看在眼里,可惜是个女的。但还是有人不服,为惠鸣不平,“女的又怎样?惠领我们致富呢!”

⑦这一年,德高望重的族老收获2万斤柑橘。有别的商家出高价,族老于是舍近求远……谁知,后来商家压价,买卖不成,一来一回柑橘几乎烂掉。最后,还是惠冒着亏本的风险全收了。

⑧那晚大雨倾盆。惠接到工厂人员报告,说上游山洪暴发,洪水快要漫过江堤了,请惠赶快派人来转移物资。工厂临江,位于低地,江堤一旦决口,工厂将损失巨大……此刻,惠想到的是村人的安危。她让员工立即弃厂回村组织村人转移。急挨家挨户敲门,惊醒的村人吓出一身大汗,赶紧转移到高处的几户人家中。顷刻,决堤的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冲击村庄……村人得救了,惠的工厂却被洪水冲毁,损失惨重。

⑨这事让族老很感动。族老召集几位长者,说改改“点灯”规矩吧。有长者听出了弦外之音:“老祖宗的规矩怎能说改就改。”“人活规死。”族老马上板起面孔,用手指着在座的各位,“这次要不是阿惠,你我这条老命说不定就搭上了。”几位长者想想也是,纷纷点头默许。族老见机说:“那就从惠开始吧,以后生女孩也可以‘点灯’,祈望女孩成凤有何不好?”

⑩那晚,阿宗说要为惠去宗祠“点灯”,祈求平安多福。惠淡淡一笑,“这不是男孩的事?”“从你开始,以后生女孩也可以‘点灯’。”阿宗掩饰不住兴奋,“我清明也可参与祭拜本房祖先……”阿宗感到腰杆直了,在村里有了平等地位。

⑬惠却说,要“点灯”,就点建设美丽乡村之灯。惠的建议得到村人同意,她出资改建祠,设立图书室、电视室、棋牌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和柑橘技术培训中心,大门口搞舞台与灯光球场……

⑫从此,宗祠晚晚“点灯”,灯火通明,好不热闹。(摘自《南方周末》)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补全故事情节。

惠出生,族老不同意“点灯”→→惠建设美丽乡村,宗祠晚晚“点灯”。

(2)、参照示例,以“惠是一个的女孩”的形式写出两点你对惠的认识。注意结合文段中描写惠的相关内容分析。

示例:惠是一个很争气的女孩。她通过勤奋读书成了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院校的大学生。

(3)、结合语境,赏析语句。

①“但族老嗤之以鼻 , 说女孩子有多大本事,始终要外嫁”(赏析加点词)

②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4)、结合全文,说说标题“点灯”的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小题。
                                                                                                 姥家门前唱大戏
                                                                                                        顾振威
        姥姥是个戏迷,只要听到我们公社有唱戏的,三里五里她去听,十里八里她也去听。
        姥姥住的村庄是个只有四百多人的小村子,在我的记忆里,姥姥的村子只唱过一场戏。
        那是一个炎热的暑假,姥姥让舅舅拉着架子车请我们去听戏。父亲要忙农活脱不开身,在我的撺掇下,母亲坐在舅舅拉的架子车上,去姥姥家听戏。
        戏台就搭在姥姥家门前的空地上,我和母亲刚吃过晚饭,锣鼓家伙就“当当咚咚”地响起来了。跑出院子一看,晚饭前还空空如也的场地黑压压地坐满了人,我急得大哭起来。姥姥一脸慈祥地说,在你们吃饭时,我早把家里的小板凳搬到戏场了。姥家门前唱大戏,哪能让我的小外孙听不成戏呢?
        终于开戏了,我被戏台上的人物深深吸引住了,聚精会神地听着戏。母亲趴在我耳边小声说,你在这听戏,千万别乱跑,我回家去找你姥姥。
        母亲站起来走了,我哭着撵上母亲,母亲只好拉着我的手,回到姥姥家里。
        如豆的煤油灯光下,我吃惊地看到姥姥俯着身子,吃力地推着沉重的石磨。汗水像小溪一样在她身上流淌着
        母亲着声说,娘,你——咋不去呢?你那么好听戏!
        姥姥一只手扶着磨棍,一只手擦着脸上的汗,乐呵呵地说,你们好不容易才来一趟,我总得让你们吃上好面吧?
        母亲知道为了给姥爷看病,姥姥卖光了家里的小麦,就问姥姥,咱家里不是没有小麦了吗?
        没小麦,我不会借吗?在村里我人缘最好,到谁家去借,谁不借给我呢?姥姥一脸自豪地说。
        咱俩一块推吧,磨太沉了。母亲说着就抓起地上的磨棍。
        你是来听戏的,哪能让你掏苦力呢?姥姥说着就放下磨棍,像是轰赶小鸡一样把我和母亲轰出了院子。
        在我8岁那年的暑假,我不但在姥姥家听到了大戏,还吃上了让我唇齿留香的凉面条打鸡蛋。母亲曾多次内疚地对我说,为了让咱们吃上用小麦磨的好面,你姥姥借了人家二十多斤小麦,直到两年后土地包产到户了她才把小麦还清。
        姥姥是个戏迷,可那年在她家门前唱的大戏她却没听成。就是那一场戏,让童年时代的我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醇浓的亲情。姥姥在几十年前就离开了我们,她坟前那经细如手指的的柳树,已经有碗口粗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做等待什么礼物一般地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能够把不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A)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B)

    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选自《2017中国杂文年选》,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信州玉山小岩记(节选)

(宋)曾巩

    景潭年,家尊受诏为是邑宰,仆侍偕来。至未周岁,居甚无事,思有以远览,为尘外之乐者,得是小岩焉。其状略曰:距寺西南隅四十步有奇,逾小桥西北至于岩下,隆然而有门,初若隘局不可通者;入其中,辟而益广。其道盘屈崄巇,而无光明,隆超俯降,登陟艰难甚。乃命仆人秉烛,破其晻翳昧默 , 群而入焉。其石之异,有重碧耸翠,崛然本于下而①    (A.列  B.起)者;有势依理合,峨然覆于空而存者;有鳞累羽缀 , 委其旁而②    (A.列  B.起)者;有壁峭刃攒 , 缭其隅而倚者。森然巍然,瑰玮奇怪,与珉瑊甚远。探其穴,犬牙交峙;视其形,若圭璧联植。若瞻浮云,枝偃叶丽,错置旁列乎空旷。

    行十馀步上下有水声潺然若急鸣玉而趋者非丝竹也。而听之者,心平气舒,訏乎《韶》之奏,有忘形绝累之趣。益知轩冕而荣者为其外,恬静而居者为其内。

    (选文有删减)

【注释】①隆:山地中央高起的地方。②晻翳昧默:形容光线阴暗不明。③攒:聚拢。④珉瑊(mín jiān):像玉的石头,一种美玉。⑤同“吁”,表示感慨。⑥轩冕:原指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引申为借指官位爵禄,国君或显贵者,泛指为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平分生命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亲早逝,她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患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③作为妹妹唯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稍有犹豫。10岁的他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病床上的妹妹微笑。手术完毕后,男孩用颤抖声音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做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握紧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⑦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⑧医生微笑着,充满耐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人每人活50年!”

    ⑨所有的人都震惊了 , 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同别人平分生命,即使亲如父子,恩爱如夫妻,又有几人能如此快乐、如此坦诚、如此心甘情愿地说出并做到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