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小文为了撰写关于“一带一路”演讲比赛稿而收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一带一路”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整理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白皮书)
材料二:
得益于对外开放的制度,贸易投资壁垒的消除,相互投资和产业合作领域的拓展,“一带一路”的贸易投资合作方面硕果喜人。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近2.9万亿美元,较2013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此外,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中国一亚欧博览会等众多贸易投资平台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在加强设施联通方面,共建“一带一路”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基本架构,基本形成“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格局,让中国与共建国家合作交流更畅通。2021年12月,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让老挝突破重山封锁,变“陆锁国”为“陆联国”;十年来,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7个城市。下表是2011-2022年中欧班列开行量及货运量:
(整理自《人民日报》《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等)
材料三:
资金融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共建国家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丰富投融资主体,使得共建国家之间资金融通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22年底,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已直接为1300多个“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了优质金融服务。此外,中国借鉴国际权威机构做法,结合共建国实际情况制定债务可持续性分析工具,发布《“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避免给共建国家造成债务风险。
合作共赢,离不开民心相通。共建国家广泛开展文化旅游合作、教育交流、民间交往等,使“一带一路”在民心相通上取得显著成效。如在教育交流方面,中国院校在132个共建国家办有313所孔子学院、315所孔子课堂,以传文化来达民意。
同时,中国打造了一批“小而美”项目,铺就了通民心的发展大道。这些项目聚焦农业、绿色能源、卫生、教育等领域,发挥援外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投资少、见效快、惠民生。如中企在非洲援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改善当地医疗条件;中企在南美洲的圭亚那安装太阳能路灯,让当地村民出行更安全;中企在非洲雇员本地化率达89%,有效带动当地人口就业,实现脱贫致富……可见共建“一带一路”不是空谈,而是民众生活中的水和电,是学校和医院,是值得期待的明天。
(整理自《红旗文稿》《光明日报》等报刊)
材料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与此同时,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完备的产业体系也为共建国家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经贸合作空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中国债务陷阱”的说法站不住脚,中国不仅不是“债务陷阱”的源头,还是帮助共建国家摆脱贫困的重要合作伙伴。此外,在面对一些共建国家债务问题时,中国提出了更加包容、更加灵活、更加创新的债务可持续分析框架,这有别于一些西方发达经济体过多追求财务回报的债务框架。
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文涛:共建“一带一路”弘扬丝路精神,增进各国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等多领域人文交往,让古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整理自《人民日报》《求是》等报刊)
中心论点:“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分论点1:“一带一路”不是“独奏”。
论据:①少数外媒荒谬地提出所谓的“中国债务陷阱”论。
②中国坚持“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论证方法1:
分论点2:“一带一路”是“合唱”。
论据:①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政策沟通广泛而深入。
②
③
④
论证方法2:举例论证
总结: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奏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合唱”。
材料一: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国孩子的视力防控已成为一个新的话题。保护青少年儿童视力已经刻不容缓。2015年的首份《国民视觉健康报告》中提到,我国近视呈低龄化发展趋势,显然中国青少年儿童的近视形势十分严峻,近视越来越多,发生越来越早。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青少年儿童近视总体发生率为52.7%,小学阶段近视率从一年级的15.5%增长到六年级的57.7%,初中生超过71.1%,高中生超过80.5%,且青少年儿童近视患病率处于逐年高速递增的状态。
(刊载于2022.8,有删改)
材料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眼睛防护上会有不同的侧重。0-6岁学前阶段,护眼关键词为“呵护引导,快乐成长”。建议学龄前儿童尽量避免接触和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6-12岁小学阶段,护眼关键词为“习惯养成,积极预防”。这一阶段近视防控应以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为主,建议家长定期带孩子检查视力,注重孩子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每日户外活动应达到2小时以上,沐浴阳光,预防近视发生。12-18岁中学阶段,护眼关键词为“主动参与,科学防控”。中学阶段学业压力增加,应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防控近视。要牢记“20-20-20”原则近距离用眼20分钟,要注意看20英尺(6米)外的远处物体20秒钟放松眼睛。
家长关注孩子的视力监测数据时,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关注裸眼视力。裸眼视力是指未经任何光学镜片矫正所测得的视力,学龄儿童正常视力应在5.0以上(标准对数视力表),如果孩子视力在5.0以下,家长要提高警惕,及早带孩子去医疗机构检查。二是关注屈光度。屈光度以D表示,数值乘以100就是眼睛度数,正值代表远视,负值代表近视,例如屈光检查单上的-2.00D表示200度近视,+1.50D 表示150度远视。三是关注远视储备。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眼轴逐渐增长,远视度数逐渐降低而趋于正视,称之为“正视化过程”,正视化前的“远视储备”可理解为“对抗”近视发展的“缓冲区”,远视储备量不足的孩子容易发展为近视眼,例如正常情况下4到5岁的孩子应该有200度左右的远视储备量,如果检测只有50度远视,意味着其远视储备量消耗过多,有可能较早出现近视。四是关注眼轴。有些学校或医疗机构在眼部检查时可以测量孩子的眼轴长度,正常眼轴范围为22~24mm,如果孩子眼轴增长到24mm以上,就很有可能发展为近视。
(刊载于2022.6,有删改)
材料三:
年龄 | 生理屈光度(D) |
3岁前 | +3.00 |
4~5岁 | +1.5~+2.00 |
6~7岁 | +1.00~+1.50 |
8岁 | +1.00 |
9岁 | +0.75 |
10岁 | +0.50 |
11岁 | +0.25 |
12岁 | 0 |
图一不同年龄段生理屈光度参考 |
材料四:小学一到三年级的孩子远视储备如果小于50度,两年后发生近视的比例要高于85%;如果远视储备不到100度,两年后近视发生率要大于50%。所以,一定程度的远视储备是合理的。当然,远视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远视储备不但不是合理的远视储备,而更可能成为病理性的远视性屈光不正,从而影响视功能的正常发育,甚至导致弱视的发生。远视储备就像是孩子出生时开设的银行账户里的固定储备金,而这个储备金是定额的,只会逐渐被消耗,而不具有增值功能。长时间过度近距离用眼(如高负荷的家庭作业,过度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户外活动缺乏,睡眠不足、饮食不均衡等都是过度消耗远视储备的不良生活习惯。有些孩子因为过度用眼而过早把远视储备消耗殆尽,甚至开始透支,就会变成近视。远视储备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一定要节约和保护,尽量延长孩子宝贵的远视储备使用期。
(刊载于2022.6,有删改)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