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 难易度:容易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仔细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你有什么发现?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身份标识和价值追求,有助于维系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

材料二:甘肃虽然属于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但作为多民族聚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一直比较重视。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付诸实际行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4题。

抗生素滥用

材料一: 

天天6个月时被医院诊断得了咽炎并接受庆大霉素雾化治疗,整个治疗过程中,天天哭得很厉害,但护士却说没事,哭得越厉害吸入效果越好。10个月时,天天出现了异常,被医院诊断为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病因就是半岁时做的那次庆大霉素雾化治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近日直言:中国滥用抗生素情况已到了不容忽视阶段。 

材料二: 

中外抗生素使用情况对比表

项目

无处方购买抗生素


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

人年均使用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致聋占聋哑儿童数


养殖业饲料中添加抗生素

中国

加拿大

中国

北欧

中国

美国

中国

发达国家

中国

欧盟

比例

79.4% 


0.1%

80%

20%

138克

12.8克

34%

0.9%

46.1%

0

材料三: 

老余:抗生素治病效果好,只要有点头痛发热,我就会自己到药店买一些服用。 

花咖:现在的患者真怪,普遍喜好“三素一汤”,即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打点滴。 

慕容:抗生素只能用于辅助治疗,但有些医生由于自身医疗水平和经济利益原因,把抗生素当成了“当家药”。 

良心人:尽管国家早就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但有些药店为了赚钱,只要你买,它就敢卖,完全不管病人服用抗生素后会不会有过敏反应。 

青衫浪子:我国抗生素的使用陷入了“需要用,不需要也用;超时、超量使用”的怪圈,长期这样下去,非常危险,它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病菌产生耐药性。 

材料四: 

欧盟自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在养殖业饲料中添加任何抗生素。

从2008年开始,欧盟将每年的11月18日定为“欧洲抗生素宣传日”,旨在宣传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抗生素在美国被严格界定为处方药,没有执业医师的处方,药店不能向公众出售,否则将承担高额罚款和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最近,英国出台新的规定,医生不得给咽喉痛、扁桃体发炎、感冒等患者开具抗生素类药品处方,而应建议其回家休息,否则将受处罚。 

议论文阅读

“小镇做题家”亦不平凡

 ①近日,“小镇做题家”成为网络热词更成为无数人自嘲的“梗”。“小镇做题家”最早被形容为一个人出生在小城市,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而考入名校的青年学子。他们通常是嘲讽一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成绩优异的农家学子,但这无异于是一种不正确的,极度缺乏眼界的一种说法。在我国,大部分的人都出生在小城市,可以做的只能是通过不断的刷题来提高自己的成绩,用自己的努力去赢得所有人的尊重。这正是我国提倡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殷切期望,也是每一位青年人茁壮成长的一种向上精神,可以说“小镇做题家”绝对不是一种自嘲!它更像是大多数青年人的一种信念,一种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肯定,是每一个渴望改变命运的“平凡人”的代名词,“小镇做题家”亦不平凡。

 ②每一个追求梦想的人都该被鼓舞而不是被嘲讽,而身为“小镇做题家”的青年人更不能被定义。北京朝阳眼科医院的陶勇医生曾说自己也是“小镇做题家”,在北大读书时也自卑过,把别人的休息时间用来奋起直追。曾经熬不完的夜,做不完的题;后来都成为他拿着手术刀的底气。就像中科院黄国平博士的毕业论文致谢中“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这句话同样是对于“小镇做题家”最好的诠释,来自中华儿女骨子里的勤奋耕耘后的收获,难道不正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吗?古语有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前人总结的道理从来都是告诉所有的人,努力就应该有收获。

③“小镇做题家”,这个词汇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使我们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担天下之大任,这是古人的期许,也同样应该是每个青年的目标所在。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去拼搏,2011年到2022年,全国高考的报名人数一直在千万左右,今年更是达到1193万的规模。而在这1000多万人中,大约只有40%的人能上本科。如果想要上顶尖学校,就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汗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群出身普通、缺乏资源支持的小镇青年脱颖而出,在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和所谓的“优胜者”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难道不应该保持敬意吗?

 ④“小镇做题家”背后是这样一群中国人,他们坚信“奋斗改变命运”,面对现实困境不自暴自弃,他们选择扼住命运的咽喉,创造底层逆袭的奇迹并实现人生的梦想。他们绝对不是“没有能力空会做题的书呆子”,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奋斗者、进取者、实干者。

 ⑤努力的人从来都是光芒万丈,我们不仅是小镇做题家,更是新时代的接班人,人生的意义不仅是远方的目标,更在于自己脚下走过的每一条路,相信人定胜天。

(《人民日报》 有删改)

【补充材料】

十余年来,谢爱磊他通过自身经历和学术研究,发现“小镇”的定义范围扩大了:不仅仅指狭义上的县城青年,甚至包括都市青年们,他们的经济条件并不差。“小镇做题家”已经成为时代共同的意象和话题。令谢爱磊欣慰的是,考上高等学府的农村学生们在无奈、迷茫后,会不断反思和探索中成长,会重新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因此,在他看来,“小镇做题家”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反身性思考。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农村和小镇学生在大学中经历的种种困境并非个体问题,而是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的困境。当下的“小镇做题家”们会在求职和生活中面临更多的挑战后获得新的生活。

谢爱磊曾和编辑沟通,将书名上的“小镇做题家”加双引号。他担心读者将其污名化、简单化、刻板化,他希望跳出社会赋予“小镇做题家”的定义。

(注:谢爱磊,华南师范大学谢爱磊教授)

                             ——摘自《小镇做题家》2024年5月北京发布会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