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湖北省鄂州市五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窃读记(有改动)

    ①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在一片花绿封面的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

    ②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

    ③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④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

    ⑤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

    ⑥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了,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

    ⑦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

    ⑧“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

    ⑨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

    ⑩当书店的目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

    ⑪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了。摸摸口袋里是一包忘记吃的花生米,我拿一粒花生米送进嘴里,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

    ⑫“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

    ⑬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

    ⑭“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1)、文章围绕“窃读”,主要写了哪些事?
(2)、联系上下文,思考作者为何要偷偷读书?
(3)、赏析文字划线语句: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了。
(4)、结合生活实际,从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的角度谈谈你对“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举一反三
                                                                               植物塑料的兴起 
      ①据了解,每年我国的包装废弃物约200多万吨,其中有近5%为石油塑料制品垃圾。石油塑料制品的成分主要是聚乙烯或聚苯乙烯,如果直接焚烧这些垃圾,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对人体致癌的物质。假如填埋,它们历经百年也不会降解,更会污染海洋环境,导致耕地板结,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最近,一种利用生物技术制造的新型材料——植物塑料的问世,打破了这一局面。
      ②所谓植物塑料是指由玉米或甘蔗等制造的聚乳酸塑料。现在使用植物塑料的实用化产品已有农业用的地膜和快餐盒等。另外,部分电器产品和服装等也开始使用了植物塑料。植物塑料一直以来被视为与环境亲和的“生物分解塑料”之一。所谓生物分解塑料是指,在自然界中能够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其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的塑料。
      ③那么,玉米、甘蔗等植物是如何造出塑料的呢?首先,从玉米、甘蔗等植物中萃取出淀粉;接着,用酶将淀粉分解制成麦芽糖或葡萄糖;然后,将麦芽糖或葡萄糖供给微生物食用并发酵,制造出乳酸;最后,将乳酸聚合,造出聚乳酸。这样制作的聚乳酸材料十分坚硬,并具有极高的透明度。但是,聚乳酸单晶在室温下接近玻璃的性质,稍加冲击马上就会碎裂。如果想作为塑料使用,还需要通过掺加柔顺的化合物,另外,由于聚乳酸的熔点只有170℃,作为商品,还必须提高它的耐热性和强度。
      ④聚乳酸塑料最大特点是在自然界中容易分解。在聚乳酸塑料中加上水,即可变成容易分解的酯。把聚乳酸塑料放入堆肥中,首先通过水分和酶的分解,变成乳酸;再经被称为需氧菌的微生物食之并代谢,最终被分解为水与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和水原本就是植物从大自然中吸收来的,所以,从整体来说它没给环境增加负担。
      ⑤用聚乳酸塑料制造的产品具体有什么价值呢?首先,这些塑料来自植物,作为材料来源它优于石油化工塑料。其次,植物能够通过种植获得,所以聚乳酸塑料可说是再生资源或可持续使用的材料。另外,使用谷物为主制造的聚乳酸,不论是焚烧还是在自然界中分解,都不会对环境增加负担。现在世界生产石油化工塑料的年产量是1.5亿吨。如果用聚乳酸制造塑料,这就减少了石油或天然气的消耗。这对化石燃料面临枯竭的现状,无疑是一个最大的福音。
      ⑥除了日常用品中的广泛适用外,聚乳酸植物塑料在医学方面的应用优势尤为突出,也是目前应用得最为成功的领域。第一是制作医用骨钉。以前治疗骨折等骨科疾病使用的是不锈钢骨钉,病人必经两次手术才能治愈。即第一次手术用钢钉把骨折复位固定,待骨头长好后,再动第二次手术,把钢钉取出。使用聚乳酸植物塑料只需一次手术植入骨钉,病愈的同时,骨钉也降解在人体内。因为降解产生的是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后果。虽然,目前聚乳酸植物塑料骨钉的价格比不锈钢骨钉高出50%左右,但是多数患者为了避免两次手术的痛苦,还是选择聚乳酸植物塑料骨钉。
      ⑦另一方面,将聚乳酸植物塑料制成人工脏器的骨架研究也在进行。例如有专家正在聚乳酸植物塑料肝骨架的整个表面上培养肝细胞,制造人造肝脏。用这种方法制造的人造肝脏移到体内,作为骨架部分的聚乳酸植物塑料在体内不久就会被分解吸收,最后留下了与骨架同样形状的肝脏。这是有效利用聚乳酸植物塑料生物分解性质的典范。
      ⑧要使聚乳酸植物塑料普及,还有一些问题必须解决,特别是制造成本高的问题最令企业头疼。但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聚乳酸塑料必将受到大众的欢迎。为此,聚乳酸植物塑料肯定有发展前景。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复仇的鸟

彭建华

    ①这是一个发生在六、七年前某个夏天的故事。虽然时间已经沉淀为历史,但那两只鸟却总是在我脑海里哀号着盘旋、俯冲,挥之不去,令我内疚,让我难过。

    ②那是两只已经死了的鸟儿,那是一对为死去的儿女复仇的夫妻。为了复仇,它们自己也死了。

    ③那个夏天,在广东打工的我辞职赋闲了二个来月,于是就回了一趟湖南祁东老家。其时正是乡下收摘黄花菜的时候,我就帮父母摘一些种在我自己房屋边的黄花菜。我家房屋是新建的平房,单门独户,南边是晒场,北面就是父母的黄花菜地。北面紧傍黄花菜地的是一排柚子树,尚未挂果,虽只有二米上下高,但却是枝繁叶茂。

    ④有一天,摘完黄花菜,我坐在后门口读《容斋随笔》,突然发现一棵柚树的枝杈间竟然有一个稻草做成的鸟窝。过去一看,里面正有五只还不能站立起来的小鸟,它们见有动静,竟误以为是父母回来了,纷纷伸出光秃秃的小脑袋,向上大大地张开着口,仿佛古代的酒觞,等着父母的喂食。我不忍用手去触及它们,生怕给它们造成些许的伤害。看它们稚嫩可的模样,与任何一家的小宝宝又有什么不同?它们也是一条条需要呵护的小生命,也是天地般的父母所孕育的生灵呀!怜惜之余,我又不免为它们担心,树这么矮,鸟窝如此显眼,如果哪一天被小孩子发现了,它们岂不要遭殃?我在心中直责备它们粗心的父母,从来没见过有建得这么矮的鸟窝,你们敢建,难道你们就对人类这样的信任?

    ⑤幸好平安无事。因为忙于摘黄花菜,院子里的小孩子很少来这里玩,没有他们的发现,小鸟就会安全地长大,再过上十几天,小鸟会飞了就不用再担心了。

    ⑥渐渐地,小鸟身上和头上长出了绒绒的毛,翅膀上也显出了粗黑的毛管。虽然不会飞,但它们可以站起来了。

    ⑦有一天,我看见十多岁的儿子在家里侍弄一只小鸟,让它在地上自己蹒跚地走来走去。我喝问:“哪里来的小鸟?”儿子出门指着柚树说:“上面有个鸟窝。”“谁让你去弄它的?”我几乎想揍儿子一顿。儿子却显得很委屈,告诉我说:“是财神皂的小孩弄的,他们在这里摘黄花菜看到了鸟窝,捉走了四只。”儿子接着说,是他硬向他们要来这只鸟的,不然就全捉走了。儿子想保护这只小鸟,喂大它,然后让它跟自己父母飞走。

    ⑧我让儿子将小鸟放回鸟窝,这时正有两只大鸟停落在从黄花菜土上方拉过的电线上。它们盯着这里,时而哀叫几声,时而俯冲而下,紧迫着我们的头顶划几道弧线。我知道这是小鸟的父母,它们要来救自己的孩子,准备进攻我们。

    ⑨两只大鸟不是麻雀。以前我们院子后的那片竹林没有毁掉时,有着成千上万的麻雀,后来随着竹林的消失而绝迹。再说麻雀也没有这两只鸟大,头顶上也没有一片白色的羽毛。我叫儿子快将小鸟放回窝里,赶快回家,省得让那两只大鸟误会我们。

    ⑩然而误会还是发生了,当天下午摘黄花菜的时候,我和儿子看到了惨烈的一幕:两只大鸟将自己的亲生骨肉啄起,抛出鸟窝,掉在地上的小鸟一边叫一边抽搐。它的亲生父母,那两只大鸟紧接着追到地面,猛啄小鸟,刹时鸟羽翻飞,鲜血迸溅,肝肠横流,小鸟一命呜呼!

    继而两只大鸟飞落贯土而过的电线上,叽叽地叫,突然如箭矢一般俯冲而下,直逼我和儿子的头顶,吓得我们慌忙举起装盛黄花菜的背篓,罩住头部,只听连续不断的“哆哆”之声,有如雨打蕉林般在头顶响起,异常骇人。为防备它们啄我们身上其他部位,我叫儿子赶快蹲下,朝家中移步而回。到了家后,急忙将房门关住,只听一阵骤雨又猛击门页…

    十分余钟后,才终于归复平静。好久好久我才敢打开房门观看,只见阶台上躺着那两只已是一片血肉模糊的鸟夫妻,它们那尖尖的嘴喙已经折断,一片小尖舌也是只剩半截,其中一只鸟的脑袋都几近粉碎,两只小眼珠硬生生地挂在外面,圆鼓鼓地看着这个对它们来说异常丑恶而残忍的世界……

    儿子吓得大声哭喊,我则被深深地震撼:千万莫要看轻两只小鸟,当威胁和迫害已经突破它们的生存底线之后,它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在沉默中颓灭,要么在爆发中

    壮烈!两只曾经激烈地攻击我们的鸟,让我知道了生命的敬畏和价值,还有尊严,它们令我肃然起敬!

    我与儿子一道挖了一个深坑,默默地将三只因人而惨死的鸟埋在地下…

    因为它们不是普通的鸟,而是复仇的精灵!

阅读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冬眠的奥秘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 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环境严酷的时间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1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3、4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 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

                                                                                                                                                                        (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端州遗砚

郑洪杰

    马回头村距县城85公里,偏僻闭塞,土地贫瘠,山丘荒秃。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外出巡视,坐骑面对凄荒,甩颈嘶鸣,不愿前行。马回头据此得名。

    时至90年代,马回头村仍很贫困。惟一令村民骄傲的是,德高望重的恒运老人藏有一名砚。因有名砚,村民才开了几回眼界:不少年来,一辆又一辆豪华轿车不顾一路颠簸驶进村里。来者多为县长、文化局长和书法家,皆慕名赏砚。

    一专家曾用掌心抚砚肌肤,又以笔杆轻轻叩之,后又持镜细观砚上圆点、花纹,最后方说,此砚是四大名砚之首端砚,出自肇庆溪河注入羚兰峡汇合处,即烂柯山老坑。你看,其色青紫莹润,石眼黑黄重晕,乃最珍贵的鹏鸽眼。这种砚,石质滋润,易于发墨,不损毫毛,实乃正品名砚哪!问其价,专家说不可估,《明一统志》上就有“匠石识山之脉理,凿一窟,自然有圆石青紫色,琢为砚,可值千金”之说,何况时至今日,又何况这正宗之精品哪!

    专家一席话,说得赏者目瞪口呆,车回路转,又悄悄复找老人,许以全家迁往县城、子女就业,或出万元购之。但恒运老人只略略一笑说,受用不起,受用不起,执意不肯出手。

    三年前,又有车入村,是才上任的林县长。不同的是林县长没访恒运老人,却随乡长村长在村里村外查看个仔细,同来的几个科技人员,登山岗,查地形,取土样,三天后方回县城。恒运老人站在村口,目送一路黄尘远去的车,捻须在手,轻轻微笑。

    如今三年已过,马回头村已是果木飘香,猪羊肥壮。恒运老人难抑胸中之喜,眉宇间却又锁三分心思。收获时节,一辆小车直奔老人家里,老人出迎,见是林县长,方喜出望外双手打拱,说,我料你该来了。

    林县长说,前次来,父老贫苦,日月难捱,作为一县之长,怎有心情赏玩。今日专程来访,不知老人家肯否赐我眼福。

    恒运老人乐呵呵取出名砚。但见那砚大如鱼盘,厚寸余,通体青紫,造化天成。林县长观罢惊呼一声,果然名不虚传,宝砚宝砚哪!

    恒运老人便问县长,怎见得是宝砚?

    林县长略一思忖说,砚质系水云母类粘土矿形成,因而细嫩柔和、磨之无声,是地道的端砚精品,通为历代的贡品哪!

    恒运老人又问,你看这花纹怎样?

    林县长谦谦一笑说,以我拙见,贵在花纹:这是砚中十几种花纹之最,叫鱼脑冻纹,可谓白如晴云,松似团絮,呵之欲动,触之欲起!老人复又追问,这石眼如何?

    林县长再三观摩后说,这石眼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瞳子于内,是典型的活眼。

    恒运老人听罢赞道,县长见地极是。还有,你看这图案雕琢细腻,两龙对舞呼呼生风,游云飘逸吹之欲散,更见古朴和价值。

    林县长由衷赞道,正是正是,不知您老怎收藏了这等名砚极品?

    恒运老人告之说,我祖先曾在端州为知州当差,故有缘得之。

    林县长悟道,果有渊源。又是一席话后,林县长欲起身告辞。老人伸手一拦说,慢!遵先祖遗嘱,为官清正,造福一方,又精通砚器者,当赠之。今日这砚就赠于林县长了,这也是老生心愿。言罢,双手托砚,请林县长纳之。老人一番话,听得县长双眸湿润,情似波澜。他动情道,算来,我也门出丹青世家,祖父、父亲均有造诣。我自幼受其熏陶,也识得点墨在胸,略知文房四宝。可惜这等好砚,只闻未见。今日见了,已是眼福,怎能再生奢望呢。再说,这等厚礼,我无功无劳,如何受得起?万万不可,万万不可!老人执意要送,林县长说,您老祖上既在端州为知州当差,可听过包拯三掷砚的传说。

    恒运老人说,当然知晓。庆历三年,包拯任端州知府,期满回京师时,没带走一砚。为表清正,还将朋友所赠之砚,尽掷于山沟中。

    林县长说,想来,所掷也非寻常之砚吧。

    恒运老人说,当然,皆是佳品。不瞒你说,此砚便是包拯所掷砚中之一。看这七颗石眼,列成勺形,正是相传七星北斗名砚!确为当年祖先目睹的包拯掷砚,因惜其珍,才历经艰难潜返山中寻觅。可惜其余或粉或损,惟有此砚落入草莽,得以保全,重见其辉。林县长闻听惊异,连声感慨说,历经九百余年,不料在这里看到传说中之古砚。老人家,这砚我更不能收了。您老就精心收藏,一为马回头村留一财富,二以砚为证为鉴,将佳话说于来访者,岂不更有其用吗? 老人再三欲赠,终见林县长言辞恳切,态度肃正,只好双手颤颤将砚收回放好。之后,两双手紧握良久,林县长才登车惜别。

    回望渐逝远去的车子,恒运老人竟潸然落泪,由衷感叹说,清如水,明如镜,爱子民,前不见古人后却有来者!这等好官,只盼多些,再多些!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精华本)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学习任务。

花朵的秘密生命(节选)

〔美国〕沙曼·阿普特·萝赛①

我躺在草坪上,依偎着一丛雏菊。它们的中心是蛋黄一样的颜色,花瓣是柔和的乳白。 附近有朵跃升花正炫耀着自己如喇叭般修长的花瓣,这些花瓣形成一个五角的星形开 口。我 只剩下几分钟的时间了,蚂蚁将爬上我的脚踝,有刺的叶子会扎到皮肤,我会感觉很不自在。 毕竟现在离地面这么近,连三十厘米都不到。很快我就会想要起身,重拾两足动物的视野。

有好几分钟之久,雏菊的白色花瓣占据了我的心。土地和树叶的味道是如此熟悉。 当 阳光炙热的能量润泽田野,我被它散发出的一 阵阵能量轻摇入梦。波长较长的有无线电 波、红外线,还有近红外线( 就是它把我赤裸的腿晒得发烫);波长较短的有紫外线、X 射 线、伽马射线它们多半都不会到达地球表面。

而在紫外线和近红外线之间,满载能量的光子波长恰在人类可见的范围内,属于可见 光。我们会把不同波长的光看作是不同的颜色;光谱的其中一端是紫色,另一端是红色。

我稍稍上前,红色跃升花的花瓣顿时放大,占据了整个视野。花瓣细胞中含有色素,能够吸收或反射不同波长的光。跃升花的色素就是反射了红光范围里的光波;而其余大部分波长的光波都被它吸收了,所以我看不到那些颜色。

花把那些颜色藏起来了。

我看到的是进入我眼中那被反射的红光。眼睛会把它转换成电化学能量,送到大脑, 于是我脑中浮现:“嗯 … …猩红色,是朵斗牛士。”

尽管那些看到光线、看到红色的原理我全都明白,但是这些现象如此复杂,而且就发生 在一瞬间,说真的,我也很讶异自己竟然能够用三言两语就说清了。

我又转向那朵雏菊。

有些白花的色素,会把所有可见光谱内的光都反射回去,不管是红、橙、黄、绿、蓝,还是 紫光。 当物体的所有颜色都被反射掉时,我们就看见了白色。

然而,大部分的白花靠的不是色素,而是花瓣细胞间布满空气的间隙来反射光线。 同 样的道理,雪花之所以是白的,是因为结晶颗粒之间有填满空气的间隙。花朵细胞不同的 排列方式可以造成光线散射或高度折射,产生从天鹅绒般的雾蒙蒙到晶莹耀眼的不同效 果。如果我们挤压一朵含有空气间隙的花使空气散出后,软绵绵的花瓣将变得黯淡无光。

如果所有可见光都被花瓣或其他物体吸收,我们就会看见黑色。 黑色的花并不多见, 不过曾在一九三九年于墨西哥的瓦哈卡被人发现。五十年后,一位植物学家出发寻找这朵 名为“Lisianthus nigrescens ”(黑色洋桔梗)的花,他描述这朵花看起来像是 “点点发亮的煤 油 ”,花开时宽二点五厘米,有如 “黑缎制成的钟 ”。他在实验室里发现这朵花能够产生大 量的色素,以惊人的速度把从红到紫的所有可见光吸收殆尽。没有人知道它靠什么传粉, 也想不通一朵花为何要穿一袭黑衣。

绿色自然是我在这片原野中看到的主要颜色:雏菊叶子的深绿,跃升花茎部的浅绿,嫩 草的宝石绿,杜松和北美黄松的苍绿等。在学校里,我们都学过光合作用,被称作叶绿素的 色素能把光转换成能量;我们都仰赖它的恩赐。

叶绿素在位于紫蓝光和橙红光的波长范围内时吸收效果最佳;绿光的波长没有利用价 值,所以会被反射回去。生物学家对此做出的解释是:当初远古植物在有着大量水生细菌 的深海里进行演化时,这些细菌吸收利用的就是绿光;于是,能够利用其余波长的似植物细 胞较其他细胞更有生存的机会。登上陆地后,有了充足的阳光,植物只须维持原来的效率 继续反射绿光,不必吸收所有的光就能存活。今天我们不会走在长满 “黑缎制成的钟 ”的 树下或在煤黑色的草地上野餐,或许就是这个原因。我很庆幸植物有这样的先见之明。

(选自沙曼·阿普特·萝赛《花朵的秘密生命》,有删减) 

【注释】①沙曼·阿普特·萝赛:美国知名自然写作作家,曾获 “山与原图书奖 ”,被赞为“将文字谱以音符”,《花朵的秘密生命》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链接材料】

植物的叶子看上去大多是绿色的,这是因为植物叶子中含有的叶绿素对绿光反射能力 强,所以我们看到的植物叶子大多呈绿色。但有些植物到了秋天,叶的颜色会发生变化,由 绿色变成黄色或红色。原来植物叶里除了含有叶绿素以外,还含有橙黄色的胡罗卜素和黄 色的叶黄素。到了秋天,叶绿素受气温下降等因素的影响而分解,而胡罗卜素和叶黄素则 比较稳定,终于在秋天“重见天日”了。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 七年级下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