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绣湖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素材组整理到小说《水浒传》时,发现近期网上出现了“去《水浒)”的声音,有网友认为内容太过暴力,不适合初中生阅读,应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删减。针对此事,请你借助以下材料的学习,帮助解答。

【材料一】

近日,有网民在浙江省政府网站“浙江省民呼我为统一平台”留言建议说,“把《水浒》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清除出去”。该网民表示,回想起中小学时是通过学中学课文才去看《水浒》原书的,所以对中小学选此书内容做课文深感不安,中小学不能给毒小说做推广宣传……这名网友认为,文笔好的小说多的是,不需要从毒小说中找课文素材,更要禁止任何学校向学生推荐《水浒》做课外读物。

【材料二】

①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月8日给出的答复一

②您的来信我们已经认真阅读,感谢您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关爱。孩子是祖国的未来,阅读又是教育的基石,中小学生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备受社会关注。您认为中小学生不适合读《水浒》,关于这个问题,自古就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说法,著名学者刘再复先生也认为《水浒》“蕴含着毒气和血腥气”,可见您的顾虑与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将《水浒》收入中小学课文,甚至提倡整本书阅读?我想教材编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关乎国家下一代接班人的培养,关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作为教材的编写者绝对不会草率为之,肯定是经过好几番讨论研究才能确定,而且教材的审定也是要一关一关慎重审查的。最后《水浒》内容能被选入教材,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考虑:

③第一,《水浒》文学价值巨大。《水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即便是刘再复先生,他也不否认《水浒》“是有才艺、有艺术魅力的大才子书”。可以说《水浒》是一部非常接地气、最能反映现实与人性的文学作品,书中很多创新之处,被后世文学争相模仿。仅从文法角度来说,全书“行文如行兵”,谋篇布局非常纯熟,将草蛇灰线法运用得淋漓尽致。明代文学家金圣叹曾指出,水浒书中的十五种创新文法,包括倒插法、央叙法、大落墨法、绵针泥刺法、弄引法等,这些写作手法直到今天,我们仍能常常看到。中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从文本的语言、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等方面赏析作品,提升语言技能和鉴赏水平。

④第二,《水浒》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水浒》价值取向与现代文明不合拍,是阅读《水浒》不可回避的问题。但阅读《水浒》是否必会造成中学生误人歧途?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当代青少年误人暴力犯罪深渊,与《水浒》有直接的因果关联。就算退一步来说,如今阅读的渠道太多太多,但单靠“堵”的方式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堵不如疏,疏不如引,惟有理性地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与随心所欲、听之任之,让学生个体“偷摸着自由阅读”相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水浒》内容被选人教材,又何尝不是明智之举?正如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敏强所认为的,《水浒》内容很有价值,应在中小学课本中保留,但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授课老师有必要进行引导”。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其经典性而完全忽略对学生困惑的引导,也不能因为其充斥“暴力”等元素而因噎废食,应该让学生理解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华”和“糟粕”,要以理性的态度来解读它,通过解读,实现解“毒”。所以,我们也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能够用准确的方式引导中小学生实行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能力,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已经注重批判性阅读与思维习惯的培养,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这对学生阅读思维乃至个人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⑤第三,《水浒》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这其实是前面两点的延仲。《水浒》没有给我们展现一个“正确”的世界,而是一个多样的世界。有善,有恶,有善与恶之间的种种不得已,幻想、隐忍、挣扎、妥协、反抗……一言一行背后都镌刻着人性的复杂。丰富且深刻的内核,是《水浒》被列人名著的理由,也是值得我们(包括中小学生)一读再读的根本原因。中小学生该怎样阅读《水浒》这部名著呢?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读故事、读人物、读社会、读人性,如“庙堂失序与江湖理想"“个体失路的偶然与必然”“快意思仇与暴力滥杀”“水浒女性的是是非非”“侠义与忠义”“江湖聚义的善与恶”“反叛与归顺”等专题探究,学生带着这些思辨性的专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开展深度阅读,不仅能够进人文本深处,也能培养他们的个性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阅读可以丰富思想、增长才干,促进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但如果阅读仅仅读了文字却无思考,那么阅读就没有任何意义。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的过程,能够有效筛选信息,“站出来”去分析思索深层意义,阅读才发挥了其真正的意义。所以,重要的不在于你“读了什么书”,而在于你“怎样把每本书读好”,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阅读,让他们学会判断,在经典书籍(包括《水浒》)中吸取精华,才能真正让阅读为学生打好精神底色。

⑥心随文动,相互映发,质疑思辨,提要钩沉……这些都会给阅读者带来愉悦舒畅的读书体验,“怎样把书读好”,是我们庄严而宝贵的生命赋予自身的重要使命。

⑦最后,再次感谢您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关爱!感谢您对教育的支持!

(1)、请写出【材料二】中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答复所反驳的观点。
(2)、有效的答复需要对所涉及的作品有深入的解读。请仿照示例,从下列专题中任选一个,并结合《水浒》的内容阐述你的理解。

示例:我选择的专题是“侠义与忠义”。例如在朝廷委派宋江带领梁山好汉攻打祝家庄的时候,李逵三打祝家庄时,因为杀得手顺,其直抢入扈家庄里,把太公一门老幼,尽数杀了,不留一个。李逵忠于宋江,但当时扈三娘的哥哥扈成业已投降,又捉了祝彪纳献,可见李逵善恶不分,滥杀无辜的一面。因此,我们应该对李逵的这种“侠义”行为进行批判性阅读。

【备选】专题一:快意恩仇与暴力滥杀

专题二:反叛与归顺

专题三:庙堂失序与江湖理想

(3)、从【材料二】中,你学到了哪些答复的策略?请至少归纳出两条,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退一步”的智慧》,完成题。
      ①张之洞长得不帅,个子也很矮,初任湖广总督时,很多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当地的一名画家甚至拿他开涮,画了一幅“三矮奇闻”的水彩画,画上的三个矮子分别是张之洞和他的两位同事。此画一经展出,立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此诋毁朝廷重臣,败坏总督的名声,连属下都看不下去了,要求总督大人把这个画家抓起来,关进大牢严刑拷打。以张之洞当时的权力,抓个画家当然是小菜一碟,可是,他却选择了“退一步”,居然自己掏腰包,把那幅闹得满城风雨的画给买了下来。此举让轻视他的画家佩服不已,从此对他毕恭毕敬,再没有诋毁之作传出。
      ②张之洞和李鸿章是死对头,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也顺理成章成为张之洞的政敌。张之洞从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时,接替他位置的人恰巧就是李瀚章。一路上,李瀚章的心里都在打鼓,两广本来就贫穷,张之洞在任时又做了不少大事,粗略算一下,财政亏空应该有2000万两银子,相当于国库三年收入的总和呀,这个烂摊子,让人如何收拾?因此,见面时,李瀚章根本没给张之洞好脸色。出人意料的是,在交接财务时,张之洞却说:“省库还有200万两银子,都留给你用吧。”李瀚章惊得张大了嘴巴,按说,他如此敌视张之洞,就算有盈余,张之洞也应该挥霍一空,不给他留分文,没想到,张之洞却选择“退一步”,为他的上任铺平了道路。至此,李瀚章对张之洞再也恨不起来,日后还帮张之洞躲过了一次弹劾。
      ③在得理时,没有咄咄逼人更近一步,而是弯下腰来后退一步,正是这后退的一步,让张之洞轻轻松松地得到了百姓的尊重,获得了才子的效忠,化解了政敌的仇恨,让他最终成为晚清历史上的一代名臣。
      ④“退一步”是一种交际智慧,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它能让你少走许多弯路,更快地到达目的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把生命放在征途

陈凌

    ①或是“怕长胖”,或是“为健康”,或是要“练肌肉”,身边不少朋友都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详细的健身计划。不过,从结果来看,却往往是刚开始热火朝天,越到后面越没啥动力,到最后只能草草结尾。真正能按计划坚持练下来的,并没有几个。不只是健身,工作、生活中,类似的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现象,并不少见。

    ②为什么没能坚持下来?一说起原因,几个回答很具代表性,“工作太忙,没时间”“生活太累,没精力”“雾霾太多,没条件”。事实真是如此么?这些回答,不外乎是说,外部不可抗因素太多,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仔细想想,工作再忙,一周总能挤出个把小时去锻炼吧?生活压力大,跑跑步、出出汗,不正是舒缓压力的有效方式么?这样看来,所谓的原因,其实不过是不想坚持的托词。

    ③“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这里面的道理就在于,很多事情没有做成,并不是因为目标难以达成,而是我们不想去做、没有去做。《孟子》里有一个“不能”和“不为”之辩。“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情况之所以存在,并非由于“不能”,而在于“不为”。就像毛泽东同志当年所批评的那样,有的人“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如此,别说完成目标了,就是有所进步,恐怕都并非易事。

    ④一句话说得好,“大多数人想改造这个世界,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一些人之所以会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之所以会在“为”与“不为”之间打转,说到底,还是意志不够坚定。有人曾问一位企业家成功的秘诀,他回答道,关键是要提升自己的承压能力,“别人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我是到了黄河心也不死,因为造一座桥就过去;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因为搭个梯子就过去。”人一旦有了坚定的意志,就有了开垦人生荒原的铧犁,驰而不息、勇往直前,自不是难事。相反,犹犹豫豫,总想偷个懒、缓口气、歇歇脚,前程荒废不说,就算别人想拉一把,都找不到你的手在哪里。

    ⑤人生处处有起点,比起畏葸不前,再晚的出发都不算晚。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外语学习班,报名时,来了一位老者,工作人员以为他是来给孩子报名,一问才知道,他是给自己报名。工作人员稍有不解,问他几岁,老人回答是六十八。这么高的年纪,学完课程,至少要两年,“可两年后您都七十了!”老人却不以为意,笑着反问道:“你以为我如果不学,两年后就是六十六了吗?”这一问,问到了紧要处。事实上,人生从来没有什么太晚,所谓的太晚,不过是个人意志摇摆,或自弃于晚不达,或早成而不努力,结果蹉跎岁月,消磨时光。问题是,你可以犹豫拖延,时间却不会。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挥洒了汗水,剩下的,不妨就交给时间吧。

    ⑥曾读到一首名为《船》的诗,诗中写道:“只要我还有一根完整的龙骨,绝不驶进避风的港湾;把生命放在征途上,让勇敢来决定道路的宽窄、长短。”我想,这才是一个想拥抱独属于自己未来的人应有的模样。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