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测评】小语六上 期末拔尖测评

追忆历史的红色记忆

【材料一】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材料二】

____

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在渣滓洞中的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个学习讨论提纲,一听见喊她的名字,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梳着她的黑发。

同牢房的人听说江姐要转移,心里很难过,都跑过来围着江姐。但一看到她那样平静的表情,顿时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红色的绒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

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 (选自《红岩》,有删改)

(1)、给材料二添加一个小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A、敌人反扑 B、最后时刻 C、准备牺牲 D、英勇就义
(2)、对材料一中五位壮士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五位壮士面对超过自己数倍的敌人,接受掩护任务,体现了胆量之“壮”。 B、五位壮士最后高呼口号表达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体现了气节之“壮”。 C、五位壮士都是参加革命的战士,经过训练及多场战争,形成了强壮的体格,体现了身体之“壮”。 D、五位壮士把安全留给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体现了以少敌多、英勇抗敌的举动之“壮”。
(3)、【情境化命题】阅读两则材料,完成下面的对话。

(4)、【阅读要素】材料一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关于这样写的好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强化了描写的层次感,突出了五壮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B、这样写体现了每个战士的英雄气概,更能突出五壮士的团结爱国。 C、全面而又细致地展现了五壮士壮烈跳崖的情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D、描写战士们一起战斗的场面会比描写战士个体更加精彩。
(5)、结合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五壮士望着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是因为五壮士把敌人引上绝路,胜利完成了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的任务。 B、面对特务的不停催促,江姐仍然镇定自若,可见她有着视死如归、英勇顽强的精神。 C、材料一、材料二这样的描写手法,既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革命英雄的群体和个体形象。 D、材料二中“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属于环境描写,进一步说明天气很好,适合江姐转移。
(6)、参考示例,从材料二中找出一处表达战士强烈的情感的句子,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选文一:昆虫的“耳朵”(节选)

ㅤㅤ蟑螂这样的昆虫唱不出优美的歌,不需要用声音进行复杂的交流,因此,也就不需要听清复杂的声音,所以它们的“耳朵”也就没有蟋蟀那么灵敏。在形状上,它们的“耳朵”是毛茸茸的,叫“听觉毛”。

ㅤㅤ不同的昆虫,听觉毛长在不同的地方。有的是长在身体表面上的那种短短的小毛,也有的是触角、尾须这样长长的毛。听觉毛虽然长得不像鼓膜听器,不过它们听声音的原理差不多。当声波传到听觉毛附近时,听觉毛感受到振动,跟听觉毛相连的神经就发出信号,昆虫就知道外面有声音了。

ㅤㅤ听觉毛是很多昆虫的“耳朵”。比如蚊子,有时候你能看到那些雄蚊子在抖它们的触角,其实它们就是在用触角上一种叫作“轮毛”的听觉毛寻找雌蚊子的声音——你讨厌的那种“嗡嗡”声。此外,一些蛾子身体表面的短毛也能起到听觉毛的作用,这样它们就能感受到从各处传来的声音,从而在危险来临前及时飞走。

选文二:螳螂(节选)ㅤㅤ

螳螂的外表很美丽。它长着细长的腰身,还披着一件淡绿色的外衣。当它把上半身直立起来的时候,前腿也会前伸,就像正在祈祷一样,模样很像一个虔诚的修女。

ㅤㅤ螳螂那像镰刀一样的大腿是一对捕捉足,腿上有很多钩刺和锯齿。它的小腿上也有很多锯齿,甚至比大腿上的还要多。小腿锯齿的末端长着尖锐的硬钩子。记得有一次,我试图抓住一只螳螂。我一碰到它,就被它的刺牢牢“抓”住了。

ㅤㅤ螳螂静止的时候,看起来很温和。但是只要别的昆虫从它面前路过,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它就会立刻把翅膀伸展开,用大腿迅速地把路过此地的昆虫抓住。然后,它就会用力把钳子夹紧,可怜的昆虫就会立刻被杀死。

ㅤㅤ有一次,我看到一只蝗虫向一只螳螂走过去。没等蝗虫靠近,螳螂就立刻张开翅膀,同时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嘴里还发出像蛇一样的“咝咝”声。这是一种心理战术,是利用对方的恐惧心理来打败对方。螳螂的眼睛一直瞪着蝗虫,可怜的蝗虫被吓傻了,竟然朝着螳螂走去。

ㅤㅤ当蝗虫靠近螳螂时,螳螂一下子把它抓了过来,蝗虫再怎么反抗也逃不出它的魔爪。接下来,螳螂就开始享用自己的美餐了。

课外阅读。

龙秋古井

【材料一】

ㅤㅤ地点:福田区福田街道水围龙秋村

ㅤㅤ年代:明初

ㅤㅤ说明:据考证,龙秋井是明初庄氏四世祖蒙斋、五世祖庄润父子立村时所掘,后经多次修葺,现建筑为清代遗存。龙秋古井西面50米处有两棵古榕,井口用粗石板砌成六边形,边长0.65米。圆形井身,直径1.5米。井壁用青砖砌筑,砌法为一丁一横。井深2.16米。该井自古以来水质清甜,而周围水质皆咸苦,这对研究古代水井选址及该地地质水文和环境变化均有一定科学参考价值。

ㅤㅤ保护范围:建筑物外墙向外延伸10米

ㅤㅤ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外延伸30米

ㅤㅤ保护级别: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ㅤㅤ责任单位:福田区福田街道

【材料二】

ㅤㅤ①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水围村沧海变桑田,唯一没变的,便是这口古井。关于古井的许多故事虽仅存于当地原住民的口耳相传,但它的来历以及开凿过程的艰辛仍然值得后人去传承去领悟。

ㅤㅤ②龙秋古井是庄氏先民开发水围的历史见证,也是当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回乡寻根问祖的古迹之一。

ㅤㅤ③过去水围一带地势低洼,平日里潮涨潮落都会将岗厦大多数地方淹没,遇到暴风骤雨更是被水团团围住,这也是后来水围村名字的由来。

ㅤㅤ④淡水资源极少一直是困扰水围村民的大事,日常用水须得绕道黄冈北侧,从一个小坑里取水。于是村民们合计打算在黄冈附近挖一口井。

ㅤㅤ⑤挖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先找到水源,他们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水源。直到这年秋天,有人经过黄冈东南山脚不远处的一片湿地,无意中发现沼泽中间有一股水流缓缓地淌出,他用手捧起从地下冒上来的水,一饮之下,顿时感到甘冽沁脾,清爽无比。

ㅤㅤ⑥这个泉眼,便是龙秋古井的雏形。有了这一汪甘泉,村民便有了立足的根基,泉眼被修筑成了实用的井台,族人也由此开始建立水围村。发现泉眼那一年正好是龙年的秋天,遂将其取名为龙秋泉,随着岁月的流逝;后人称其为龙秋古井。

批注:____

ㅤㅤ⑦如今的古井已被列入福田区文物保护单位,井身也被重新修葺一新,四周用栅栏围起来,保护井水不受污染。

ㅤㅤ⑧古韵风格的栅栏上雕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水环四壁;下联是:围昌万年。横批:万世其昌。离古井不远处,马路的两边各有一棵古榕树,左边一棵枝繁叶茂,身姿端正犹如华盖;右边一棵枝干崎岖,如群龙乱舞,别有一番韵味,树下一块天然古岩,上面刻有“水围村”三字。

ㅤㅤ⑨龙秋古井养育一代又一代的水围人,以至于成为水围人信仰的组成部分。据当地人介绍,每年春节,在外打拼的水围人都会回到村子里看望老人,同时祭奠这口古井。对他们而言,古井不仅仅是一口井,更是保佑水围人人丁兴旺四季平安的神祇。

【材料三】

对比阅读。

ㅤㅤ材料一: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ㅤㅤ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ㅤㅤ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ㅤㅤ材料二:父辈的童年更多是在田野间追逐,是与大自然交心,与小伙伴玩乐。吹麦哨、玩竹蜻蜓……没有机器轰鸣的年代,大自然给父辈的童年生活带来不少乐趣。

ㅤㅤ由于科技进步,电视机成为“90后”童年回忆里的标志性物件。而当动漫风潮袭来,“90后”则成了被风暴席卷的第一批孩子。虚拟宠物喂养玩具、四驱兄弟同款赛车、游戏卡片、变形金刚……这些动漫衍生产品可以在家里堆成一座小山。

ㅤㅤ“00后”一出生就徜徉在互联网,他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就是父母手中闪着光的物品——长方形、会发音。“00后”们模仿着大人的动作,很快可以上手手机等各类电子产品。他们的童年是一手拿碗筷,一手刷屏幕,在各种无意识的动作中逐渐认知世界。

ㅤㅤ智能玩具是“10后”的娱乐新宠,这类玩具是基于“10后”家庭结构衍生出来的产品。智能玩具在设计上更加注重智能化和互动体验,拍一拍就会唱、摇一摇就会跳、按一按就会亮,这些玩具以声音、灯光、画面等形式吸引着孩子们。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茶经

【材料一】

茶带给我们的感官滋味是苦、涩、甜、咸、酸、辛、香,这些表象都源于其自身内在物质的支持。现代研究表明,在茶树的鲜叶中,水分约占75%,干物质约占25%。

有机化合物在茶叶干物质中所占比例大致如下:

☆生物碱(3%~5%,主要成分为咖啡碱)

☆茶多酚类(18%~36%,主要成分为儿茶素)

☆蛋白质(20%~30%)

☆糖类(20%~25%)

☆有机酸(3%)

☆类脂(8%)

☆氨基酸(1%~4%)

☆色素(1%)

☆维生素(0.6%~1%)

☆芳香物质(0.005%~0.03%)无机化合物包括:

☆水溶性部分(2%~4%)

☆水不溶性部分(1.5%~3%)

【材料二】

制作绿茶时,要将茶叶进行摊晾。通过摊晾,叶片中的一部分水分散失,水分的减少又为杀青创造了条件。杀青是制茶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能使鲜叶水分蒸发,保持绿色。杀青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要让叶片的温度持续保持在80℃以上一段时间,这样才能确保鲜叶里的多酚氧化酶被钝化。当代中国的绿茶主要有三种杀青方式,即炒青、烘青、晒青。这三种杀青方式使得绿茶在色香味上均有一定的区分度,但总的看来,均是茶叶青绿,茶汤淡雅清澈而青中带黄,香气清新而高亢扑鼻。通过杀青使叶片变软,又为

第三步的揉捻提供了条件。揉捻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将茶叶塑成不同的形状,如针状、扁平状、条索状、球状……另一个是通过揉捻破坏了茶叶细胞,增大叶片内含物质在汤水中的溶解度。最后一步是烘干。烘干起到两个作用:

第一,进一步钝化茶叶内杀青时残留下的多酚氧化酶,防止茶叶变红;第二,把茶叶的含水率降到6%以下,这样使成品茶可以很好地得到保存,不易变质。

【材料三】

绿茶属于纯天然的绿色饮品,在制作的过程中没有经过发酵,炎热的夏季时饮用可以清心降火。绿茶中的茶多酚还能起到消炎杀菌的作用。

奇奇和妙妙学习了民间故事单元后,学校文学社让他们做一期专刊。下面是准备的材料,请你赶快来帮忙,完成问题。

【材料一】民间故事是动态的民间文学,是当地百姓向社会表达情感愿望的重要渠道,主要特征有:时代久远,口头传播,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多采用象征手法。由于故事口耳相传,为百姓所承认和保存,所以地方方言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一个故事常有多个版本。

民间故事内容丰富,情节完整,语言生动,深受群众喜爱。它们既保留了当地民间故事资料,传承了历史文化典故,同时也丰富了旅游文化资源。

【材料二】《××民间故事集》部分目录

第一章(   )

十二生肖的故事…………3

鲤鱼跳龙门………………6

义犬救主…………………8

幸福鸟……………………10

年兽………………………13

第二章  幻想故事

宝草帽…………………20

夜明珠…………………23

飞来峰…………………26

湘妃竹…………………30

神奇的红石榴…………36

第三章(   )

巧媳妇…………………52

徐文长难倒窦太师……57

三个和尚………………62

阿诗玛的故事…………68

阿凡提斗国王…………74

【材料三】

顾况钉鞋

顾况自幼聪明,得到周围人夸奖后,便有些骄傲。一天,顾况从学堂里溜出来玩,鞋钉掉了好几颗,便到鞋铺去修。修鞋师傅见他是个少年书生,有心考考他,就对顾况说:“我有一联,你要是能对出下联,修鞋的钱我就不要啦。要是对不出来,可得给我双倍钱!”顾况满不在乎地答应了。修鞋师傅说道:“铁钉钉钉鞋,钉钉停停,停停钉钉,牢。”顾况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好的下联,急得头上冒出了汗。这时,隔壁油漆店里走过来一个伙计。他一手拿刷,一手拿盘,边走边说道:“树漆漆漆盘,漆漆歇歇,歇歇漆漆,亮。”顾况听了,禁不住拍手叫好:“真是一个好下联,以俗对俗啊!”从这以后,顾况发奋读书,终于成为唐朝有名的大诗人。

(改编自民间故事)

返回首页

试题篮